太虚大师:梦
发布时间:2024-10-05 03:05:08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太虚大师谈梦
梦的意义
佛学上说「梦」是什么东西?佛学谓一切众生有八种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梦既不是前五识,也不是末那及阿赖耶两识,乃是第六意识在睡眠时的心心所相应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梦。所以梦是睡眠相应的第六意识心心所,而与他识无关。在第六意识有有漏无漏之分,在诸佛圣人的意识是无漏的,在平常人类的意识是有漏的。有漏之意识,又有五俱及独行之分;五俱意识是眼识乃至身识之五官感觉之一,与第六意识同起的作用,此在醒时才有,如见色、闻声等。独行意识乃离开眼、耳、鼻、舌、身五官感觉之后,单独构成的。但独行意识的范围亦甚宽大,又分三位:一、清醒的时候,心力分散而非集中统一的为散位独行意识;二、经过修定工夫而增加许多超越的力量,为定位独行意识;三、梦时前五识不起现行,唯是第六意识之分别现忆,为梦位独行意识。而不称为睡眠意识者,因平常所谓睡眠,只是指血液的休息状态,而梦是睡眠时的意识现起活动,此可知梦是第六意识在睡眠中现出来的。有了梦位意识的见分相分同时现起,就是有梦了。
睡眠心所
梦是在睡眠中演成的。要知道梦是什么,兼要知道睡眠。通常所谓睡眠,但是生理的;而佛典所谓睡眠心所,则是心理的。成唯识论云:「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劣,一门转故。昧简在定,略别寤时,令显睡眠非无体用,有无心位假立此名,如余盖缠心相应故」。睡眠心所,乃第六意识作用之一,谓意识心理作用与定心所合作,则成定位意识;与睡眠心所共起活动,就成为梦。
梦的来源
睡眠不定就成为梦。佛典善见律说梦的来源有四种,大智度论、毗婆娑论说有五种,内容所讲大同小异。今用毗婆娑论的五种:第一种、是由「诸病」:即身体上四大不调发生出来的病态,如身体在冷则梦水,身体感暖则梦火,即由生理关系而生梦。第二种,是由「思惟」:即心理有所希求,因感情和思想的不安宁就生梦,略同前心理说中的观念复起及想像二说。第三种,是由「曾更」:即前所经过留下来的习气,在梦中重演出来;凡人生的经验,都谓之曾更。第四种、是由「当有」:这种、在现代科学没有讲到,所谓当有,就是将来要实现的事情,先在睡眠的梦中发现出来。到了某时某月某日所发现的事情,果如睡眠的梦中所梦见的
梦位意识与其他七识及五根关系
做梦的本身固然是第六意识睡眠相应心心所的活动,但是第六意识与眼识,乃至末那、阿赖耶识及五根亦有间接底关系。第七识与第八识是永不相离的,平常经验的印象,普通心理学以为是藏在脑府,在佛典则谓藏在第八识里;可知「曾更」及「思惟」的梦,都是与七识或八识所受熏的习气有关系。至于与前五识所依的五根底关系,不过没有十分显明,譬如以磨墨的声音影响到梦舂米,尤其是与身根的关系更切。由此可知梦位意识与七八二识一定有关系,与前五根识亦有相当的间接关系。
梦的空有及俱非
在佛典或说梦是空无的:如一般的经论多用梦来讲空,如人生如梦等说。或说是实有的:一切有部以为除自我是空,其余一切法都是有的;如现代“新实在论”所说,不惟具体的事物是有,即概念也是有的。这一切有部以为梦的事物虽有时不合事实,其实梦的构成是实在的;如梦有角之马,乃从角与马相加而成。或说非有非无的,如二十唯识的即空即有说:以梦喻天地人物都是唯识所现,如梦位意识所现的宇宙万有一样。然实际上,南普陀有一定的处所,开花有一定的时节,如何是唯识?故二十唯识以梦的功用来显唯识,以平常根身、器界都是共不共业所感所变的,都是如幻如化没有实体的,故二十唯识以梦位意识所现,既不是实有,亦不是全空,构成即空即有、非有非空的如幻有说。但照二十唯识论所说,则醒时的世界与梦时的世界殆无分别。然则前所言梦的几种特徵,不几可以推翻吗?以醒与梦既无分别,自无特徵可言了。故应进一步更讨论到梦与醒觉!
梦与醒觉
梦位的意识比较醒觉时与五根身同时现起来的五俱意识薄弱。复次、醒觉的根身、器界乃是第八识共同变现,梦时只第六意识睡眠相应心心所活动而有。更简单的说:醒觉位乃八个识所现,梦位但意识所现,范围之大小自不全同。在佛典上以醒觉时人生为「业识所现的梦」,经相当的训练修证,也有再醒的希望,所谓大梦然后大觉。乃指无明业力空掉了,成为大觉而言,犹之睡眠亦可醒觉一样。无如睡眠,业识所现如梦中境象;不过吾人破无明的盲动,完成大觉,与睡眠后的醒觉是不一样的。佛学的目的,端在求破无明后的大觉。
人间本是一大梦,朗然觉醒即为佛
太虚大师《唯识观大纲》云:
今更可以梦喻之:吾人入梦时,或见花鸟人物,或感苦乐悲欢,当其时何尝不声色俱备,情怀真切;却至南柯醒后,都杳无所得。究竟真耶?妄耶?推之现前所见事事物物,非不在在是实,一一逼真;如得无明豁破,慧目开朗,反观现在之境,亦等如梦中所见,毕竟一无所得矣。是故对于现在之境,先应作如梦观,以遣意识上偏计所执之我法,则根身器界,宛然唯识心变现之虚幻相而已。或谓梦境既空,梦心亦空,应云唯空,何谓唯识?不知梦中之心即醒时之心,境异梦醒,心贯醒梦,故醒后心中亦能了然梦中之境物,而欲求梦物于醒境,则必不可得也,是以梦境实空,梦心幻有。境空不离心有,心有元即真觉,境空心有,善成唯识。然则心可通幻,亦可通真,真妄之转,统依一心。是为悟入唯识之第二步。
梦幻观
且初诸法如梦幻观者(即当事法界观)谓常观一切染净诸法,全体不实,皆如梦幻。此能观智,亦如梦幻。《华严经》云:“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又云“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又《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肇公云:“虚兮妄兮,三界不实;梦兮幻兮,六道无物。”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执一切法而为实有,致使起惑造业,循环六道。若常想一切名利怨亲、三界六道,全体不实,皆如梦幻,则爱恶之心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此梦幻观,《圆觉疏》中名起幻消尘观。天台名假观。亦名方便随缘止。谓分明鉴照曰观,寂然不乱曰止,即观中便有止,止中便具观,乃止观双运也。余诸止观准此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