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全文网

慈母往生西方

发布时间:2025-01-19 03:04:10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慈母往生西方

文/昌梓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老家在江苏省沛县。我的母亲杨氏(妇女在旧社会没有地位,所以母亲有姓无名)生于一九三一年,她两岁丧母,十九岁嫁给父亲,先后生育八个孩子,其中有三个孩子不幸夭折。慈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五人抚养成人,她这一生经历的苦难说不能尽。

我和母亲的佛缘

我十六岁那年由于参军而离家,后来从部队到上海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九八八年暑假,方立天教授在“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培训班上的授课内容改变了我对佛教的偏见,我开始意识到佛教并不是迷信。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正信的佛教,我也在自己任教的大学里开设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

经过对佛法的学习研究,我逐步认识到佛教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佛学知识,更是众生的皈依之处,从根本上能解决了生脱死的大事。一九九三年,我皈依三宝,成为一名在家居士。我有一个心愿:把母亲领进佛门,帮助她老人家了生死。

一九九九年暑假,我把母亲接到上海来住一段时间。我对她老人家说:“我们都有工作,不能陪在您和父亲身边。怎么打发时间呢?您念佛吧。您念佛、想阿弥陀佛,就和阿弥陀佛在一起;我也念佛、想阿弥陀佛,也和阿弥陀佛在一起。将来您老人家百年(去世)之后到阿弥陀佛那里去,我们也都去那里,我们母子就永不分离了!”她老人家似懂非懂地答应念佛。见母亲愿意接受佛法,我又陪同她来到上海玉佛寺,礼请静一老法师传授三皈依。老法师慈悲为母亲赐法名“金莲”,寓意着母亲将来坐着金色的莲台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随后,我又为母亲请了阿弥陀佛圣像和一串念珠。这一年的国庆节,我把母亲送回老家。临行前,我再三提醒母亲千万不要忘了念佛。

发愿助母往生

一九九二年,母亲患肺结核在上海住院七个月,肺结核痊愈后又被检查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从此,母亲便开始长年服药。

二零零四年,母亲的身体状况日益令人担忧。我把父母接到上海,又请了一个念佛机,建议母亲跟着念佛机一起念佛。

母亲以前没有听闻佛法,对于念佛法门的教理知之甚少。一开始我只是对她讲念佛能让人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对于求生西方不敢多言,父亲很忌讳提“死”字,母亲虽然好一些,也是回避。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母亲都会在佛前燃香礼拜、求佛保佑。我时常劝说母亲要多念佛、少看电视。母亲为了随顺我,每次我去时,她就打开念佛机跟着念佛。我不在的时候,她就和父亲一起看电视。

最初,母亲念佛不精进,求生西方的愿望也不迫切。但是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母亲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特别是二零零七年,我专修净业、对念佛法门生起坚定的信念之后,我发愿一定要护持母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第一,我时常提醒母亲念佛,给她讲念佛的好处。母亲表面上答应,心里并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依然坚持劝她念佛。

第二,只要有行善培福、供养三宝的机缘,例如:塑造佛像、助印经书、放生、救助贫病等,我都以母亲的名义去做功德。同时把我平时诵经念佛的功德至诚回向母亲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临终顺利往生西方。

第三,选择最合适的地点为母亲送往生。依照老家的陈规陋习,家人舍报后,子女亲属就大哭不止,还要杀生办丧事。母亲若能在上海往生,我就能如理如法地来操办后事。因此我坚决不同意母亲回老家。

第四,我开始留心上海助念送往生的信息。一旦母亲病危,我就第一时间联系助念团的居士。

慈母往生西方

二零一三年三月十八日,母亲被送进医院,她的心脏、肾和肺等脏腑都出现衰竭的症状。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病情缓解后出院。五月十二日,母亲又一次被送进医院抢救。十八日,母亲的病情恶化。

由于医院的环境不利于实施临终助念,五月二十四日,我们把母亲从医院接回家中。二十五日下午,母亲的呼吸开始变得微弱,她的意识尚且清楚,听力也正常,只是说话有困难。家人不了解助念送往生的重要性,我担心他们障碍母亲往生,于是当着弟弟、妹妹的面问母亲:“您在念佛吗?”母亲回答:“念!”我又问:“您愿意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吗?”母亲肯定地说道:“愿意!”我趁机对弟弟、妹妹说:“母亲愿意念佛求生西方,我们做儿女的一定要尽出世间的大孝,帮助母亲实现往生西方的大愿啊!”

把母亲接回家之后,我立即联系念佛堂的居士们前来为母亲助念。助念团成员到达后,大家开始排班念佛

。一开始我的弟弟、妹妹一致反对拔掉母亲的氧气插管。我坚持一切应听从助念负责人的安排,移除了氧气插管,母亲一直处在微弱的呼吸状态。佛经比喻人临终时的痛苦犹如生龟脱壳,半夜时分,母亲全身疼痛难忍,她的双腿和左手僵硬,右手不停地拉扯盖在身上的陀罗尼被。

看到母亲的恐惧和痛苦,作为儿子的我如同万箭穿心!我强作镇定地拉着母亲的手说:“娘,您苦了一辈子。这些年,您吃了多少药?打了多少针?做人苦啊!您老人家不要再留恋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了!祈求阿弥陀佛接您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阿弥陀佛那里,您老人家就再不会受苦了。”母亲听了之后,还是没有提起正念,显然她还有放不下的事情。我又对她说:“您放心地跟阿弥陀佛去吧。我们兄妹五人都已成家立业,每家人过得都很好。您走了以后,我们会照顾好父亲。您不用挂念了!”说到这里时,我看到母亲的眼泪流了下来。助念持续了四天三夜,母亲仍在遭受病苦的折磨,我一次又一次跪在佛前替母忏悔。五月二十八日下午,助念团的周老居士来电话说,助念团的居士们后天要外出,让我另想办法安排母亲的助念事宜。

我跪在佛像前泪流满面地祈求:“伟大的阿弥陀佛啊!您快来帮帮我,救救我的母亲吧!慈悲的阿弥陀佛啊!请您现在就来接引我的母亲!”我一边拜佛,一边祈请阿弥陀佛的救助。大慈悲父阿弥陀佛真是有求必应!过了一会儿,母亲的呼吸变得急促。我感觉到母亲真的要走了。我拿着阿弥陀佛像到母亲眼前大声说:“娘,您看清楚阿弥陀佛的面容。您只能跟阿弥陀佛去,不能跟任何人走。”助念的陈居士双手接过我手中的佛像继续提醒母亲:“老妈妈,您看,就是这尊阿弥陀佛来接您。您坐到阿弥陀佛手上的莲华里,就成功了!”由于担心母亲看到子女会有挂念,我就躲在陈元发居士身后。

母亲看到阿弥陀佛圣像后的眼神变了,双眼不再是平时饱经苦难、混浊干涩的样子,变得像小孩子的眼睛一样明亮,眼神清澈纯净。那一刻,母亲就像一个流浪的孩子见到了慈祥的母亲一样,她安心地注视着阿弥陀佛像长达二十分钟。母亲提起正念了,和阿弥陀佛的大愿感应道交了。

当晚八点五十五分,母亲安详往生。母亲舍报的二十四小时内,佛号持续不断。二十四小时后,助念团的负责人周老居士负责为母亲探视。我学着周老居士的探视方法用手轻轻地从母亲的脚底板一直触摸到前额,手感都是冰凉的,唯有头顶温热。母亲的关节柔软如绵,皮肤如婴儿一般洁白细滑。之前一直持怀疑态度的弟弟和妹妹目睹了这一切,也开始相信临终助念的效果了。在为母亲助念的过程中,家里只有妻子支持和帮助我,她也是念佛人。

六月一日,母亲的追思法会在殡仪馆举行。现场没有播放哀乐,取而代之的是“思乡佛号”。上海北新泾念佛小组的三十多位居士身着海青诵念《佛说阿弥陀经》。母亲往生后的面容安详,比生前还庄严,连皱纹也舒展了,就像熟睡一般。更不可思议的是,母亲的遗体经过三天三夜的冰冻,臂膀和手腕依然柔软如常。

参加追思法会的子女和亲友一反往常见到遗体时的恐惧与哀伤,他们纷纷上前拉拉母亲的手向她老人家告别。亲友们都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念佛人和不念佛的人真是两种走法!我们也应当要念佛!”母亲往生后的种种瑞相,让尚未走进佛门的人了解到信佛、念佛的殊胜利益;同时也让念佛、信佛多年的人增加了求生极乐世界的信心!

母亲往生的正因

母亲生前不识字,听不懂普通话,也不明白净土法门的教理。她老人家为什么能够往生西方呢?我总结有四个方面的原因成就了母亲的往生大事。

第一,母亲做人好。她的一生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她沉默寡言,平时很少说话,只知道做事。受到伤害时,她总是逆来顺受,从没有想到怨恨和报复别人,甚至还以德报怨。她很单纯简单,受到委屈就一个人默默地承受。母亲是一个善女人,善人念佛易与佛的大悲愿力相应,为她往生西方奠定了基础。

第二,母亲临终时具备信愿求生西方的正念。母亲平时念佛的功夫不深,对净土法门的教理也不大懂,她能够成功往生,关键是在临终时提起了求生西方的正念。感恩佛菩萨的加持!往生当日,母亲的病苦明显减轻。佛经上讲临终十念都能往生是真实不虚的!《佛说无量寿经》详细描述了阿弥陀佛为慈悲接引众生称性发出的四十八大愿。第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三,居士助念的善缘是母亲能够往生必不可少的条件,五天四夜,念佛堂先后有七十多人前来为母亲助念。他们自带食物,车费自理。八十一岁高龄的周老居士不仅安排协调助念人员,还有两夜亲自参与助念。陈居士主动申请值夜班,他坐在母亲床边,拉着她的手开导说:“老妈妈,放下世间的一切吧!连这个身体也是假的,要放下!只有一心求生西方才是真实的。”感恩助念团居士的善心助念!

第四,末学以至孝之心念佛,至诚祈求佛菩萨垂慈接引母亲。自从母亲住院,我发愿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每一次我都跪着诵经,将念经功德回向给母亲临终无障碍,安然往生西方,并且回向给她多生多劫的冤亲债主化解怨恨、同登极乐。

世间之孝,主要是让父母衣食无忧,顺父母之意。出世间之孝,不仅给父母物质和心理的安慰,而且要帮助父母了生脱死,往生极乐世界,圆成佛果。这才是第一等的孝行。我曾发下誓言: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我都要把母亲护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母亲的往生,对我的心灵震撼巨大。我更加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不虚,真切体会到阿弥陀佛摄受众生愿力的不可思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