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双林寺之名出自佛经 千尊彩塑千种风情(图)——中新网
发布时间:2024-12-25 03:00:53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12月5日下午2时许,从太原出发,记者沿着大运高速公路南行刚到平遥出口,路边便是一块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指示牌。继续前行约一公里,又是一块绿色的路标:直行2公里,平遥古城;右拐14公里,镇国寺;左向7公里,双林寺。
当地将三处景区标于一块路牌,并非无意。路边执勤的交警告诉记者,二七一十四,似乎巧合的乘法口诀背后,是一个更大“巧合”:许多普通人,只知平遥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只知双林彩塑举世闻名,但事实上,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平遥方面是将古城和双林寺、镇国寺一起,以“一城两寺”申报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票通过的。
双林寺位于平遥县城西南6公里的中都乡桥头村,记者远远即望见前面是一圈赭红色的围墙,上筑垛口好似城堡。寺前山门,是一券洞形的城门洞。墙头两米多宽,可以轻松并行5人,整个围墙如同一座缩小版的平遥古城墙。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建寺很早,但确切年代难以考证,寺名应该是因地处平遥这个“中都故城”而得名。双林寺坐北朝南,占地15000平方米,为十组殿堂组成的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释迦殿为主的一进院落,其次是大雄宝殿、千佛殿、菩萨殿等构成的二进院落,再次是娘娘殿、贞义祠等组成的三进院落。寺内一宋代古碑留给后人些许建寺的印记,“重修寺于武平二年”。“武平二年”即公元571年,为北齐年号。据此,即使从重修之时算起,该寺距今也已1400余年。
据考证,大约到了宋代,中都寺更名双林寺。这更改后的寺名可是有出处的: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前,在天竺拘尸那迦城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用一日一夜说大股涅槃经,完毕,佛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肋而卧,圆寂升天,顿时四边双树开白花,时称“双林入灭”。至今,在双林寺的释迦牟尼故事彩塑中,仍有“双林入灭”的体现。
千百年间,双林寺多次遭遇风雨战火,历代修葺、屡毁屡建,庙貌早与初建之时相去甚远。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双林寺更是历经多次大规模重修重建,现存殿堂已经全部为明、清两代的建筑。
千尊彩塑千种风情
据平遥县双林寺彩塑艺术馆张芸介绍,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壁画、彩塑等都是稀世珍宝,但最珍贵的当属2056尊彩绘泥塑。天王殿内的天冠弥勒菩萨、释迦殿内的释迦牟尼故事群像、罗汉殿内的十八罗汉雕塑等,继承了唐、宋、元、明等各个时代的彩塑手法,个个形神皆备。
步入山门,人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廊檐一字排开的四大金刚,每尊高有3米,魁梧刚健、攥拳握杵,显示着巨人般的力量。古代雕塑家们雕、悬、堆、塑的手法,结合大胆的想象,塑造出了金刚勇猛夺人的气势,让人感觉这些雕塑再不是冰冷的泥人。
欲言无语哑罗汉。宋塑风格的罗汉殿内,塑有一尊印度式装饰的罗汉。他结跏趺坐、双眉紧皱,若有所思的神态,给人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从他憋涨的有些隆起的脸部,人们仿佛能体会到他内心积聚的众多言语,欲一吐为快。他胸前一起一伏的肌肉,与面部表情相衬,形象地体现出哑罗汉难言却欲语的神情。
韦驮像在全国的众多寺庙均有所见,但双林寺内的韦驮,无论个性、气质,均是国内同类雕塑中少有的传神之作,因此被誉为“全国韦驮之冠”,也成为双林寺内彩塑中最杰出的代表。这尊韦驮像,全身通高只有50厘米,形如S,力量贯注于全身,虽为泥塑,却似乎能让人看见衣冠铠甲下贲张的筋肉。他挺胸收腹、衣带飞舞,战袍随风而动,威武雄健、气势逼人。细观全像,躯体如同一张拉满的弓,腹部绷紧的铠甲,仿佛稍稍一用力,就会被他撑破。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目睹韦驮像,一语道出其中的艺术真谛:“所谓运动,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在移动视线中,这座雕像的各部分就如同是先后连续的时间内的各种姿态,所以我们的眼睛好像看见了它的运动。”双林寺彩塑艺术馆馆长李纯介绍,这尊韦驮像通过静态表现出的运动,即“不动之动”,使它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
在千佛殿,记者注意到了殿内门的两侧有30多尊栩栩如生的人物像。他们叫供养人像。在双林寺,千百年来,有许多供养人因一心向佛,在生前或去世后,被雕塑成像,陈列于寺内。这些供养人大多有真名真姓,都是附近村子里的普通百姓。殿门后面,两尊与真人一般的塑像,便是当地的一对夫妻,叫牛普林和冯妙喜。两尊塑像双手合十,默默祈祷,但两人的神情又有所区别。牛普林脸型饱满,神态憨厚。冯妙喜,则眉头微皱,若有所思。古代雕塑师们正是从面部神态、形体刻画上,将这两人以及像他们一样的30多尊供养人,均表现得惟妙惟肖。这些塑像不仅成为后代的艺术品,他们的衣冠饰物,也成为现代人研究不同时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可贵资料
。观音自在传说美妙
双林寺彩塑尊尊传神,殿殿精彩,它们大的高达3米,而小的只有30厘米。正是因此,双林寺早在1965年5月24日,便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双林寺彩塑艺术馆正式成立,次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谈起彩塑的不同凡响之处,李纯说,双林寺的所有彩塑都是用当地的红黏土制成,这种黏土黏性大,塑出的像光滑细腻,质感特别强;寺内四分之三的彩塑是采用悬塑手法制作的,这让一尊尊塑像,如同在空中悬着,游客到此,往往能感受到很强的立体效果。
说着这些,李纯指着释迦殿内的一尊尊塑像继续谈道:“你们看,这许多塑像,都是前倾10度-20度,这样既解决了观者的视觉差,又改变了泥塑直立的传统雕塑方式,这也是古代匠师将力学和雕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型。同时,这儿所有雕塑均注重塑眼睛,大多塑像是直接用黑色琉璃珠嵌入作为眼睛,所以经过千余年仍是十分传神。此外,双林寺的彩塑,还注重个性刻画,这儿虽有大小两千多尊彩塑,但每一尊都各具神态,无一雷同,比如说观音像。”
李纯向记者介绍,双林寺所在的桥头村,原本叫“冀壁村”。相传老早以前,双林寺庙会,山门前的大树下一位老汉摆地摊卖席子,但整整一上午都没有卖出一张。眼看到了中午,老汉摸出随身带的干粮正准备吃午饭,突然跟前来了个邋里邋遢的叫花子。老汉看着他可怜,就把干粮让给了他。岂料,这叫花子也不客气,接过干粮就吃,吃完还睡在席子上休息。但说来也巧,自从叫花子睡下以后,老汉的生意就出奇地好,很快所有的席子都卖完了。看着叫花子身下压着的最后一张席子,老汉本不忍叫醒他。可是,等他回头之际,明明躺在席子上睡觉的叫花子眨眼间不见了,而在他躺过的席子上还多了个观音图案。这就是当地百姓间广泛流传的“双林赶会遇神仙”。
故事似乎突兀,但双林寺中保存着不少曼妙的观音像却是事实,走在一座座殿堂内,渡海观音、自在观音、千手观音等,都没有神仙的正襟危坐,乍一看,就像调皮可爱的邻家女孩——菩萨殿正中那尊千手千眼观音像,一副“自在无束”的风范;千佛殿内的主像自在观音,鼻梁高挑,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莲叶,完全是一种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的模样,大异于其他寺庙的观音像。这些观音雕塑,打破了千百年来观音正襟危坐的造型,也冲出了多少年封建习俗的约束,呈现出的,是有血有肉、神采奕奕的东方美女形象。
听着动人的故事,品味着美轮美奂的彩塑,不知不觉,已是夕阳西下。
本报记者 任俊兵 特约记者 王超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