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全文网

寻根·长城|张掖大佛寺(中)

发布时间:2024-12-11 03:05:06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寻根·长城|张掖大佛寺(中)

. ~..

走进长城历史

考察长城现状

梳理长城文化

践行长城精神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平台

跟随我们的脚步

去感受不一样的长城文化

张明弘-寻根·长城

从悠久岁月走来的张掖总是给人以无限感慨,清代胡悉宁在《登甘州城楼》( 甘州,即今天的张掖市,甘肃省首字“甘”即源于此 )中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紫塞岩疆古镇雄,井干独倚夕阳中。 三边锁钥河山壮,万国车书驿路通。 遗种几人成素业,谈经何处问高风。 千秋极目空惆怅,碛远烟昏没暮鸿。

大佛寺于1962 年被定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文革”期间,寺中所藏文物损失严重,众多古建筑物也因年久失修相继毁坏。所幸保存下来的大佛殿、藏经殿、土塔(弥陀千佛塔)这三座建筑是寺内最重要的建筑,大殿中的卧佛巨像也安然无恙

。为了弥补大佛寺残缺的格局,1985 年将原址在大佛寺后侧的山西会馆迁入寺中。

大佛殿后门的石碑林,左起:白丹妮、王子心、陈纤纤

佛教艺术陈列厅

大佛殿的后面是佛教艺术陈列厅,为张掖甘州区博物馆,这里布展了流沙古迹、佛陀之光、丹青溢彩、法宝敷传四个单元,集中展示了大佛寺遗藏、出土和征集的佛教文物。

佛教艺术陈列厅原是大佛寺万圣殿的旧址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张掖作为河西重镇,素有深厚的佛教文化传统。

卧佛腹内出,明代漆绘描金人物铜镜

藏传佛教传入甘州应始于吐蕃占领时期。安史之乱时,河西地区兵力被调入内地平叛并几乎损失殆尽,同时唐朝中央政权自顾不暇,吐蕃便趁机占据了唐朝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大片土地,甘州也于建中二年(781)被攻陷。在文化上,吐蕃对其占领地区强制实行同化政策,其时正值藏传佛教的前弘期,藏传佛教便是这个时候在河西走廊广泛传播的。

乾隆御赐的“无上正觉”木匾,中华名匾之一。

宋宝元元年(1038 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西夏历代统治者都十分崇奉佛教,逐步形成了佛教传播的几个中心,甘州位居其一。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的一页西夏文残经上,有一则在甘州“禅定寺庙”翻译藏文佛经的记载,由此推测甘州可能是当时藏文译经的一个中心。

明清铜佛像

清十八罗汉图

从元代起,整个青藏高原被并入中原王朝。忽必烈设总制院(后改名为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首任长官就是时任国师(后改为帝师)的萨迦派首领八思巴,其后元代历任帝师均由萨迦派充任。此后,藏传佛教便流行于全国。

斜日东风深院。

绣幕低迷归燕。

藏经殿

明代统治者十分注意藏传佛教在对边疆地区意识形态的控制中所起的作用,甘州是西北的边境重镇,甘州最重要的寺院大佛寺自然就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视。明代前期,大佛寺完全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位于佛教艺术陈列厅后侧的藏经殿,殿内的镇寺之宝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又被称为《金经》。在明朝正统六年随《永乐北藏》等首批佛经均运达张掖。

藏经阁正门

钦差镇守陕西、甘肃御马监太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为了 “ 上以图报列圣庞赐之洪恩,下以孝资祖宗栽培之厚德” 安排众多书面名士采用泥金书写经卷,因此得名为《金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每函卷扉页用金粉精绘曼荼罗

翻开《金经》可见每函首卷扉页都用金粉精绘曼茶罗,正文则全部采用正楷字体银粉书写,但涉及到“ 佛” 、“菩萨” 等字眼均使用金粉书写,以示尊重。

苏杭锦缎封面,每函第一卷用五彩刺绣的锦龙装封,雍容华贵。

由于这项手写工程浩大且费时费力,王贵终其一生仍未遂愿。而后由太监李贵继续实施,最终在正统十年才完成。当清朝顺治年四年(1647),由于甘州回民起义而导致大佛寺内众多佛经遭到灭顶之灾,其中包括《金经》。之后,本寺僧善对失毁佛经进行了全面补抄,从顺治十年(1653)至康熙三年(1664)才完工。

纸张为明代靛青纸,延用传统经折装,扉页及经面完整如初。

藏经殿得以保留下众多佛教文物精品,隐藏着几十年来姚氏尼姑本觉保护佛经的传奇故事。姚氏,1901年出生在甘州一贫农家庭。1918年婚后不久,丈夫因病早逝。姚梁氏手拿佛珠日夜净念,以求佛祖保佑家人的一切平安。1946年,姚氏在永昌一家寺院正式削发为尼,法号本觉。1952年,本觉来到甘州大佛寺。

藏经阁将经橱在原址之上,保护了起来。

1941年,西北的大军阀马步芳部欲进驻大佛寺,为护佛经免遭损坏,时任张掖县书记与大佛寺住持妙显把存放《北藏》的经橱,全部秘密用土坯砌在藏经殿东的围金柱后面。藏经的秘密,仅有几人知晓,并由寺中住持一任任传给最亲信的弟子。

藏经洞内的黄土都是当年所用

后来,姚氏担起了看管藏经典的重任。作为佛经下落的最后知情者,在十年浩劫中尼姑本觉是少不了批斗的,却从未吐露半句,坚守着护经的使命。1975年的一天夜里,她所住的小屋失火,74岁的她在火中圆寂。

十二个经柜内其中两个小经柜是保存《大若般经》专柜

直到二十年后,寺院在翻修被火烧过的房子时,才发现了从她的卧室通向藏经殿的一个暗道,暗道那边是由藏经殿内的一道夹墙形成的密室,夹墙长40米,高20米,厚4米。12个经橱整齐地排列在里面,每个经橱中都装满了佛经。

姚氏尼姑雕像

佛寺广场为姚氏本觉尼姑树立了一座汉白玉莲座雕像,在莲花基座上镌刻着《姚氏尼姑简介》。全文如下:

千年古刹,历经沧桑,寺貌依然。万卷佛经,稀世之宝,旷日弥久,珍藏如初。若言功德之巨,当推僧尼本觉。本觉者俗姓姚,1901年生于甘州,1975年初(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火化圆寂,骨粉葬于马蹄寺,年七十有四。

觉尼自少茹素,十八岁持名念佛,四十五岁受具足戒,严习毗尼,净念相继,日夜不旷。因之,恩师道心法师托其赴永昌参禅,嘉其勤勉。四年后,法幢寺方丈谛贤委其代守张掖普门寺。其间,纤毫不犯,以至诚感信上师,年届五十二受命看护张掖大佛寺佛经,至命终生西。

姚尼自受命护佛经,自甘孤苦,雨更雪更,护持不怠,使《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经籍共1621部、636函、5795卷,至今完好无损,其守寺护经之功绩,令人颂仰,兹敕石以彰。

公元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大佛寺“正藏”收经1621部,6361卷,千字文编次自“天”至“石”,分贮于10个大经橱中,每橱64函,每函10卷,共636函,函号仍以千字文编次。这为研究我国古典图书典籍管理制度及图书馆管理史提供了十分可贵的实物资料。

还应提及,这10个贮经橱,均为明代原物,经橱上的铜饰件也系明代之物,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

附记:关于《寻根·长城|张掖大佛寺(上)》一文中,大佛寺大佛殿内位于卧佛背面墙壁正中间的西游记壁画示意图,引用于《张掖大佛寺西游记与观音救难壁画组合考释—兼谈河西地区以观音为中心的信仰》一文,在此感谢作者魏文斌、张利明、吴梦帆三位老师。点击原文链接,可阅读将兰州大学张利明发布在澎湃新闻上,《看斑驳壁画中的《西游记》,以甘肃童子寺石窟为例》一文,感谢张利明先生的帮助与指导。

我们把这段旅程称为【寻根 ·长城】 ,就是想通过对长城的一路考察,走进长城历史,梳理长城文化,寻找那些遗失的传统长城文化根脉。去弘扬长城文化,重新认识和思考传统长城文化对于今天的价值和意义。

寻根长城

项目发起者

张明弘,1971年生于济南。

现任教于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长城学会研究员,渤海大学山水研究所副所长,渤海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章丘国画院院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