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小故事,告诉你禅宗的奥秘
发布时间:2023-11-20 03:00:48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照亮他人,照亮自己
一僧人每天外出化缘,返回寺院时总要路经一段黑暗的巷子。又因为巷子很窄,有人迎面而行时便经常撞到一起。僧人也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一天晚上,僧人又路过这条小巷,见前方不远处有一人提着灯笼,正要穿过小巷而去。有了这点灯光,巷子一下子明亮了许多。僧人于是便跟在这人身后,打算借着前面人灯笼里发出的光亮安然穿过这段小巷。
这时僧人听到身旁有人说:“这个邻村的瞎子真是个怪人,明明眼盲看不见,每天夜晚出来还必然打着一盏灯笼。” 这句话引起了僧人对前方盲人的好奇
。僧人紧走几步,追上了前方几步之遥的盲人,开口问道:“施主,你真是一位盲人吗?” 盲人答:“我从生下来就看不见任何光亮,这眼盲是天生的。” 僧人又问:“既然如此,是白天或是黑夜,对你而言应该没有什么分别,为何你每晚外出时必要带一盏灯呢?”盲人笑说:“一到晚上,到处黑漆漆一片,对我是没有什么影响,可对别人来说,却会变得和我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僧人双掌合十,对盲人施了一礼后说:“你真是有菩萨一样的慈悲心肠。” 盲人摇头答道:“不敢当,不敢当,这么做是为了我自己的安全。你过这条小巷时,可曾与人迎面相撞过?” 僧人答:“有过。” 盲人说:“我带着这盏灯笼,照亮了别人的路,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在行夜路时就不会被撞了。” 僧人慨叹地说:“我日日求佛法,今日未曾想到,原来佛就在我身边!”
禅宗智慧:佛说菩萨不贪福德,只为众生求利乐,而众生得了利乐,菩萨也便有了福德。瞎子点灯,出发点虽然是为了自己,结果却是方便了众生。与人方便,才能自己方便。
内观自我
有一修禅者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智常禅师锄草时,草丛中突然蹿出一条蛇,禅师立即举起锄头,作势便要砍。 修禅者眼中现出讶异之色,之后很不以为然地说:“久闻禅师你这里素有慈悲的道风,可今日一见,才知道原来只是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你这般说话,到底是你粗,还是我粗?”修禅者不高兴地问:“什么是粗?”禅师将锄头放下。
修禅者又问:“那什么又是细?”禅师将锄头举起,并做砍蛇状。修禅者不懂智常禅师所表达的意思,说:“我不理解你所说的粗细。” 智常禅师反问:“我们暂且不依照这样说粗细。我问你,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修禅者答:“当下!” 智常禅师训诫道:“你‘当下’不看自己,却来看我斩蛇做什么?”
修禅者终于有所省悟。 杀生乃佛门之大戒。智常禅师斩蛇,可能也仅是作势而已。修禅者见风便是雨,批评禅师没有慈悲心,是粗鲁俗人,却不知智常禅师作势斩蛇,正是要斩断人们的物欲和执著。人们不能以狭义见解来诬谤大德。
禅宗智慧:智常禅师借粗细之说训诫修禅者不能只停留在知觉见闻上。人们应抛弃对外境的执著,更多关注当下的自我。
一盏心灯
有个小尼姑问师父:“师父,我自小便入了空门,一心只求佛法,在这红尘之外日日诵经礼佛,可为何经文读得越多,心中的私念却不减反增呢?我该如何是好?” 师父告诉她:“回去点一盏灯,当你能使这盏灯不仅能照亮你,而且还不会照出你的影子时,你就明白了。” 多年后,山上多了一座庵,名叫“万灯庵”,住持正是当年的小尼姑。
小尼姑如今已是徒弟众多,万灯庵里灯火通明。小尼姑每做一桩功德,便点一盏灯。然而无论她将灯放在哪个位置,甚至于用万盏烛光将自己团团围住,还是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子。甚至灯越亮,影子越显;灯越多,影子也越多。她心中仍充满困惑,但师父已经去世,她已无人可问了。 直到她即将圆寂的之前才通悟。她终其一生寻找的答案,在万灯之间没有找到,却在黑暗的禅房里找到了。抛弃身外之灯,点一盏心灯,才能从心里照亮自己。
禅宗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一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身外的成就越高,财富聚积得越多,你身后的影子就越显越多。只有这盏心中的灯点亮了,你才能在这世上活得更快乐些。
去除依赖心
德山宣鉴禅师不同意禅门顿悟的说法,于是带着他批注的《金刚经》来到南方向南宗禅挑战。他刚到南方,便受到了点心婆子的教训,并指示他前往龙潭崇信禅师处参访悟道。初到龙潭,宣鉴禅师便在寺院山门外高声喊叫:“这哪里能称为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也没有潭!”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回应:“你已来到龙潭。”宣鉴禅师似有所悟,于是进入山门,开始随崇信禅师参禅修道。
一晚,宣鉴禅师在崇信禅师的禅房内谈话后,仍旧没有离去。崇信禅师便问:“早已到了就寝时间,你为何还不回去休息?” 宣鉴禅师答:“外面太黑了,我没带灯笼。” 崇信禅师拿出火烛点亮灯笼,递给宣鉴禅师。宣鉴禅师正要伸手去接,不料崇信禅师一口气将灯笼吹灭了。宣鉴禅师立即向崇信禅师行礼参拜,久久不起,心中大悟。崇信禅师说:“现在一片黑暗,你看到什么?” 宣鉴禅师答:“弟子心中已大亮,此后不会再听信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禅宗智慧:德山宣鉴禅师来到龙潭,说不见龙不见潭,龙潭崇信禅师告诉他已到龙潭,这就是要让他明白当下即是的道理。后来崇信禅师将灯笼吹灭,这就是要宣鉴禅师领悟凡事要靠自己,不能依赖别人。德宣鉴禅师最后终于顿悟,依赖心一去,心灯也就亮了。
枯荣一如
药山禅师在禅寺庭院中打坐,身边坐着两位弟子——云岩和道吾。 药山禅师突然睁开双眼,望着院中两棵相邻的大树良久。这两棵大树虽都树身粗大,但一棵枝繁叶茂,另一棵却只零星挂着几片随风轻摇的黄叶,显然这棵大树已经枯死了。 药山禅师指着这一荣一枯的两棵大树,对弟子说:“这两棵树,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先答:“荣的好。”云岩后答:“枯的好。” 这时,一名俗家弟子从庭院中穿过。药山禅师又以同样的问题询问他。俗家弟子答:“荣者任他荣,枯者由他枯。”说完便对药山禅师行了一礼后离去。
禅师欣然而笑,转身对云岩和道吾说:“荣者自有它荣的道理,枯者也自有它枯的缘由。我们平常所说的对凡事的判断都是从常理上来认识的,而这种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分别的界限上。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已经能从有分别的事物上看到无差别的道啊。”
禅宗智慧:荣与枯都有各自的缘由,也都是顺应自然的行为。所以这里有一首诗:“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