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佛教石雕艺术壮丽的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3-11-19 03:04:39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近郊,武州川峡谷的北岸、云冈堡的北山上,东西横长约一公里,灵山秀水、岩壁整齐,共开凿石窟五十三个,五万一千余尊佛像,雄伟壮丽的石窟群绵延一公里,展现出气势浩大的皇家典范,更是历史上佛教文化艺术的宝库。当时石窟群称之为武州山石窟寺,所以云冈石窟的名称始于明代。2001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一千六百余年前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拓跋鲜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统治大半个中国长达两百年之久,定都于山西的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大同。当时武州山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从文成帝为太子时更视武州山为灵山,而一心弘扬佛法、回复佛法的文成帝因高僧昙曜的建议,选在武州山开凿佛窟,穷集所有的人力、物力,历经数十年、动员数万名精工巧匠,终于成就了世界伟大的佛教石雕艺术,与敦煌莫高窟及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在参观云冈石窟之前,先踏入昙曜广场。广场中昙曜的雕像瘦骨嶙峋,衣袂飘飘、神态清逸。昙曜为北魏时期的一位高僧(沙门统),也是云冈石窟开凿的主持人。历史上有关昙曜的记载很少,但是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却是相当有名,因为这五窟的主尊大佛代表了北魏开国的五位皇帝。天高云白、清风徐来,我们穿过昙曜广场再走过佛光大道,两排六牙白象的石幢高大林立;远处一棵发财树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红与金。导游解释:原来是种了一棵菩提树,可惜水土不服、气候不适而未能存活下来,于是改造成为一棵发财树,颇符合现代世俗的要求。
步行参观自第一窟到第二十窟,有几个石窟因内部整修维护而未对外开放。第一、二窟因风化严重而没有进去参观,遂参观第三窟,它是云冈最大的洞窟。窟外岩壁上仅存十二个梁孔,原来洞窟外曾建有木造大阁。当我们一踏入石窟内忍不住瞠目惊呼!主尊阿弥陀佛高十公尺,倚坐,面部圆润饱满、神态自若,两侧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头戴宝冠,佛像精美庄严。
我们运气很好,今年开始可以在石窟内拍摄佛像,以往是不被允许的,但仍禁止使用闪光灯。洞窟内空间狭小,挤满了游客,拍摄高大的佛像并不容易
。人潮如流水不断涌入洞窟内,可惜无法久留细细观赏。第五窟的中央坐佛高十七公尺,大佛头上作螺髻,鼻直平,唇稍厚,手作禅定印,身光两侧有粗细两种的火焰纹,大佛的外型有着初唐时的装饰风格。洞窟内壁雕满了佛龛与佛像,面容平静而庄重。尤其拱门内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上侧有飞天浮雕,线条流畅优美。入窟前的石壁上端亦雕刻着彩袖飘逸、翩翩飞起的飞天,以及色泽多彩鲜丽的祥云。
第六窟为塔庙窟,是石窟群里故事最丰富有趣、雕刻最华美秀丽的石窟。石窟内有一中心塔柱,高14.4公尺,四周及四壁均雕刻着繁复细致的佛像、佛龛及千佛碑,中心塔柱及三壁雕刻着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佛传故事。我们随着导游讲解、环绕一周,欣赏周遭雕工富丽、技法精练的石雕艺术,沈浸在浓郁的佛国气氛里。
净饭王与其夫人双双跪请老仙人阿斯佗,为悉达多王子占相。仙人说:如果太子住在家中,就会成为一个统理世界的贤王,如果离家出世,就会成为一位觉行圆满的佛陀。塔庙窟里以连环画般的浮雕,颂扬悉达多王子抛弃王室奢华舒适的生活与尊贵的身份,为解救众生苦难而出家修道。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开始传道,以解众生之苦痛。
离开充满游客的石窟,走在窟外灿烂阳光里,想起人世间的生离死别种种磨难,佛教的信仰满足了历年来信徒的精神需求,也抚慰了世人忧烦的心灵!石窟的入口处有着几根高挺的石柱,石柱下方是已经风化的石象,石柱内侧及石壁上则是雕满了佛像,窟顶的莲花及飞天浮雕生动鲜明、舞姿曼妙,令人目不暇给。
大佛面相丰满圆润,宽額细眉,鼻梁高挺,眼大横长,目光亲切,手施无畏印。窟顶上的雕刻多已剥落,残存的菩萨像头戴莲花宝冠,面相方圆,眼神慈祥和善,双唇轻闭、微露笑容,身戴璎珞与项链,身后头光与火焰纹色彩鲜艳、造型立体突出。洞窟上方刻满了各种佛像及飞天,体态柔软自然,展现出高超的雕刻艺术。
大佛跣足趺坐在莲花座上,双耳垂肩,鼻高且直,弯弯细眉,身着袈裟,袒露右肩,表情和善慈祥,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垂放在膝上紧握着一束衣襟。洞壁上雕刻彩绘华丽且繁复,细看之下还有一些动植物。主佛两侧菩萨头戴宝冠,面相圆润秀雅,弯弯细眉,鼻如悬胆,双唇轻合,嘴角微微上扬,温雅敦厚,颈戴项饰,肩披帔帛,胸坠璎珞,臂戴钏环,色彩鲜艳明亮,尤其朵朵彩云层次分明、优美又生动。
前几个石窟都可入内参观,接下来的第16~20这五窟就只能在洞窟外观赏。这五窟就是云冈石窟群中开凿最早的昙曜五窟。昙曜五窟的窟制相同,皆为穹窿顶,平面呈马蹄形,不易坍塌,工匠是由上而下开凿雕刻佛像。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第十六窟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公尺,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穿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
第十七窟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公尺,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石窟的佛像上均可看到许多圆形或方形的小孔,那是因为当年在佛像上都有彩绘泥塑,为了能在石雕像上敷上泥,所以先打洞,塞上木橛子,缠上麻绳、干草,再敷上一层层泥,做成彩绘泥塑。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的彩绘泥塑早已剥落,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是石胎。
第十八窟的设计严谨,布局完整,主像高15.5公尺,高肉髻,面颊丰圆,鼻翼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圈起者),鬼斧神工,令人叹绝。
第十九窟的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公尺,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
第二十窟为露天大佛,由于窟顶崩塌,所以结跏趺坐的释迦牟尼佛像露出窟外。佛高13.7公尺,面型丰瘦适宜,双耳垂肩、眉眼细长,薄唇有八字须,外着袈裟,左肩斜披至胸腹前,衣边作折带纹,两手作禅定印。左右本有各一个胁侍立佛,现在只有一尊立佛还算完整。
云冈石窟自第一窟到第二十窟,短短的距离约有一公里,却是历史上佛教石雕艺术璀璨耀眼的一里路。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脱离了印度犍陀罗的影响,逐渐发展出特有的汉人民族风格,不但贴近当时民众的生活面貌,更没有后世佛像世俗化的倾向,以高超精湛的雕刻技艺与智慧完成辉煌的佛教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