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行处灭的内证,放的禅悟
发布时间:2025-01-20 03:04:15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雪覆乔林同一色,清光上下含虚碧。采樵人立渡头寒,极目圆蟾为谁白?”本首颂古是法成禅师所作。法成(10711128),宋代禅僧。曹洞宗传人。因好枯木禅,被世人称为“枯木”。
定慧寺本则偈颂是为“外道问佛”公案所作的颂古。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据位而坐。外道赞叹说:“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去后,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佛说:“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定慧寺在这则公案中,外道以“不问有言,不问无言”来发问,意欲陷入于“有”、“无”两端,你不论怎样回答都难以摆脱陷阱。面对外道的提问,世尊没有用任何言语来回答,只是“据位而坐”,不落言筌而灵机全现,外道由是而得悟入,赞叹不已。
定慧寺这则公案的主旨是说明:禅悟的实现只能靠心行处灭的内证,而不能靠语言来表达。
定慧寺法成(1071—1128),宋代的僧人。俗家姓潘。秀州嘉兴(现在的浙江)人。年幼的时候出家,笃志禅度,一意参访,从不计较距离远近。后师从芙蓉道楷禅师,一言顿悟,于是明心源,随侍数年。
定慧寺住汴京(现在的河南开封)净因院,为青原下十二世;又住持汝州香山天宁观音禅院。后来到净因寺等寺最终住镇江焦山寺。因为喜好枯木禅,人遂以“枯木成”称之。南宋建炎二年(1128)二月圆寂于无锡。
定慧寺一、二两句从大处写雪后之景。大雪覆盖了满山遍野高大的乔木林,从上到下一片粉妆玉砌的世界。第一句是写地上之景,第二句则由地上描绘到天空。雪澄宇宙,荡涤尘埃,太虚上下,一片清光。第一句突出一个“白”字,第二句突出一个“碧”字,色调淡雅,浑然天成。
定慧寺第三句收笔写近处山下溪边之人。大雪封山,打柴之人无法进山,只能独立山脚下的渡口边。一“寒”字,既交待了当时的天气情况,也暗示了打柴人所立时间之久。第四句又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天空。采樵人独立山下,极目天空,一轮明月挂在太虚,把片片清光撒向这无语的世界。
定慧寺这一句妙就妙在它以采樵人的视线来引领读者的视线,暗示明月的存在,大得禅宗“指月”之妙趣。三、四两句中,有两个词非常值得注意,一是“独”,一是“谁”,这两个词暗示采樵之人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其超越相对的本心与那一轮圆月交相辉映,表里俱澄彻。
定慧寺这是一首写得极美的禅诗。写景突出超越相对的澄明之境,地上的白雪与天上的明月其实就是真如本体的象征;写人则突出其独立、无语的特点,这其实是心行处灭的内证世界,是契悟真如本体的禅悟之境。
定慧寺这则颂古不但意境幽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准确地传达出了对,“外道问佛”公案的理解,读之令人茅塞顿开。道楷禅师(1043—1118)宋代的僧人。俗家姓崔。沂水(现在的山东)人。
定慧寺在伊阳山中学习道家之术,另一种说法是在随州(今属湖北)山中修习,能辟谷。后来自己醒悟认为不是正道,后来修习佛教。参投子山义青禅师而得法,用为青原下11世。
定慧寺北宋元丰三年(1080)出住持沂州仙洞寺,又历住洛阳招提寺、湖北大阳山、大洪山等寺,声誉远播,从者甚多。崇宁三年(1104)徽宗闻其名,下诏住持京师(现在的河南开封)十方院。
定慧寺大观元年(1107),赐紫衣及“定照禅师”之号。他因为僧衣不是佛家所制,坚决不接受。徽宗大怒,被流放始终不屈。从此以后隐居沂州芙蓉溪,从之者益众。朝廷数有旨“复命为僧,不从。”世人称为“芙蓉楷”。
定慧寺重和元年(1118)五月十四日,书偈示寂。偈云:“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撤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远任拘束。”
定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