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全文网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

发布时间:2022-08-20 16:14:00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

三六四、本经叙说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则可得般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所谓能在现世中得到涅槃的。什么是如来所说在现世中得到涅槃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为我们解说在现世中得到般涅槃的意义,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怎样叫比丘能在现世中得到般涅槃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如果有比丘对于老、病、死等法,能够对它生厌、离欲、使它灭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就叫比丘在现世中得到般涅槃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六五、本经叙说毗婆尸佛自觉十二因缘之顺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过去七佛之第一佛毗婆尸佛还没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心襌思,他这样地思惟着:一切世间都已陷于生死的苦难中,众生自生自熟,自灭自没。然而这些众生对于不受生死流转的出世间道却不能如实知道。于是就自己做观察: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所以会有老死呢?像这样以正思惟观察时,就得到了如实的觉证而生起知见:由于有生,所以就会有老死,是由于有生的因素,所以就会有老死的产生。他又正思惟: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所以会有生呢?于是他又以正思惟得到了觉证而生起知见:是由于招感了未来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于是他又正思惟: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所以会招感未来的果报呢?于是他又正思惟,得到如实的觉证而生起知见:是由于有追求执取,所以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于是他又正思惟:到底是什么因素,所以会去追求执取呢?于是他又正思惟,得到如实觉证去做观察:知道追求执取是因贪着、顾念,是由觉触而生起的爱欲所增长。应要知道,由于有爱欲,就会去追求执取;由于追求执取,所以就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了。就好比要有灯油和灯心才能点燃灯火一样,要随时添加灯油并整理灯心,那盏灯才能保持明亮,燃烧不止。就如「前来叹譬、城譬」经文一样的广为解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毗婆尸佛」的经文所说,像这尸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弃佛等经,也都是这样的说法。

第三六五经解释:

1、毗婆尸佛:过去七佛之第一佛。译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

2、如前来叹譬、城譬广说: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断句作「如前来叹譬城譬广说」,未知何指?

3、尸弃佛:过去七佛之第二佛。译曰火、顶髻。

4、毗湿波浮佛:过去七佛之第三佛。华译为遍胜。过去七佛之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之最后三佛。

5、迦罗迦孙提佛:过去七佛之第四佛。华译为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

6、迦那迦牟尼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五佛。华译为金寂。

7、迦叶佛:为过去七佛之第六佛。华译为饮光。以上三佛与释迦牟尼佛,为现在贤劫之最初四佛。

三六六、本经叙说比丘若能勤方便修习襌思,则十二因缘法便能如实显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精勤地修习襌思,使内心寂静,为什么呢?因为比丘如果修习襌思,使内心寂静,运用方法精勤努力的话,就能如实显现。是如实显现什么呢?就是老死之法会如实显现,乃至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都会如实地显现;像这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法,也都会如实显现,乃至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也都会如实显现;这一切法都无常、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有漏(有烦恼),也是一样都会如实地显现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六七、本经叙说若修习无量三摩提,则十二因缘法便会如实显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修习无量的三摩提(即三昧,正定),专心系念,能修习无量的三摩提,专心系念后,这时就会如实显现。是如实显现什么呢?就是说老死等法会如实地显现,……乃至行等法都会如实地显现,这一切法都是无常、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有漏(有烦恼),这时也都会如实地显现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六八、本经叙说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于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缘起,从三昧觉,而说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以前毗婆尸佛还没成正觉的时侯,他安住于菩提之处,不久就成佛了,他去到菩提树下,敷草为座,就在那儿结跏趺坐(即盘膝而坐),他端坐保持正念,一坐七天,(这期间)对于缘起法做逆顺的观察。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由于无明而有行,……乃至由于生,所以就会有老死,以及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那毗婆尸佛正坐七日后,就从襌定中出定,说出这首偈言: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襌思,

永远远离一切的疑惑,知道由因缘而生起诸法。

如果知道是由因缘而生起痛苦,知道要灭尽一切感受,

知道要灭尽因缘法,那么就可知道一切烦恼的灭尽。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襌思,

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痛苦是由因缘而生起。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襌思,

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要灭尽一切的感受。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襌思,

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要灭尽因缘法。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襌思,

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一切烦恼的灭尽。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襌思,

普照一切世间的事物,就如太阳住于虚空一样,

能摧灭一切的魔军,获得觉悟而解脱一切的结缚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毗婆尸佛」的经文所说,像这尸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等经文也是同样地说法。

第三六八经解释:

1、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根本佛教缘起观的内容,有顺逆二观。顺观(能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无明缘行,行缘识」。逆观(所缘起法):「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

2、梵志:即「有志修梵行者」,是印度一般宗教修行者的称呼。

三六九、本经叙说世尊亦于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缘起,如前六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郁毗罗尼连襌河边的大菩提所,不久就将修成正觉,他去到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正身正念,就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

三七O、本经叙说由四食而生纯大苦聚,四食之因,乃由爱而来,而爱之因为受,受之因为触,触之因为六入处;若六入处灭则触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三餐饮食),二、细触食(摄益精神的各种觉触),三、意思食(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资助诸根),四、识食(为执取身心与爱染相应之识,此识执取身心,使众生身得以维持)。

这四食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去接触的呢?我说这四食是以爱欲为因,从爱欲而集,从爱欲而生,用爱欲去接触的。这爱欲又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去接触的呢?我说爱欲是以感受为因,从感受而集,从感受而生,用感受去接触的。这感受又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做接触的呢?我说感受是以觉触为因,从觉触而集,从觉触而生,用觉触去接触的。这觉触又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做接触的呢?我说觉触是以六入处为因,从六入处而集,从六入处而生,用六入处去接触的。六入处集起,于是觉触就集起;觉触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感受集起,于是爱欲就集起;爱欲集起,于是四食就集起;四食集起,所以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集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集起了。

同样地,如果六入处息灭,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觉触息灭,那么感受就会息灭;感受息灭,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么四食就会息灭;四食息灭,所以在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七一、本经叙说颇求那就四食之食者问于佛陀,佛就其问法之不当而说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当时,有位名叫颇求那的比丘,他侍立于佛旁拿着扇子为佛搧凉,就问佛陀说:「世尊啊!是谁在服食这识食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服食识食的人,我如果说有服食识食的人,你就应这样的问我。可是我说识是一种食物,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识食呢?』我就答说:『这识食能招感未来的业报,使不断相续地生起;因为有未来的业报,所以就会有六入处;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有觉触(六触)。』」

颇求那又问:「是谁在觉触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觉触的人,我如果说有觉触的人,你就应这样地问:『是谁在觉触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这样地问:『是什么因缘所以会生起觉触来呢?』我就应这样答说:『是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会生起觉触;又由于有觉触,所以就会生起感受。』」

又问:「是谁在感受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感受的人,我如果说有感受的人,你就应问:『是谁在感受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感受的生起呢?』我就应这样答说:『是由于有觉触的缘故,所以就会产生感受;由于有感受,所以就又生起了爱欲。』」

又问:「世尊啊!是谁在爱欲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爱欲的人,我如果说有爱欲的人,你就应这样问说:『是谁在爱欲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爱欲的生起呢?』我就应答说:『是由于有了感受,所以就会有爱欲的生起;由于有爱欲的生起,所以就会追求执取。』」

又问:「是谁在追求执取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追求执取的人,我如果说有追求执取的人,你就应问说:『是谁在追求执取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追求执取的生起呢?』我就应答说:『是由于有爱欲的生起,所以就会有追求执取;由于有追求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

又问:「世尊啊!是谁招感了未来的果报呢?」

佛陀告诉颇求那说:「我未说有招感未来果报的人,我如果说有招感未来果报的人,你就应问说:『是谁招感了未来的果报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现在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招感未来的果报呢?』我就应答说:『是由于去追求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这追求执取能招感未来的果报而导致再生,这就叫有。有六入处,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会生起觉触;由于有觉触,所以就会生起感受;由于有感受,所以就会生起爱欲;由于有爱欲,所以就去追求执取;由于追求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如果六入处息灭,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觉触息灭,感受就会息灭;感受息灭,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追求执取就会息灭;追求执取息灭,未来的果报就息灭;未来的果报息灭,来世的再生就会息灭;来世的再生息灭,那么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聚的集起也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七一经解释:

1、「有有故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因有识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2、「汝应作是问:『为谁触?』」:「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在此句下皆有如此叙述:「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以下类句皆同。

三七二、本经叙说若观粗抟食如食子肉,则断五欲功德贪爱;若观触食如生剥牛皮,则断三受;若观意思食如求脱火城,则断三爱;若观识食如受矛刺,则断名色。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比丘要如何观察抟食呢?譬如有夫妇二人,只生有一个儿子,对他爱念养护。有一天他们想要越过旷野险道难行之处,可是粮食吃尽,肚子饥饿,疲困极了,想着不可能有渡过困境之理,于是夫妇俩讨论着:『正好有这一个儿子,虽是我们极为爱念的人,我们如果把他吃了,就可渡过这个难关,不要使三个人都死在这里。』做这样的讨论后,他们就杀了这个儿子,含着悲垂着泪,强忍着吃着孩子的肉,终于得以越过这个旷野。怎样呢?比丘啊!那两位夫妇共食孩子的肉,他们是否还会爱取肉的香味、贪好它的美味爽口呢?」

答说:「不会的,世尊!」

又问:「比丘啊!那夫妇二人强忍着吃食孩子的肉,是否为了越过旷野的险道呢?」

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凡是服食抟食,都应像这样的去做观察。能做这样观察的话,就知道要对抟食断爱;能知道对抟食断爱后,对色、声、香、味、触五境的贪爱就可断除;能断除对色、声、香、味、触五境贪爱的人,我不能发现那位多闻圣弟子对这五境还会有一项的结使烦恼而不被断除的。如果还有一结使烦恼的话,就会再来此界受生了。

比丘要如何观察触食呢?譬如有一条牛,活剥它的皮后,到处都有各种虫类要来吃它的肉,会被沙土细尘所沾粘,也会受到草木的针刺。如果依于地,地上的虫类会来吃它;如果依于水中,水中的虫类会来吃它;如果依于空中,也会被空中的飞虫所吃食,无论卧起常有苦毒来残害这个身体。同样地,比丘啊!对那触食,也应当像这样地去做观察。能做这样观察的话,就知道要对触食断爱;能知道对触食断爱,就能断除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受断除后,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比丘要如何观察意思食呢?譬如聚落城邑边有大火烧起,火势猛烈不见烟焰。这时有一汉子聪明又有智慧,他背苦向乐,厌死乐生,如此地想着:那儿起了大火,火势猛烈到不见烟焰,走到那儿应当避开,不可陷入其中,否则必死无疑。他做这样地思惟后,常生思愿,要舍离该处而远去;观察意思食,也是像这样。如此地去做观察的话,就可断除意思食;断除了意思食,就能断除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三爱断除后,那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众比丘啊!要如何观察识食呢?譬如国王,有替他防逻的巡捕,捉到盗匪后,将他捆绑送到王宫来,就如前面「须深经」(即第三四六经)所广说的一样。因为那样的因缘,而受到用长矛刺伤三百次的苦觉,昼夜都在痛苦;观察识食,也是像这样。如此地去做观察的话,就知道要断除识食;知道断除识食的话,就知道断除名色;知道断除名色后,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七二经注释:

1、旷野崄道:「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旷野之道」。

三七三、本经叙说若于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会依住、增长,乃至纯大苦聚集;若于四食无贪无喜,则识不依住、不增长,乃至纯大苦聚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如果比丘对这四种食有喜有贪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由于识的依住、增长,所以就会入于名色之中;由于进入名色之中,所以就会使诸行增长;由于诸行的增长,所以未来的业报就增长;由于未来业报的增长,所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生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集起了。

如果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由于不贪不喜的缘故,所以识就不会依住、不会增长;由于识不依住、不增长,所以就不会进入名色之中;不进入名色之中,所以诸行就不会增长;诸行不增长,所以未来的业报就不会生长;未来的业报不生长,所以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不会生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七四、本经叙说若对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若对四食无贪无喜,则无忧悲、无尘垢。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众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有忧悲、有烦恼的尘垢生起;若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就不会有忧悲、也不会有烦恼的尘垢生起了。」

佛陀说完这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七五、本经叙说若于四食有贪有喜,则如日照宫墙,为壁所止,如是识住,乃至纯大苦聚集;若于四食无贪无喜,则如日照虚空,无所攀缘,如是识无所住,乃至纯大苦聚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可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众比丘啊!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譬如楼阁宫殿,北西两面长广,东西两面开有窗子,太阳从东方出来,阳光就照在西壁上。

同样地,比丘啊!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如前面经文(第三七三经)所广说一样,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如果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也是如前面经文所广说一样,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比丘啊!譬如楼阁宫殿,北西两面长广,东西两面开有窗子,太阳从东方出来,应会照在何处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应是照在西壁上。」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果没有西壁,那么应照在什么地方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应是照在虚空中,无处攀缘。」

(佛陀于是说:)「同样地,比丘啊!对这四种食能不贪不喜,那么识就无处可依住,……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七六、本经叙说旨意与前经相同,唯后面多增画师譬喻部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众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比丘啊!譬如楼阁宫殿,北西两面长广,东西两面开有窗子,太阳从东方出来,应会照在何处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应是照在西壁上。」

佛陀告诉比丘说:「同样地,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如果对这种食能不贪不喜,也就不会有识的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比丘啊!就比如画师与画师弟子集聚各种的色彩,想要彩绘虚空,他们能够画成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那虚空并非物体、没有对碍、不可见的缘故。」

(佛陀于是说:)「同样地,比丘啊!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的话,也就不会有识的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七七、本经叙说若于四食有贪有喜,则如画师、画师弟子能于色有所妆画;若于四食无贪无喜,则如画师、画师弟子离于色而不能有所妆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众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比丘啊!就如画师和画师的弟子集聚各种的色彩,想要在物体上彩绘,画成各种图案。众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呢?那画师及画师的弟子他们能在物体上彩绘图案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他们能在物体上彩绘图案。」

佛陀告诉比丘说:「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使识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众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的话,就不会有识的依住、增长,……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比丘啊!就好比画师和画师的弟子,他们集聚各种的色彩,想要在非物体上有所彩绘,画成各种图案。他们能够画成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能,世尊!」

(佛陀于是说:)「同样地,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能不贪不喜,就不会有识的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陀说完段这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七八、本经叙说佛陀于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轮。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鹿野苑中的仙人住处。

那时,世尊告诉五比丘说:「这有关苦的真理,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还有这苦产生根源的真理、这苦息灭的真理、这灭除苦的方法的真理,也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其次,对有关苦的真理的知识又当知道,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已经知道这痛苦生起根源的真理后,就应当将它断除。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勍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其次,这苦产生的根源灭除后,就能得知这苦息灭的真理,对它应当自己能知作证。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其次,对这灭除苦的方法的真理已知道后,就应当去修习。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其次,比丘啊!已知道有关苦的真理了,知道后就能出离于它。这是你们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其次,对这苦产生根源的真理已知道、已断除后,就能出离。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其次,对这苦息灭真理已知道、已能作证后,就能出离。这是你们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其次,对这灭除苦的方法的真理已知道、已修习后,就能出离。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诸比丘啊!我对这四圣谛三转十二行法如果不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的话,那么我始终不能在诸天、恶魔、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听法的群众中,成为解脱的人、出世间的人、离烦恼尘垢的人,也不能自己证得无上的正等正觉。我因为对这四圣谛三转十二行法已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所以在诸天、恶魔、梵天、沙门、婆罗门等群众中,得以出离世间、得以解脱生死烦恼,自己证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当世尊讲说这段经文时,憍陈如尊者以及八万诸天群众,听后便能远离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的法眼。

这时,世尊问憍陈如尊者说:「现在你了解正法了没?」

憍陈如回答佛陀说:「已了解了,世尊!」

世尊又问憍陈如尊者说:「了解正法了没?」

拘邻(憍陈如另一音译)回答佛陀说:「已了解了,善逝!」

由于拘邻尊者已经知道正法的缘故,所以就叫他阿若拘邻(已开悟的拘邻)。

阿若拘邻尊者知道了四圣谛法后,地神高声唱说:「诸位仁者!世尊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轮,这是诸沙门、婆罗门、诸天、恶魔、梵天所未曾说过之法。听闻后所得到的法益甚多,非常安乐。世尊哀愍世间众生,以法义来饶益众生,使天界人间皆得利益与安乐,增益诸天众,而减少阿修罗众。」

地神唱诵完后,就听见虚空的神天、四天王天(欲界第一层天)、三十三天(忉利天、欲界第二层天)、炎魔天(夜魔天、欲界第三层天)、兜率陀天(喜足天、欲界第四层天)、化乐天(乐变化天,欲界第五层天)、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层天)的天神又展转地传唱,片刻之间,便传到梵天(色界天)那里,梵天也随声唱说:「诸位仁者!世尊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轮,是众沙门、婆罗门、诸天、恶魔、梵天,以及世间众生所未曾听闻、讲说之法,听闻后所得到的法益甚多,非常安乐。世尊以法义来饶益诸天及世人,增益诸天众,而减损阿修罗众。」

世尊是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转说此四圣谛的*轮,所以这一经就取名为「转*轮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七八经解释:

1、五比丘:指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俱男。

2、苦圣谛:是四圣谛之首,四圣谛即:一、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二、集谛│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瞋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三、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四、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

3、三转十二行: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圣谛,有示、劝、证之三转│一、示转,佛对利根者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闻即悟。二、劝转,佛对中根者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使其信受奉行。三、证转,佛恐钝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以明非虚,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虑。

4、从本经三七八│四四三经「杂阿经论会编」辑为「四谛相应」。

三七九、本经叙说有四圣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0、本经叙说比丘于四圣谛应修习觉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有关苦的真理)、苦集圣谛(产生苦的根源的真理)、苦灭圣谛(苦寂灭的真理)、苦灭道迹圣谛(灭除苦的方法的真理)。如果比丘对这四圣谛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要努力修学而至觉证,兴起向上求进步的心,能运用各种方法修习,以正念正知而得觉证。」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一、本经叙说对于苦圣谛当知、当解,苦集圣谛当知、当断,苦灭圣谛当知、当证,苦灭道迹圣谛当知、当修。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比丘对于苦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二、本经叙说若于四圣谛已知已解,已知已断,已知已证,已知已修,则能断爱欲,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这个比丘就能断除爱欲,转去一切结缚的烦恼,对于我慢的烦恼也能觉证,彻底地脱离苦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三、本经叙说若比丘于四圣谛已知已解,已知已断,已知已证,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则名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个比丘就叫阿罗汉,已尽除一切烦恼,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舍离一切重担,获得了利乐,尽除一切结缚,有正智而得到完善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四、本经叙说若比丘于四圣谛已知已解,已知已断,已知已证,已知已修,则如是比丘得究竟边际,名为上士。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个比丘就能度过苦的边际、穷尽苦的边际、远离尘垢的边际,清净的梵行已完成,纯一清白,名为上士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五、本经叙说若比丘于四圣谛已知已解,已知已断,已知已证,已知已修,则如是比丘得解脱结缚,名为贤圣,建立圣幢。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位比丘便不会有关隘的阻挠,平服了城池,度过一切艰难险境,解脱结缚的烦恼,就叫做贤圣,树立了神圣的法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八五经解释:

1、建立圣幢:幢,即法幢。喻妙法高耸,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将之建幢旗,以譬佛菩萨之说法,能伏魔军而得胜,故曰建立圣幢。

三八六、本经意同前经,惟就法义广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位比丘便不会有关隘的阻挠,平服了城池,度过一切艰难险境,(解脱结缚的烦恼),就叫做贤圣,树立了神圣的法幢。众比丘啊!怎样叫没有关隘阻挠呢?就是说欲界的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见、疑见等五结惑)已断除、已知道,这就叫远离关隘的阻挠。怎样叫平服城池呢?无明就是大城的深池了,知道将它断除,就叫做平服城池。怎样叫渡过一切艰难险境呢?就是说无尽无边的生死苦海,彻底的脱离了,这就叫渡过一切的艰难险境。怎样叫解脱结缚的烦恼呢?就是说爱欲已断除了、已知道了。怎样叫建立神圣的法幢呢?就是说我慢已断除了、已知道了。这就叫树立神圣的法幢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七、本经叙说已得四圣谛比丘之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圣谛。是那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就叫做比丘断除了欲界的五下分结(身见、疑、戒禁取、贪、瞋),成六分,守护于一(六根接触外境产生识,能守护而不产生烦恼忧惧),依靠四种正常手段生活,舍除种种见杂染,离弃一切贪爱希求,证诸觉想(没有污浊之思惟),自身所作,得到心灵的完善解脱,智慧的完善解脱,纯一清白,名叫上士。」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八七经解释:

1、断五支:五支,指欲界五顺下分结│欲贪、瞋、有身见、戒禁取、疑。或认为五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2、依猗于四:即四所依止│「远离」恶象、恶犬等,「习近」如法衣食等,「除遣」散乱、疲劳等,「忍受」寒热、蚊虫等。总之,日常生活之衣食行住,归于正常,故又名「正依止所依」。

3、离四衢:「四衢」不可解,比对第六二经末段,此处作「离诸求」,即远离一切贪爱希求,或即指六根的「见、闻、觉、识」。

4、自身所作:比对第六二经末段,此处作「身行息」。佛光阿含藏注释本经谓是「第四禅离出入息」。

三八八、本经以良医譬世尊为大医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能成就四法的话,就可以叫做大医王,这是大医王所应具备的条件,大医王所应有的分量。是那四法呢?一是善于了解病情;二是善于了解病源;三是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四是善于知道治疗疾病后,未来不会再复发。怎样叫良医善于了解病情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了解像这样如此种种的疾病,这就叫做良医善于了解病情。怎样叫良医善于了解病源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了解这疾病是因风邪引起,或痰癖引起、或涎唾引起、或众冷引起、或现所从事工作引起、或时节引起,这就叫良医善于了解病源。怎样叫做良医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知道各种疾病,有的应该涂药、有的应用吐剂、有的应用泻剂、有的应该灌鼻、有的应该灸熏、有的应该发汗,像这样地针对各种疾病而加以治疗,这就叫做良医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怎样叫良医善于知道治疗疾病后,在未来永不再复发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治疗各种疾病,使疾病完全痊愈,在未来永不再复发,这就叫做良医善于知道治疗疾病,使它不再复发。

如来、应供、等正觉就是大医王,已成就了四德,用来疗治众生的病,也是像这样。是那四德呢?就是如来如实地知道这是苦圣谛、如实地知道这是苦集圣谛、如实地知道这是苦灭圣谛、如实地知道这是苦灭道迹圣谛。众比丘啊!那些世间的良医,对于生(人的存在)的根本治疗方法,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根本治疗方法,也不能够如实地知道。然而如来、应供、等正觉是大医王,对于生的根本治疗方法,他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根本治疗方法,他也能够如实地知道,所以如来、应供、等正觉就叫大医王。」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八九、本经叙说若诸沙门、婆罗门于四谛不如实知,则非沙门、婆罗门;若如实知,则为沙门、婆罗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众沙门、婆罗门对这苦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集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灭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对这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的话,那么他就不是沙门之中的沙门,也不是婆罗门之中的婆罗门,他也不能在沙门的法义中、婆罗门的法义中,悟见正法而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这苦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集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灭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灭道迹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应要知道这沙门、婆罗门│是沙门中真正的沙门、婆罗门中真正的婆罗门。他对于沙门的法义、婆罗门的法义能悟见正法而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的觉证,应当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理,精进勤勉,运用各种方法去修学。是那四项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佛陀说完这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0、本经为第三八九经之简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佛陀所广说的经文就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如果对于四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应该要知道这沙门、婆罗门,就不能算是沙门,也不能算是婆罗门;如果对于四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那么这才能算是沙门,也才能算是婆罗门。乃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一、本经叙说若不知四谛则不得脱苦;反之则得脱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集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灭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应该知道这沙门、婆罗门便不能解脱痛苦了。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能够实地知道、对于苦灭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灭道迹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应该知道这沙门、婆罗门就可解脱于痛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前面「对于苦不得解脱、与得以解脱」的经文所述一样,像这「舍恶趣不能解脱与解脱」、「堪能舍戒退减、与不舍戒退减」、「能自说得过人法自证、与不能自说得过人法作证」、「能于此外求良福田、不能于此外求良福田」、「能于此外求大师、与不能于此外求大师」、「不能越苦、与堪能越苦」、「不堪能脱苦、堪能脱苦」等上面诸经都再重申论说,并继之以偈颂记说:

「如果不知苦的存在,以及那一切众苦产生的原因,那么就

不能对一切的苦法,将它永远寂灭无余。

如果不知道苦灭道迹圣谛,能息灭一切苦,

使心灵解脱于痛苦,智慧解脱也如此,

就不能超越一切苦,使痛苦得以究竟解脱。

如果能如实地知道苦的存在,也能知道众苦产生的原因,

以及一切的苦法,那么就能将它永远灭尽无余。

如果又能如实地知道,那息灭痛苦的苦灭道迹圣谛,

就可得到具足的心灵解脱,智慧解脱也如此,

能够超越一切苦,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九一经解释:

1、能思一切苦:根据后半段偈文,「思」疑作「息」。

三九二、本经叙说善男子出家,应当知四圣谛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他所应当知道的是一切四圣谛法。是那四项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法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应该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修习使觉证。这样的经句,在一切四圣谛的经文里,都应当要具文宣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这些经文都应当这样说。又三结(身见、戒禁取、疑)灭尽,得到了须陀洹果位(入流、初果),这一切都应当要知道四圣谛。是知道那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果三结已灭尽,贪欲、瞋恚、愚痴三毒转成薄弱,就得到了斯陀含果(一来、二果),那一切都是对四圣谛如实知道之故。是知道那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果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禁取见、疑)灭尽,而获生般涅槃阿那含果(不还、三果),不再还来此世受生,那一切都是由于知道四圣谛之故。是知道那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果一切烦恼已灭尽,得到清净的心灵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那一切都是由于知道四圣谛之故。是知道那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果得证辟支佛(缘觉)道,那一切都是由于知道四圣谛之故。是知道那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果得证无上正等正觉(佛陀),那一切都是由于知道四圣谛之故。是知道那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九二经解释:

\

1、「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比对本经后文,疑应作「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2、生般涅槃阿那含:生般涅槃,为五种阿那含之一。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便断上地余惑,得阿罗汉,入于般涅槃。

三九三、本经叙说知四圣谛为正尽苦之前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就好比太阳出来,光明之相先现起;同样地,当正确地灭尽苦恼之时,也有它前相的现起,就是知道四圣谛法。是知道那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四、本经叙说如日月不出世间,则世间黑暗;佛若不出世间说四谛,世间亦暗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假如日月不出现于世间的话,一切众星也不会出现于世间,那么无论白天或晚上、半月或一月、季节或年岁、片刻或须臾,皆无日月星光,世间常暗,没有光明的照耀,只有长夜,纯粹是大暗痛苦出现于世间。如果如来、应供、等正觉不出现于世间时,就没有人宣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若灭道迹圣谛,使它显现于世间,这世间盲目黑暗,没有光明的照耀,只有如此的长夜,纯粹地大黑暗出现于世间。

假如日月出现于世间,众星也会出现,无论白天或晚上、半月或一月、季节或年岁、片刻或须臾,日月星辰,都会出现于世间。这世间长夜都有光明的照耀。同样地,如果如来、应供、等正觉出现于世间,为说苦圣谛,使它显现于世间,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若灭道迹圣谛,使它显现于世间,那么就不再有黑暗,长夜照耀着光明,纯一的智慧就会显现于世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五、本经叙说圣弟子于四圣谛得法眼之大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就好比太阳出来,绕行空中,会坏灭一切黑暗,光明显照。同样地,圣弟子如果把所有集聚苦恼之法全部断灭后,就会远离烦恼的尘垢,得生清净的法眼与觉证,同时三结断尽。所谓身见(执着自身为实有的邪见)、戒取见(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疑见(对真理怀着犹豫不决的见解),这三种结惑断尽,就叫须陀洹(预流果、初果),不再堕入三恶道之中,将来一定会成就正觉,只要七次天上、人间往来,就可渡过苦海的边岸。那位圣弟子在这期间虽然也会生起忧苦,但等到那位圣弟子离开贪欲邪恶不善之法后,有觉、有观,就能离欲界之恶,而生起喜乐之受,具足初襌而安住。不再看见那位圣弟子还有一法不断,能使他还生此世间的。这就是圣弟子得到法眼后的情况。所以,比丘对这四圣谛还未能觉证的话,就应当要运用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理,精进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六、本经叙说若不知苦谛、苦集谛、苦灭谛、则不得苦灭道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这样说:『我对于苦圣谛还未觉证,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也都未觉证,然而却说我将得证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样的说法与事实不相应。』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这个道理之故。

如果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还未觉证,然而却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是没有这个道理的。譬如有人说:『我想要拿取佉提罗(檐木、洋槐)的叶子,将它聚合做成器具,用来装水提着走。』的话,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这个道理之故。同样地,如果说:『我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都未有觉证,然而却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又有人说:『我将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已经得到觉证后,便又可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才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个道理之故。

如果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若灭圣谛已经有所觉证,而后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才是可能的事。譬如有人说:『我用纯昙摩叶(一种红莲花之叶)、摩楼迦叶(一种蔓草之叶),把它聚合起来,用来装水提着走。』的话,这才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个道理之故。同样地,如果有人说:『我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已经得到觉证,然而还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才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个道理之故。如果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已经得到觉证,而后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才是可能的事。」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九六经解释:

1、斯有是处故:依本经文意,此句「故」字应是衍文。

三九七、本经叙说不如实知四谛,随他人说,如小绵丸之随风吹去;如实知四谛者,不随他语,如铜铁柱之坚固不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就如小绵丸,小劫贝华(木棉)丸,被放置在十字路口,四方的风吹来,就会随风飘向一方。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地知道,对于苦集圣谛、对于苦灭圣谛、对于苦灭道迹圣谛也都不能如实地知道的话,就应知道这位沙门、婆罗门必定常观察他人颜色,常附和跟从他人说法,因为他不能如实知道四圣谛之故。所以一听闻他人的说法,便随他人的话去领纳接受,应该知道这人就是一向不修习四圣谛的智慧所导致。

譬如忉利天帝释宫殿的因陀罗柱,是用铜铁做成的,并且深入地中,四方吹来猛烈的风也不能动摇它。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能如实地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都能如实地知道的话,就应知道这位沙门、婆罗门不会依他人颜色,不会附和跟从他人的话语,这沙门、婆罗门有坚固的智慧,本来就已随顺修习四圣谛之故,因此不会附和跟从他人的话语。所以,比丘啊!你们对于四圣谛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八、本经叙说若于四圣谛如实知,则不为他论者所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根石柱,它的长度有十六肘,有八肘长插入地中,四方吹来猛风,都不能使它摇动。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能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对于苦灭圣谛、对于苦灭道迹圣谛也都能如实地知道的话,那么这种沙门、婆罗门到任何的辩论场,一定没有人能屈服他。如果他已证得心灵解脱、智慧解脱的话,还能使其余的沙门、婆罗门反生忧苦。他能像这样地如实知道、如实见道,都是由于他多世以来就有修习的缘故,所以才使得他拥有智慧,而不能动摇他。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你们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九九、本经叙说为免长受堕恶趣之苦,于四谛未觉证者,当起增上欲,精进修习使能觉证,甚于急救火烧头衣。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个人被火烧到了头发和衣服,这时就应当生起强烈的欲愿,急速救火,使火息灭。」

佛陀又告诉众比丘说:「但却不要作这样的说法!应当先搁置头发、衣服被火燃烧这件事,而要对于四圣谛生起向上努力的心,运用各种方法勤勉修习,使能觉证。是那四种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对这四圣谛尚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修习,使能觉证。为什么要这样呢?比丘啊!因为未解脱时,在漫漫的长夜里,地岳、畜牲、饿鬼三恶道的大火猛烈,而众比丘却不见此极苦的情状。所以说,假如比丘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还未觉证的话,这比丘就应当要忍着苦乐、忧悲,对于四圣谛勤加精进,运用各种方法去修习,使能觉证,应当这样学习才是。」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OO、本经叙说为欲闻法,须日日受三百枪苦至百岁,其苦仍不及受恶趣苦,故比丘当于四谛修无间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位男子,他能活有百岁的寿命,有人告诉他说:『这位汉子!如果你想听闻四圣谛法,就应当每天三时忍受痛苦的折磨。早晨时忍受被百枪刺击苦,到了中午、下午时,也是像这样的忍受各百枪的刺击痛苦。在一天当中忍受被三百枪刺击的痛苦,像这样每天被枪刺击一直到他百岁时,然后才得以听闻四圣谛法,得到证悟,你能够做到吗?』

当时,那位男子为听闻四圣谛法之故,会说都能忍受。为什么呢?因为人活在这世上,有如长夜般地忍受轮回之苦,有时转生于地狱,有时转生为畜牲,有时转生成饿鬼,在三恶道中徒然地忍受一切的苦楚,也不能听闻到四圣谛法,所以我现在为觉证正法的缘故,不会以终身每日须忍受三百枪的刺击而认为是大苦。所以,比丘啊!你们对于四圣谛还未能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O一、本经叙说若于四圣谛平等正觉,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对于四圣谛能够平等正确地觉证,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是那四圣谛呢?就是所谓的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对于这四圣谛法能够平等正确地觉证,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了。所以,众比丘啊!对于四圣谛还未证悟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陀说完这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O二、本经叙说若不知四谛者,当长夜驱驰生死;若知四谛,则得离生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在摩竭陀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在王舍城和波罗利弗中间的竹林聚落里,国王在这当中创建了一处福德精舍。当时,世尊和随行的大众就住宿在那儿。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和你们对于四圣谛法,如果无知、无见,不能随顺而觉、不能随顺而受的话,就应当会处于漫漫长夜中,追生逐死。是那四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我和你们对于这四圣谛法,如果无知、无见,不能随顺而觉、不能随顺而受的话,就应当会处于漫漫长夜中,追生逐死了。因为我和你们对这苦圣谛能够随顺而知、随顺而入,所以能够截断三界轮回之流,渡尽生死之海,不再有未来的受生;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是能随顺而知、随顺而入,所以能截断三界轮回之流,渡尽生死之海,不再有未来的受生。因此,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当时,世尊就又诵偈说:

「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