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全文网

玄奘精神 第20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6)

发布时间:2022-11-27 08:47:07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人要倒霉起来,喝凉水都能塞住牙缝,玄奘唯一的交通工具,马,偏偏又在这个时候死了,再加上天寒地冻大雪封路,玄奘只好在瓜州逗留了一个多月。等待是最痛苦的事情,在这一个多月里,玄奘无计可施、度日如年,既不能西行,又不愿东归,幸而当时已经是冬天,玄奘一边休整,一边等待来年开春。

  就在这时,之前因为公务繁忙而把玄奘之事抛在一边的凉州都督李大亮又想起了这个从长安来的高僧,一问之下,才知道玄奘不但没有听从自己的劝告返回长安,而且还悄悄离开凉州继续西行。唐代对失职官员的惩处十分严厉,盛怒之下的李大亮立刻发放访牒(通缉令),派出精干人手通缉玄奘。

  通缉令很快就传到了瓜州刺史独孤达手中,白纸黑字清清楚楚,要抓的就是玄奘。谁知独孤达也是个妙人,他接到公文后看都不看(其实已经知道了里面的内容),直接把通缉令丢给了自己的下级--州吏李昌。有一种说法是,独孤达在拿到公文后,为了表示对玄奘西行的支持,当场就把通缉令撕了,然后派人护送玄奘出境。这个说法并不可信,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官员,都不会为了一时义愤当面拒绝上级的命令,独孤达能够被派到瓜州这样的重镇当刺史,肯定不是头脑发热的愤青。但是独孤达又确实不想为难玄奘,于是就耍了一个小小的手段,"原封不动"的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李昌。

  无巧不成书,李昌也是个佛教徒,但是职责所在,他只能拿着通缉令去找玄奘。我们都知道,官和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官大部分都由中央派去地方,而吏则更多的是由本地人或同一个州郡的人来充当。独孤达是官,李昌是吏,官管事,吏办事--玄奘来到瓜州是大事,身为下级州吏的李昌,很可能早就把玄奘调查的一清二楚,也很明白上司为什么为让自己来办这件事。

  摆在李昌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秉公办事,捉拿玄奘押解回凉州向李大亮复命请功领赏;二,变通办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暗地里帮玄奘一把。见到玄奘后,李昌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

  "师不是此耶?"

  这句话有两种念法,因此也有两种理解:

  一是说:"师父,您不是吗?"

\

  二是说:"师父,您不是吧?"

  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第一种,语气上扬,是质问的口气,就等于认定了玄奘是通缉令上的人;第二种则带着询问、试探的语气,有些提醒、暗示的味道。所以李昌采用的很可能是第二种问话的语气,意思是我大致已经猜到师父你的身份了,特地再来证实一下,师父您看着办。一句话能问得如此到位而又滴水不漏,可见李昌很有办事经验,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

  玄奘也是聪明人,岂会听不出李昌的弦外之音,心中自然犹豫起来:如若不承认自己就是通缉令上的那个人,那就是说谎,而出家人是不能说谎的;如果照实作答,很可能会当场被捕遣返长安。尽管如此,玄奘依旧没有表现出半点慌张--既然不好回答,那就干脆不答!

  李昌的本意是,不论玄奘如何回答,自己都有应对之策,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可玄奘一句话不说,自己又不能拿他怎么样,这么耗下去,完不成任务回去没法交差的是自己!所以当时的场景是,原本胸有成竹的李昌反倒被一言不发的玄奘瞪得有些着急了,干脆直截了当的说:

  "师须实语。必是,弟子为师图之。"

  第一句,是让玄奘务必说实话。第二句里面的"必是"又能做两种理解:

  一是说:"您肯定是访牒上通缉的人。"

  二是说:"您假如真是访牒上通缉的人。"

  第一种,那是看玄奘不说话,吓唬他一下,"装死"是没有用的;第二种,语气缓和了些,是让玄奘不必有太多顾虑,事情还有商量的余地。又是一语双关,还说得玄奘没有退路--无论玄奘如何理解,主动权又回到了李昌手中,足可见独孤达知人善用,派他来办这件事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