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
发布时间:2023-07-11 10:16:33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周生庆光,少余十年,性仁,其学淹贯中西,尤笃于佛。政教之暇,朱墨不辍手,凡经筵必往听,典籍必校雠,故其积也,厚且精。虽师事余,实畏友也。
庚寅之秋,余应台中之邀,讲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乃无量寿五存之会集本也,庆光参焉。圆满后,有评其非原译者,及详审五种,读咸生艰。惟曹魏康僧铠本,文雄义茂,行于世者,独崇乎此。然犹有困者,往往语似重,义类复,或□然而断,忽突兀而起,不易析其章句,致生错简阙文之疑焉,初有隋慧远大师疏,仅述大义,无科判,仍多佶聱之感,迄于清,讲与诵每舍之。
夫净宗专籍,向称三经耳。观经、人难其行,是经、人难其诵,两经久成束阁之势;今畅行者,只阿弥陀一经而已,宏净云乎哉?古德取是三者,以其具互助之功,观经示心作心是,弥陀显名实不二,本经彰三业善恶,依教断惑除障。彼二、抉密为修之正,此一、阐幽为道之助,如三点成伊,三经方圆其净也。乌可执其一、而慢其二哉?明乎净法之要,端在定一,其不得一,在业不净,业实原于惑之不断不伏。今学净鲜功者,实忽于五烧五痛之训,敢背因果,冀徼幸也。
观经自妙宗钞出,其义大畅。惟本经震于远师之慎,后无复敢判疏者。且因憾于诸译之不精,遂有龙舒之删,莲居之集也。二士固具苦心,惜未体远师之慎意。清彭二林开士,卓识善巧,所作曰起信论,非疏非判;而前标题,后属论,醒目豁襟,亦判亦疏矣。而且语多引征信远过也已。读是经能纾其困者,其惟斯论欤?畴昔曾筹翻印,屡觅善本不得,姑置之。
壬子秋,庆光携斯论诣余,曰:明岁适生考妣百度冥纪,为追报劬劳罔极,拟影印广施,祝超莲界,乞为序。检之,为成都文殊院重镌,木板、竹纸、双线、字大行齐、校无讹,虽不尽善,亦今之佳者矣。庆光有题识,系孙善之老居士所藏,善之亦前参无量寿经讲席友也。不图二十年后,睹其故物,正为余夙昔所营求者也。
於戏,异哉!何以蓄志久而不得者,突如其来。曩何不出之于善之,今竟出之于庆光;得非其来也,必待乎事,其出也,必待乎人耶?虽然,庆光既孝且慈,足当其事,当其人,固能感格得之。而前于庚寅讲是经,果为谁所感,今必印是经,抑为谁所感耶?而今所印,由得善之佳本,法施所及,彼宁无功焉?再斯论之详,自不能望于妙宗钞,但赖以引人入胜,三经略可普被矣,又为谁所感耶?
总揽本末终始而观之,著者事惟一,潜者缘则复,动因若简,而得果实繁。以如是之复且繁者,欲以片言表之,似乎有所难也。曰否,尝闻之,君子之德也,兴一念而众善俱焉。闻斯言而信斯言,今日之事,亦如是言之而已。
中华民国重次癸丑上元东鲁李炳南谨识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九界同归。世尊于大乘诸经,每随机顺说其纯一专说者,厥唯三经。一曰无量寿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称述弥陀大愿,极乐庄严,三辈住生,寿命无量。一曰观无量寿经,在王舍城宫中,示韦提希谛观西方胜境及三圣尊象,以为住生之法。一曰阿弥陀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教人执持圣号,发愿往生彼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无量寿经,乃如来称性之圆教,一乘之了义,净土群经之纲要。最先入吾震旦,译本亦属最多,凡十有二种。小本、观经,姚秦、刘宋间,始迻译东来。唐宋以前,庐山结社,海内致力净业者,盖冀不以此经为轨范也!
惟十二译中,宋元以还,仅存其五,即:一、后汉娄迦谶,二吴支谦,三、曹魏康僧铠,四、唐菩提流志,五、赵宋法贤。五译标题不同,详略义谛互有出入,且有文理未臻湛畅者;求其赅备尔雅,群推康本。故明云栖大师为之条分次第,刊行于世;清长洲彭绍升二林居士,则更依之作起信论,示人津梁;高人所见、讵偶然耶?
二林淹贯儒释,邃古文辞。感于此经阙乏完善之本,与夫诸师疏解之未精,龙舒校删之有失。于是矢发大愿,博考经典,疏瀹信义,激励信念,效马呜菩萨意,撰述是经起信之弘论。综其梗概:首曰、明教体,阐发自他、性相、因果、生佛、一而非二之深义。次曰、明教相,以信、愿、念、行、四门,标显经旨。次曰、明归趣,劝发菩提,佛与佛土,一切均在自心;上来四门、自成为无信之信,无愿之愿,无念之念,无行之行。次曰、别释经文,略依云栖次第,归纳彰较;间参他本文句,审定繁复;旁引经论,发挥征证,而会归于一实。最后作偈,普与群生,回向极乐。夫能演达如是奥义,宣绎如是经典,‘破空有之邪执,明圆顿之正宗’。使人读诵知津,修持得间,于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厥功之伟,无可与京,是诚‘能旋转万流,归于净土者’矣!
二林与同邑汪大绅缙、薛皆三起凤、瑞金罗台山有高友善,皆栖心净土。民国初年,申江书肆,曾刊行‘汪、罗、彭、薛、四家合集。’乡贤杨泰遇、刘育彬、种鼎、罗积深诸氏,为罗公重刻尊闻居士集时,邦道尝赉乞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作序。后辑资料,拟为编写年谱,因佛理肤觳,复值抗战,未果。东来台壖,从李雪卢师学佛。四十七年戊戌夏,杭州孙善之长老惠假二林此书。乃成都文殊院重镌版,有罗汪二公序,雒诵无数。未几,善老溘逝,遂发愿珍藏,期有以流布于世也!
兹值先严荣皋府君、先慈杨太夫人、百龄冥诞。自省行能无似,劬恩未报。愧为人子。爰将二林此非疏非判、亦判亦疏之鸿篇,付诸景印,列入中华大典;庶几衍传海内,有助于净宗之弘扬。昔欧阳大师铭先慈墓志有云:‘夙业实尸,三世叵测;旋转三千,唯有经力。邦道毋惑,勇猛功德;吾为母铭,已生乐国。’窃愿佛力广被,俾我二亲,安养净域,莲品增上;抑亦所以慰藉善老在天之灵也。台山先生此书叙颂谓:‘人人念佛了自性,人人念佛证唯心。一期报尽共往生,见佛闻法克大果;不离安养入诸刹,还以念佛教众生。’谨于卷首,亦以此颂,虔呈于同伦同道焉!
中华民国六十二年癸丑十一月十三日,瑞金雾山居士周邦道敬识于台北市内湖碧湖新村半锅一碗之堂。 同学友彭生绍升。述无量寿经起信论成。书命有高曰。勉叙之。有高讽经论。反覆。光明云流。骸藏郁洁。喉舌听视。旷若新有。冰涣膏释。弗碍弗挛。阁卷欣庆。赞叹作礼。善哉彭生。乃能发起如是大心。乃能担荷如是大法。乃能唱演如是妙义。乃能流布如是经典。善哉彭生。不忘嘱累。不忘宏誓。快得遭逢
圣清乐国。仁寿光被。万亿器界恒沙有情。应共信受。应共证入。无量寿经。今正是时。我观有情。希望寿命。黄发难老。百千万岁。我观有情。欲无彀期。宫室被服。饮馔什器。园池华鸟。及与音乐。未得欲得。得已欲备。备已欲富。富已欲好。此好彼未。欲彼俱好。彼俱好已。又欲精良。一一精良。淫巧环奇。欲转变生。匪有竟阈。我观有情。欲善眷属。色泽壮姣。知心顺恉。迎机赴节。团圞和合。富贵聪明。我观有情。微尘计校。束归贪欲。不出斯等。诸斯等欲。承谁恩力。举体光明。无量寿经。无始无明。执吝成想。想幻尘劳。虚妄影事。无住为本。生灭为性。盘古开天。英雄大人。廊庙金貂。岩穴黄缁。散材下走。靡哲靡愚。肠中车轮。转转不净。污薉净田。雝培苦本。助发苦芽。蕃苦枝叶。点缀苦华。结苦果仁。甘苦谓饴。恋苦护苦。立苦辩说。建苦鼓旗。为苦效忠。争锋决胜。如聋如盲。有耳有目。闻见是经。依正庄严。功德殊胜。如海爰居。见钟鼎陈。骇怖窜逃。谓当谋我。离本久远。智梏情迁。为鸴为蜩。笑九万矣。游盘豕虱。汤火宁知。庙牺丽碑。枯鱼过河。求悔再及。而并不得。不其痛而。我
释迦尊。慈愍有情。火宅毒药。昧珠客作。穷露痴颠。顺其欲然。激扬引导。权巧方便。曲垂济拯。十二部经。广说净土。而于是经。专指西方。观经观行。小本劝信。是经愿门。尤异方便。我友彭生。入是愿门。竺念有情。绎经述论。谓发大愿。全凭信根。于是博考。大乘经典。约采菁华。疏沦正信。于是乃知。欲为苦本。欲为道本。用欲知方。出宣大愿。于是乃知。佛大愿力。我大愿力。无二无别。平等平等。于是乃知。十方净土。依正庄严。佛非有余。我非亏欠。于是乃知。淫怒痴性。当体空寂。无量寿经。无终无始。生佛正等。作如是观。岂得不信。火则能烧。冰则能寒。饭则能饱。乌喙能毒。如是信已。离信名字。开大愿门。出生念力。一声佛号。忘义忘年。敬作颂曰。
归命西方净满尊 圆证三身无量寿
归命难思真教体 归命难数圣贤僧
宝台巍巍净光明 遍照微尘国土众
本师亲口如是说 是故决定摄受我
我自未度愿度人 愿我 圣清万万
太平丰熟人康和
念佛财报君亲恩 人人念佛为忠臣
人人念佛为孝子 人人念佛安处善
人人念佛乐循理 良男淑女家家有
甘雨景风调四叙 人人念佛了自性
人人念佛证唯心 一期报尽共往生
见佛闻法克大果 不离安养入诸刹
还以念佛教众生 六波罗密一声佛
诸陀罗尼一声佛 如幻闻熏闻中持
诸圆通根尽皆摄 我礼十方发是愿
十方三宝证明我 更愿善友若彭生
生生会值为道侣 我愿如空非思量
是故归命无量寿
圣清乾隆四十年栴蒙协洽之岁十一月既望越翼日佛弟子罗有高撰 知归子撰无量寿经起信论。既成。予得而读之。为之赞叹曰。是能旋转万流归于净土者乎。知归子邀予宿其家。属笔点刊。翼日而竟。是夜梦乘人舆。度大桥梁。既归家室中。忽闻佛香。满二日。予之于知归子法事中出声诵弥陀佛号也。先梦入一金地。礼拜七佛像。翼日。偕知归子入文昌禅院。殿中供佛七。柱上揭七佛偈。予出外。尝梦众星聚为宝塔。横亘天中。比归。乃知先妣为予诵弥陀佛号。朱填画塔。满而焚之。即是夜矣。予之默诵弥陀佛号。凡三度。初度。以四大若欲解散时。一念弥陀。色身顿得坚固。再度于万人如海中。以拙酬应故。回光念佛。一念弥陀。人我相顿入平等。三度以刊定起信论归。发欢喜心念佛。一念弥陀。顿证入前念不生后念不灭三昧。因知念佛法门。但得一念相应。有不可思议功德。况念念相应者哉。知归子以予识净土香气。既属予刊定。复属予序之。予诺为后序。序曰。知归子本愿以度生故。述此论。或有众生。忽起妄见。以为由知归子之愿。其将空却此方众生耶。予解释之曰。文殊师利不云乎。十方诸佛世界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恒沙众生。皆入涅槃。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或有众生不通文字般若。自憾不能读知归子起信论。得开悟。予安慰之曰。文殊师利有偈曰。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尽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实能精研此一偈。有所信入。知归子起信之指。尽在是矣。偈见贤首宗五台无著禅师传中。流传未广。望见者闻者。持诵书写。为修净土者作眼目。知归子之愿也。是为序。
乾隆三十九年春二月吴汪缙谨序。 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述 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也。原夫真如界内。解脱门中。本无一法而遍入微尘。普应群机而毕竟空寂。特以众生不了心原。妄缠苦聚。幻生幻灭。倏坠倏升。将欲拔轮回之本。断爱欲之因。不开念佛之门。孰识归家之路。以是法王垂愍。愿网宏张。摄诸佛所护之经。严众生本净之土。无边觉海。全收尘刹波澜。不尽慈云。永沛大千雨露。遂使洪名举处。顿竭罪原。一念圆时。疾登宝地。自他不隔。越十万亿刹而非遥。凡圣无差。即三十二相而同具。所贵是心作佛。即佛明心。会万善以同归。执一心而不乱。妙莲华内。期母子之终逢。白毫相中。何苦乐之有间。从此握文殊之智印。满普贤之愿王。不动纤毫而获诸三昧。匪移跬步而遍往十方。遂得记授菩提。位阶不退。如斯方便。莫殚深恩。凡具灵知。普应信受。其或执有排空。滞情迷性。恋百年之幻质。昧万古之徽猷。转蛣蜣之丸。漫期翀举。耀蜉蝣之羽。曾不终朝。流离穷子。认绝域为家乡。颠倒浮生。销真觉于梦夜。纵使耳提面命。谁睹指知归。亦有破相穷空。执药成病。拒慈尊于心外。弃乐土以如遗。惟知味静耽闲。不顾埋真背觉。如睹隙中过影。罔穷杲日之光明。但看勺水兴波。不信归墟之浩荡。此则城东老母。障面徒劳。演若达多。失头自怖者矣。呜呼。人身难得。至道难闻。一息不来。已成隔世。三涂再出。知复何年。火宅炎炎。尚恋嬉游之具。恒沙莽莽。难穷往返之身。祗因不了一心。遂至长沦浩劫。果欲横超三界。何如直往西方。佛说净土诸经。约有四五。语其该备。莫此为先。惜乎诸师疏解。未及阐扬。王氏校删。半多讹舛。不揣闇汶。略举纲宗。旁引契经。会归一实。一明教体。二明教相。三明归趣。四别释经文。五回向极乐。总名起信论者。破空有之邪执。明圆顿之正宗。廓诸师未被之机。救龙舒妄删之失。庶几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广引群生。同归极乐云尔。 欲明教体。当观法性。夫法性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心亦强名。土于何寄。然非心非土。而即土即心。取舍俱捐。见闻绝待。岂可横生计较。妄说是非。略标四义。以究法原。一。自他不二义。二。性相不二义。三。因果不二义。四。生佛不二义。
一。自他不二义者。诸佛法身。遍周沙界。全自全他。不相违碍。约化仪中。现有主伴。如毗卢遮那为主。则十方诸佛为伴。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佛刹。无不是毗卢遮那法界。如无量寿为主。则十方诸佛为伴。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佛刹。无不是无量寿法界。故此经言无量寿佛。光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法性实尔。无有分齐。如首楞严经言。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錀。是故当知无量寿佛。普现十方一切众生之前。不可以有思惟心而生分别。或言华严为实。极乐为权。此非了义。实相士中。非自他故。问。然则何故舍毗卢而念无量。答。释迦付嘱故。无量本愿故。十念往生故。疾登不退故。
二性相不二义者。大乘起信论云。从本以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故如华严经中。器界尘毛形无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具足十方法界诸庄严具。此经亦言。一一华中。一一光中。风声水声诸音乐声。若见若闻。无一物而非佛身。无一音而非佛法。何以故。有情无情。非一非异。真如界中。无彼此故。问。法性既尔。娑婆界中诸佛何不现身说法。答。常现身。无不现身时。常说法。无不说法时。只为情生智隔。不见不闻。若取舍两忘。一真独脱。见佛闻法。无别无断。莲华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此则一乘了义。证者方知。问。然则何用求生净土。答。功未齐于诸圣故。同居最胜故。疾登不退故。
三。因果不二义者。此经言法藏比丘方发愿已。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又言众生一念念佛。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当知因该果海。果彻因原。还同华严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以法性中因果不异故。究竟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善现言。菩萨摩诃萨为用初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为用后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佛言。如然灯时。为初焰能焦炷。为后焰能焦炷。世尊。如我意解。非初焰能焦炷。亦不离初焰。非后焰能焦炷。亦不离后焰。佛言。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用初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亦不离初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非用后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亦不离后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能如是信入净土法门。一刹那间即已严净诸佛国土。即已具足无上功德。成佛度生。一时究竟。与法藏比丘无二无别。具如经说。真实不虚故。
四。生佛不二义者。大涅槃经云。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是知无量不居极乐。众生不住娑婆。本自无秽。从何取净。特以众生不守自性。于一体中妄生同异。爰以大悲方便而度脱之。故此经言。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问。既生佛同体。何故众生或有值佛。或不值佛。答。华严经云。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普遍众处而无来往。或一器破。便不现影。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是则佛本不来而来。众实不往而往。随众生心现往来故。 欲明教相。当识因缘。夫因缘者。诸佛以之出世。众生以之证真。若惟观法性。不达因缘者。杜方便之门。无接引之分。六趣何由而出离。万德何由而圆满。略分四门。以标经旨。一信门。二愿门。三念门。四行门。
一信门者。即经云。诸有众生闻佛名号。信心欢喜。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又云。明信佛智。乃至胜智等是。华严经云。深信诸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又云。宁于无量劫。受诸恶道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出离。维摩经云。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方。劣解众生。闻说诸佛不思议境界。多生疑惑。即声闻二乘。尚不信有他方诸佛。以不识是心无外故。心外无佛故。若知是心无外。则知他佛即是自佛。不坏自他之相。斯能入无边之佛土。起无量之行门。以自心境界不可思议。故知诸佛境界亦不可思议。至如无量寿佛。所有愿力功德智慧神通。圆同太虚。廓周沙界。非计可测。非情可量。若人闻是经已。决定信入。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已于无量佛所。深植善根。当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胜诸声闻百千万亿倍。何况其余。故知入此门中。信为第一。毗婆沙论云。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何以故。一念信心。回超情计。具佛知见故。
二。愿门者。即经云。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愿于无量世界现成正觉。乃至法藏四十八愿。及诸众生愿生彼国者。是一切行门。从愿而起。愿如良苗。非苗不实故。愿如良导。非导不行故。然心有广狭。故愿有大小。惟称法界量而发心者。方能人于诸佛愿波罗蜜。如华严经。普贤告善财言。欲成就如来功德门者。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錀。七者。请佛往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惟此十愿。是曰愿王。一切菩萨从此起行。直至成佛。然其间有一总持门。能使所愿速得成就。不离念无量寿佛。求生西方。普贤偈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是知尽十方众生愿轮之作胜。莫有过于往生安乐者。何以故。无量寿佛无上愿王。一切菩萨愿王。莫不以此为究竟故。今明发愿。当如西方合论中说。决得往生。一。不为福田故愿。愿为一切众生荫。生净土故。二。不为眷属故愿。愿治一切如来家。生净土故。三。不为病苦故愿。愿离一切世间无明等疮生净土故。四。不为转轮王故愿。愿转诸佛法錀。作大法王。生净土故。五。不为欲界故愿。愿离一切微妙五欲。生净土故。六。不为色界故愿。愿离一切禅著。生净土故。七。不为无色界故愿。愿尽种种微细流注。证无量相好身。生净土故。八。不为声闻辟支故愿。愿以福智二严。饶益一切众生。生净土故。九。不为一世界千世界众生故愿。愿代无央数世界众生苦。拔一切世界众生生净土故。十。不为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众生故愿。愿代无数阿僧祇劫众生苦。拔一切劫众生生净土故。
三。念门者。即经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乃至十念一念念于彼佛者是。首楞严经。大势至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文殊所说般若经。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又如般舟经。佛言。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四众。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去是十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彼佛。譬如梦中见七宝亲属。相与娱乐。觉已说之。若人念彼佛一日昼夜。若过七日七夜。阿弥陀佛于觉不见。梦中见之。心作念时。诸佛国土大山须弥幽冥之处。悉为开辟。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便于是闲。坐见彼佛。闻所说经。如上三经。具明念力不可思议。是知一念十念。乃至一向专念。无量寿佛随众生心。念念出现。众生能一念念佛者。即一心清净。一心清净。即一身清净。一身清净。即多身清净。多身清净。即一世界清净。一世界清净。即多世界清净。如是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恒河沙数世界清净。临命终时。随其念力。见佛往生。自性自度。是心作佛故。
四。行门者。即经云。法藏比丘及诸菩萨积集无量功德。乃至三辈往生所修功德等是。维摩经。长者子宝积白佛言。惟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宝积经。佛告弥勒。发十种心。往生极乐。何者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是故行者既发愿已。惟应一切所行。不离念佛。当独居时。不离念佛。处眷属间。不离念佛。闻悦意声。不悦意声。不离念佛。见悦意色。不悦意色。不离念佛。乃至班朝莅官。治军行法。不离念佛。遇刀兵劫。入罗刹群。不离念佛。如是念佛。则能渐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根本。随顺具足十波罗蜜。既能心佛之心。何难履佛之土。何以故。一净一切净故。 欲明归趣。当知因缘不离法性。如此经言。法藏初心。先闻正觉。往生三辈。尽发菩提。若不发菩提者。如上四门。不成安立。何谓发菩提心。菩提训觉。举要言之。当明五义。一了知一切诸佛不离自心。自心常有一切诸佛成正觉故。一了知一切佛土不离自心。自心具足一切庄严佛土故。一了知众生一念念佛。决定成佛。一切佛念力所成故。一了知众生发愿求生净土。决生净土。一切土愿力所持故。一了知自心既尔。他心亦然。有一众生不生净土不成佛者。是则我土不净。我佛不成。我佛众生。三无差别故。由此起信。是无信信。由此起愿。是无愿愿。由此起念。是无念念。由此起行。是无行行。
云何为无信信。华严经云。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何以故。此菩萨于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十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已出世。今出世。当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当入涅槃。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远不近。无知无舍。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著。随顺圣人。生如来家。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是故当知无量寿佛愿力功德智慧神通。于众生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本来是佛。更无可信。首楞严经。文殊言。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心佛亦尔。我真无量。无是无量。如是之信。方为净信。故此经言。知一切法。悉皆寂灭。闻甚深法。心不疑惧。是则名为无信信。
云何为无愿愿。大般若经。佛言。诸菩萨摩诃萨具最胜觉。虽能受行如是深法。而于其中不求果报。何以故。于自性无动故。善现言。能于何等自性无动。佛言。能于一切法无性自性无动。何以故。诸法自性即是无性。无性不能现证无性。思益经。网明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性。即是一切众生性。一切众生性。即是幻性。幻性。即是一切法性。于是法中。我不见有利。不见无利。若有菩萨希望功德利而发菩提心者。不名发大乘也。所以者何。一切法无功德利。以无有对处故。问。一切法既无功德利者。无量愿王从何建立。答。从一切众生心而建立。一切众生性本清净。本清净故。寿本无量。本清净故。光亦无量。乃至地狱饿鬼畜生诸恶道苦。清净心中。本不可得故。是知一切众生常住极乐。特于梦中幻有娑婆。幻梦醒时。娑婆安在。本无可厌。亦何所忻。但以清净心而回向佛故。故此经言。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是则名为无愿愿。
云何为无念念。华严经。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所谓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亿佛。百亿佛。千亿佛。百千亿佛。那由他亿佛。百那由他亿佛。千那由他亿佛。百千那由他亿佛。乃至见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佛。乃至见阎浮提微尘数佛。四天下微尘数佛。千世界微尘数佛。二千世界微尘数佛。三千世界微尘数佛。佛刹微尘数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又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明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如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如是念佛。即念是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念。更无别念。无量即是念之体。念即是无量之用。体用一如。心心寂灭。佛佛全彰。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是则不离当处。步步华台。何待他生。尘尘净刹。故此经言。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是则名为无念念。
云何名无行行。华严经云。菩萨于如是寂灭微妙甚深最胜法中修行时。亦不生念我。现修此行。已修此行。当修此行。不著蕴界处。内世间。外世间。内外世间。所起大愿诸波罗蜜。及一切法。皆无有著。何以故。法界中无有法名向声闻乘。向独觉乘。无有法名向菩萨乘。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名向凡夫界。无有法名向染。向净。向生死。向涅槃。何以故。诸法无二无不二故。金刚般若经亦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问。既一切法不可得者。何用庄严佛土。答。一切法不可得。所以庄严佛土。若有一法可得。则佛与众生各住自性。同异炽然。成敌两立。佛不度生。生不成佛。惟一法不可得。圆满觉场。缘起无朕。本际非动。佛事繁兴。是知诸佛示现。实本无现。众生求生。实本无生。无现而现。佛即众生。无生而生。众生即佛。故此经言。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木学明了。在意所为。是则名为无行行。
如是之法。实万善之总门。一乘之了义。菩萨以之严净国土。诸佛以之圆证菩提。法性如然。群经共赞。但能信入。已投种于宝池。永截疑根。定往生于金地。是固本来具足。更须方便加功。都摄六根。全提一念。了得即心即佛。自知非佛非心。再释经文。用资广劝。
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 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述 别释经文。略开四分。一。释题名。二。释序分。三。释正宗。四。释流通分。
一。释题名者。梵语阿弥陀。此翻无量。以佛名经者。一切依正庄严。皆从佛出。才举佛名。摄无不尽故。无量寿佛又有十二号。见于经文。今独名无量寿者。表不生不灭之体。兼约化仪而言。于十方佛中寿极无量故。此经先后共有五译。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一名阿弥陀过度人道经。吴支谦译。一名无量寿如来会。见宝积经。唐菩提流志译。一名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今名无量寿者。曹魏康僧铠译。铠。外国人。以嘉平末至洛阳。译经四部。此其一也。宋龙舒王氏日休。会通诸译。别出一本。名大阿弥陀经。唯除宝积。彼所未见。从上诸译。汉吴宋三本。文理未精。王氏本较为畅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至往生上下两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他如叙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考正。宝积本义旨圆净。而详赡尔雅。不如康本。又删去劝进往生以下之文。不见如来激劝之旨。故云栖独将康本刊行。且为第其分次。今略仍旧第。有当合者合之。经中义句。间有繁复。谨参他本重加审定。但去其繁复。不敢更有增易。其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依云栖本增入。庶几尽善尽美。不使后人少留余憾。读者详之。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鄣。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愿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处兜术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缨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著法服。薙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案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跌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释梵祈劝。请转法錀。以佛游步。佛吼而吼。叩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授菩萨记。成等正觉。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畏。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无数佛土。皆悉普现。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化终而现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荷负群生。为之重担。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已。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二。释序分者。自我闻如是。至一时来会。总名序分。序中时处及听法众等。诸经疏广明。不须更释。特准经文。略标别义。他经次诸菩萨。或先文殊。或先普贤。先文殊者。为表智故。先普贤者。为表行故。此经圆教所摄。以果起因。故先普贤。
自遵普贤大士之德以下。至不可思议。广明菩萨随顺如来。修学普贤行愿。所谓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故知此经。非二乘声闻所能担荷。为令大心凡夫。依教修行。生如来家。满普贤愿故。
处兜术天。至拯济无极。约本师化仪。以显诸菩萨成佛度生。愿王无尽。独举本师。以概十方诸佛。以一即一切故。
次妙德。即文殊。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以无边功德。不外自心。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
消除诸漏以下。俱谓以文殊智。圆普贤行。故言。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又言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世人闻说净土。即计著于土。闻说往生。即计著于生。其或不然。又计著无生。拨置净土。是等皆以生灭为因。终不能契不生灭性。殊不知如来藏中。妙明周圆。含裹十方一切国土。求于生死去来。了无所得。以无所得故。生灭一如。去来无碍。斯能入无畏之网。了幻化之法。悉见无量诸佛。严净无量国土。
次慈氏者。弥勒因地。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与经旨相应故。堪任付嘱流通故。
是三菩萨。普现十方。教化众生。而亦常在极乐世界。摄诸众生。归于净土。如行愿品言。诸往生者。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所共围绕。余诸菩萨。例此可知。何以故。皆遵普贤大士之德。是与普贤同一愿故。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尊。住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以一飧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难谛听。今为汝说。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三。释正宗者。自此至第三十三分。总名正宗分。将开殊胜法门。特示显耀。复明如来出世之因。起教之本。为令闻者。生希有想。生难遭想。断疑起信。故劝生极乐。不独此经。特准本文。更标胜义。一首明法藏广大誓愿。为令行者生担荷心。发起悲智具普贤愿故。一。次明法藏广大功德。为令行者生真实心。广行方便。满普贤行故。一。次明极乐依正种种庄严。为令行者生决定心。至诚回向。入佛境界不堕疑城故。一。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间果报。为令行者生精进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决生彼国故。问。圆顿诸经。具说本师放光表相。此经何独不尔。答。此经以无量寿为主。本师为伴。后文无量寿放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本师特与十方诸佛。赞叹证明。不复放光者。为令众生一心归敬故。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著。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狮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尔时次有佛名世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将明法藏成佛本因。特为推原从上诸佛。宝积本从锭光上溯往世。过五十三佛。方至世自在王。俱用逆数。与此全异。然他译本多从顺数。未知宝积别有据否。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光颜巍巍 威神无极 如是炎明 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 珠光焰耀 皆悉隐蔽 犹如聚墨
如来颜容 超世无伦 正觉大音 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 三昧智慧 威德无侣 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 诸佛法海 穷深尽奥 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 世尊永无 人雄师子 神德无量
功勋广大 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 震动大千
愿我作佛 齐圣法王 过度生死 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 戒忍精进 如是三昧 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 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 为作大安
假令有佛 百千亿万 无量大圣 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 斯等诸佛 不如求道 坚正不却
如是精进 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 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 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 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 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 心悦清净
已至我国 快乐安隐 幸佛明信 是我真证
发愿于彼 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 智慧无碍
常令此尊 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 诸苦毒中
我行精进 忍终不悔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惟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俨佛国清净之行。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上明法藏发心。亦从机感而入。我等今日闻是经已。至心回向无量寿。佛求生彼国。即与法藏比丘尔日发心。无二无别。无量寿佛决定遥为授记。如世自在王所说。真实不虚故。法藏云。我发无上正觉之心。当知无上正觉。一切愿王。从此出生。一切净土。从此建立。才发此心。极乐庄严。一时具足。故曰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所以者何。一切法不离自心故。下云。其心寂静。志无所著。才有所著。便有分齐。便成狭小。不得名为殊胜之愿。惟随顺觉心。摄诸佛国。一念圆明。十方清净。此是一切众生入道榜样。决当随学。莫生退屈。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第一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第二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第三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第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第五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第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第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不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第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第十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灭度者。不取正觉。
第十二愿。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十三愿。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第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第十五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十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三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五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六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八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一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二愿。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第三十三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四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五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六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悉皆照见。犹如明镜。睹见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一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三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四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五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六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七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八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我建超世愿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 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 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 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 誓不成等觉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 志求无上尊 为诸天人师
神力演大光 普照无际土 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
开彼智慧眼 灭此昏盲暗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功祚成满足 威耀朗十方 日月戢重辉 天光隐不现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常于大众中 说法狮子吼
供养一切佛 具足众德本 愿慧悉成满 得为三界雄
如佛无碍智 通达靡不照 愿我功德力 等此最胜尊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 当雨珍妙华
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上明法藏为一切众生而建大愿。当知诸佛国土。不离众生一念清净心而得成立。一切众生性本清净。本无生死。本来常住无余涅槃。祗因瞥尔情生。遂成流浪。头出头没。无有了期。菩萨悯之。发斯宏誓。为诸众生破除妄执。昭廓心量。现自在力。显大威光。法性如然。非从外得。何以故。自性空寂。离诸恶趣。当知菩萨。顺空寂心而严佛土。自性妙圆。具诸相好。当知菩萨。顺妙圆心而严佛土。自性无碍。现六神通。当知菩萨。顺无碍心而严佛土。自性无住。不可断灭。当知菩萨。顺无住心而严佛土。自性无作。无有限量。当知菩萨。顺无作心而严佛土。自性无外。譬如春风广被万物。当知菩萨。顺无外心而严佛土。自性无内。譬如水镜悉现众像。当知菩萨。顺无内心而严佛土。自性光明。如日普照。当知菩萨。顺光明心而严佛土。自性平等。如香普熏。当知菩萨。顺平等心而严佛土。故知四十八愿。无一愿而非众生本具之心。即以自心还严自土。如水赴海。如响应声。故法藏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空中即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以不可思议之因。起不可思议之果。当知不可思议之因。即不可思议之果。有志净土者。须从此信入。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宏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上明法藏以无量心。发无量愿。起无量行。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众生无量。国土无量。菩萨随顺众生。经不可说不可说那由他劫。入不可说不可说恒河沙佛土。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所以者何。以法界本无量故。如是严净无量佛土。度脱无量众生。而实无佛土可严。亦无众生可度。所以者何。以法界即非法界故。故云。以大庄严具足众行。又云。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斯则悲智双融。理事无碍。故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一向出生菩萨经。佛言。我念过去广大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有佛号宝功德威宿劫王。彼佛将入涅槃。为众广说法本陀罗尼。时有轮王。名曰持火。王有太子。名曰不思议胜功德。生年十六。从彼如来闻是法本。即于七万岁中精勤修习。未曾睡眠。亦不偃侧。端坐一处。不贪财宝。及以王位。不乐自身。得值九十亿百千那由他佛。诸佛说法。尽能闻持修习。厌家薙发而作沙门。作已复于九万岁中修习此陀罗尼。复为众生分别显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亿百千那由他众生。得发道心。积功累德。至不退地。尔时不思议胜功德比丘。岂异人乎。即阿弥陀如来是也。此明法藏所修本行。足与经文互证。一生尚尔。多生可知。一劫尚尔。多劫可知。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阿难又问。其佛成道以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以来。凡历十劫。
上明成佛时处。曰现在西方者。不惟尔时名为现在。乃至于今。以及后后无尽。同名现在。以佛寿无量故。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广荡。不可限极。悉相杂次。转相间人。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上明国土殊胜。即前文无三恶道及国土严净等愿所摄。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耀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最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上明光明殊胜。即前文光明有限量蒙我光明等愿所摄。 佛语阿难。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
上明寿命长久。即前文寿命有限量及寿命无能限量等愿所摄。 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囧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如大目犍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数。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滴。于意云何。其所滴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阿难白佛。彼所滴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滴。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上明圣众无量。即前文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等愿所摄。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琉璃树。玻璃为叶。华果亦然。或水晶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晶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晶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华。紫金为实。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晶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紫金为华。白银为实。或有宝树。水晶为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砗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华。琉璃为实。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玛瑙为茎。砗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华。水晶为实。或有宝树。玛瑙为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晶为华。珊瑚为实。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晶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辗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干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具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
上第十四分至此。明宝树音声宫观浴池种种庄严。诸见闻者种种法乐。即前文不闻不善之名。人物严净。悉见十方。宫殿池流无量严饰等愿所摄。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上明衣食诸具随心化现。即前文衣服随念所受快乐等愿所摄。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囧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上明色身殊妙。即前文悉真金色无有好丑等愿所摄。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镂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自然得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署。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
上复广明依报及诸法乐。以尽前意。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于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上明佛身普现一切。随方接引。为后文往生缘起。如上种种庄严。种种佛事。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空中云。如水中月。如画所现像。如幻所化人。皆以佛神力故。随众生心而出现故。当知一切众生所有神力。本与如来无二无别。特无大愿大行发起胜因。不觉不知。沉沦永劫。若能一念回光。方知家业具在。如入宝山。取之无尽。如游香国。触处蒙熏。要须亲到方休。慎勿半涂而废。
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 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述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上明往生正因。即前文十方众生信乐发愿回向等愿所摄。首言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行者诚能于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一切众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乃至发真归元。成等正觉。惟此一念。亦无二念。大智度论云。行般若波罗蜜者。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一念之力。不可思议。如是念佛。即念是佛。即佛是心。非内非外。无缚无脱。尽山河大地十方虚空。无一芥子许。不是无量寿佛现身说法处。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
经中略说等差者。为方便接引故。其上辈专属沙门。一切众生由爱渴故。因有幻身。由幻身故。因有国土。舍家弃欲。爱渴净故。幻身亦净。幻身净故。国土亦净。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应远离居家。故知出家为净土正因。以能远离不净故。
次言发菩提心。大般若经善现言。如来常说菩提。以何义故名为菩提。佛言。证法空义。证真如义。证实际义。证法性义。证法界义。假立名相。施设言说。能真实觉。最上胜妙。故名菩提。不可破坏。不可分别。故名菩提。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原。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如舍利子白佛言。颇有初心胜后心不。世尊告曰。阿罗汉独觉诸无漏心。虽离自心一切烦恼。而不能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菩萨初发大菩提心。虽于自身烦恼未断。而能普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辗转饶益无量有情。是为初心胜后心义。
次言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念佛有二。一观相。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谛观彼佛。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具如经说。
问。既是心是佛。何须更立他佛。执相而求。翻成邪道。答。此为初机权示方便。假彼胜缘。成我净土。然即相非相。同归寂灭。妙观自在。现量无余。所以大集经云。若欲成就诸佛现前三昧。随所念处。即见如来。如取清油净水水晶明镜。用是四物。观己面像。善恶好丑。影现分明。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菩萨亦尔。即复思惟。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处。岂有转还。如是穷尽细微。情忘分别。豁然无寄。顿彻本来。是为观佛中道了义。
一持名。如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须知持名一法。最为简要。行者初发心时。贵有定课。每日或千声。或万声。或十万声。从少至多。由散入定。随其念力。俱可往生。
问。名字性空。云何持者即得往生。答。以性空故。故得往生。若有所得。便成系缚。众生以有所得心。轮转无尽。今此佛名。不从想生。非和合有。即是诸法实相。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议。然念佛不难。一心为难。直须念念分明。心心绝待。如是四威仪中。乃至上床下床。大小便利。俱不得舍。一切是非得失爱憎喜怒关头。惟一佛名。了然超越。久久成熟。见思自落。三昧现前。是为念佛究竟了义。
次言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者。行者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不必弃舍有为。乃名专念。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如观经言。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兼四众而言。上中二辈所修功德。足以摄之。
昔袁中郎晚岁专修净业。著西方合论。既卒。其弟小修梦游净土。见中郎在焉。语之曰。我净愿虽深。情染未尽。初生此间边地。今居净土矣。终以乘急戒缓。仅地居。不得与大士升虚空宝阁。幸夙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刹土。听佛说法。此实为胜。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天龙八部去。予所亲见多矣。语具珂雪斋外集中。故知净土资粮。全凭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故。
复明发愿者。须早晚向西礼拜。如朝帝主。日近日亲。发深重誓。愿命终时。决定往生。慈照宗主有劝人发愿偈。最为深切。偈云。‘万法从心生。万法从心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辗转难脱离。看经无慧眼。不识佛深意。后世得聪明。乱心难出离。不如念佛好。现世无名利。行坐不多罗。则是阿弥陀。发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国。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释迦金口说。弥陀亲摄受。诸佛皆护念。诸天善护持。见此念佛人。与佛不相远。应当坐道场。转于大法錀。普度无边众。譬如贫家女。腹孕转轮王。诸天常爱护。贫女自不知。腹中有贵子。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亿佛常念佛。不久当成佛。诸佛善护持。其人自不知。我当生净土。却要来后世。
庚寅之秋,余应台中之邀,讲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乃无量寿五存之会集本也,庆光参焉。圆满后,有评其非原译者,及详审五种,读咸生艰。惟曹魏康僧铠本,文雄义茂,行于世者,独崇乎此。然犹有困者,往往语似重,义类复,或□然而断,忽突兀而起,不易析其章句,致生错简阙文之疑焉,初有隋慧远大师疏,仅述大义,无科判,仍多佶聱之感,迄于清,讲与诵每舍之。
夫净宗专籍,向称三经耳。观经、人难其行,是经、人难其诵,两经久成束阁之势;今畅行者,只阿弥陀一经而已,宏净云乎哉?古德取是三者,以其具互助之功,观经示心作心是,弥陀显名实不二,本经彰三业善恶,依教断惑除障。彼二、抉密为修之正,此一、阐幽为道之助,如三点成伊,三经方圆其净也。乌可执其一、而慢其二哉?明乎净法之要,端在定一,其不得一,在业不净,业实原于惑之不断不伏。今学净鲜功者,实忽于五烧五痛之训,敢背因果,冀徼幸也。
观经自妙宗钞出,其义大畅。惟本经震于远师之慎,后无复敢判疏者。且因憾于诸译之不精,遂有龙舒之删,莲居之集也。二士固具苦心,惜未体远师之慎意。清彭二林开士,卓识善巧,所作曰起信论,非疏非判;而前标题,后属论,醒目豁襟,亦判亦疏矣。而且语多引征信远过也已。读是经能纾其困者,其惟斯论欤?畴昔曾筹翻印,屡觅善本不得,姑置之。
壬子秋,庆光携斯论诣余,曰:明岁适生考妣百度冥纪,为追报劬劳罔极,拟影印广施,祝超莲界,乞为序。检之,为成都文殊院重镌,木板、竹纸、双线、字大行齐、校无讹,虽不尽善,亦今之佳者矣。庆光有题识,系孙善之老居士所藏,善之亦前参无量寿经讲席友也。不图二十年后,睹其故物,正为余夙昔所营求者也。
於戏,异哉!何以蓄志久而不得者,突如其来。曩何不出之于善之,今竟出之于庆光;得非其来也,必待乎事,其出也,必待乎人耶?虽然,庆光既孝且慈,足当其事,当其人,固能感格得之。而前于庚寅讲是经,果为谁所感,今必印是经,抑为谁所感耶?而今所印,由得善之佳本,法施所及,彼宁无功焉?再斯论之详,自不能望于妙宗钞,但赖以引人入胜,三经略可普被矣,又为谁所感耶?
总揽本末终始而观之,著者事惟一,潜者缘则复,动因若简,而得果实繁。以如是之复且繁者,欲以片言表之,似乎有所难也。曰否,尝闻之,君子之德也,兴一念而众善俱焉。闻斯言而信斯言,今日之事,亦如是言之而已。
中华民国重次癸丑上元东鲁李炳南谨识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九界同归。世尊于大乘诸经,每随机顺说其纯一专说者,厥唯三经。一曰无量寿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称述弥陀大愿,极乐庄严,三辈住生,寿命无量。一曰观无量寿经,在王舍城宫中,示韦提希谛观西方胜境及三圣尊象,以为住生之法。一曰阿弥陀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教人执持圣号,发愿往生彼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无量寿经,乃如来称性之圆教,一乘之了义,净土群经之纲要。最先入吾震旦,译本亦属最多,凡十有二种。小本、观经,姚秦、刘宋间,始迻译东来。唐宋以前,庐山结社,海内致力净业者,盖冀不以此经为轨范也!
惟十二译中,宋元以还,仅存其五,即:一、后汉娄迦谶,二吴支谦,三、曹魏康僧铠,四、唐菩提流志,五、赵宋法贤。五译标题不同,详略义谛互有出入,且有文理未臻湛畅者;求其赅备尔雅,群推康本。故明云栖大师为之条分次第,刊行于世;清长洲彭绍升二林居士,则更依之作起信论,示人津梁;高人所见、讵偶然耶?
二林淹贯儒释,邃古文辞。感于此经阙乏完善之本,与夫诸师疏解之未精,龙舒校删之有失。于是矢发大愿,博考经典,疏瀹信义,激励信念,效马呜菩萨意,撰述是经起信之弘论。综其梗概:首曰、明教体,阐发自他、性相、因果、生佛、一而非二之深义。次曰、明教相,以信、愿、念、行、四门,标显经旨。次曰、明归趣,劝发菩提,佛与佛土,一切均在自心;上来四门、自成为无信之信,无愿之愿,无念之念,无行之行。次曰、别释经文,略依云栖次第,归纳彰较;间参他本文句,审定繁复;旁引经论,发挥征证,而会归于一实。最后作偈,普与群生,回向极乐。夫能演达如是奥义,宣绎如是经典,‘破空有之邪执,明圆顿之正宗’。使人读诵知津,修持得间,于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厥功之伟,无可与京,是诚‘能旋转万流,归于净土者’矣!
二林与同邑汪大绅缙、薛皆三起凤、瑞金罗台山有高友善,皆栖心净土。民国初年,申江书肆,曾刊行‘汪、罗、彭、薛、四家合集。’乡贤杨泰遇、刘育彬、种鼎、罗积深诸氏,为罗公重刻尊闻居士集时,邦道尝赉乞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作序。后辑资料,拟为编写年谱,因佛理肤觳,复值抗战,未果。东来台壖,从李雪卢师学佛。四十七年戊戌夏,杭州孙善之长老惠假二林此书。乃成都文殊院重镌版,有罗汪二公序,雒诵无数。未几,善老溘逝,遂发愿珍藏,期有以流布于世也!
兹值先严荣皋府君、先慈杨太夫人、百龄冥诞。自省行能无似,劬恩未报。愧为人子。爰将二林此非疏非判、亦判亦疏之鸿篇,付诸景印,列入中华大典;庶几衍传海内,有助于净宗之弘扬。昔欧阳大师铭先慈墓志有云:‘夙业实尸,三世叵测;旋转三千,唯有经力。邦道毋惑,勇猛功德;吾为母铭,已生乐国。’窃愿佛力广被,俾我二亲,安养净域,莲品增上;抑亦所以慰藉善老在天之灵也。台山先生此书叙颂谓:‘人人念佛了自性,人人念佛证唯心。一期报尽共往生,见佛闻法克大果;不离安养入诸刹,还以念佛教众生。’谨于卷首,亦以此颂,虔呈于同伦同道焉!
中华民国六十二年癸丑十一月十三日,瑞金雾山居士周邦道敬识于台北市内湖碧湖新村半锅一碗之堂。 同学友彭生绍升。述无量寿经起信论成。书命有高曰。勉叙之。有高讽经论。反覆。光明云流。骸藏郁洁。喉舌听视。旷若新有。冰涣膏释。弗碍弗挛。阁卷欣庆。赞叹作礼。善哉彭生。乃能发起如是大心。乃能担荷如是大法。乃能唱演如是妙义。乃能流布如是经典。善哉彭生。不忘嘱累。不忘宏誓。快得遭逢
圣清乐国。仁寿光被。万亿器界恒沙有情。应共信受。应共证入。无量寿经。今正是时。我观有情。希望寿命。黄发难老。百千万岁。我观有情。欲无彀期。宫室被服。饮馔什器。园池华鸟。及与音乐。未得欲得。得已欲备。备已欲富。富已欲好。此好彼未。欲彼俱好。彼俱好已。又欲精良。一一精良。淫巧环奇。欲转变生。匪有竟阈。我观有情。欲善眷属。色泽壮姣。知心顺恉。迎机赴节。团圞和合。富贵聪明。我观有情。微尘计校。束归贪欲。不出斯等。诸斯等欲。承谁恩力。举体光明。无量寿经。无始无明。执吝成想。想幻尘劳。虚妄影事。无住为本。生灭为性。盘古开天。英雄大人。廊庙金貂。岩穴黄缁。散材下走。靡哲靡愚。肠中车轮。转转不净。污薉净田。雝培苦本。助发苦芽。蕃苦枝叶。点缀苦华。结苦果仁。甘苦谓饴。恋苦护苦。立苦辩说。建苦鼓旗。为苦效忠。争锋决胜。如聋如盲。有耳有目。闻见是经。依正庄严。功德殊胜。如海爰居。见钟鼎陈。骇怖窜逃。谓当谋我。离本久远。智梏情迁。为鸴为蜩。笑九万矣。游盘豕虱。汤火宁知。庙牺丽碑。枯鱼过河。求悔再及。而并不得。不其痛而。我
释迦尊。慈愍有情。火宅毒药。昧珠客作。穷露痴颠。顺其欲然。激扬引导。权巧方便。曲垂济拯。十二部经。广说净土。而于是经。专指西方。观经观行。小本劝信。是经愿门。尤异方便。我友彭生。入是愿门。竺念有情。绎经述论。谓发大愿。全凭信根。于是博考。大乘经典。约采菁华。疏沦正信。于是乃知。欲为苦本。欲为道本。用欲知方。出宣大愿。于是乃知。佛大愿力。我大愿力。无二无别。平等平等。于是乃知。十方净土。依正庄严。佛非有余。我非亏欠。于是乃知。淫怒痴性。当体空寂。无量寿经。无终无始。生佛正等。作如是观。岂得不信。火则能烧。冰则能寒。饭则能饱。乌喙能毒。如是信已。离信名字。开大愿门。出生念力。一声佛号。忘义忘年。敬作颂曰。
归命西方净满尊 圆证三身无量寿
归命难思真教体 归命难数圣贤僧
宝台巍巍净光明 遍照微尘国土众
本师亲口如是说 是故决定摄受我
我自未度愿度人 愿我 圣清万万
太平丰熟人康和
念佛财报君亲恩 人人念佛为忠臣
人人念佛为孝子 人人念佛安处善
人人念佛乐循理 良男淑女家家有
甘雨景风调四叙 人人念佛了自性
人人念佛证唯心 一期报尽共往生
见佛闻法克大果 不离安养入诸刹
还以念佛教众生 六波罗密一声佛
诸陀罗尼一声佛 如幻闻熏闻中持
诸圆通根尽皆摄 我礼十方发是愿
十方三宝证明我 更愿善友若彭生
生生会值为道侣 我愿如空非思量
是故归命无量寿
圣清乾隆四十年栴蒙协洽之岁十一月既望越翼日佛弟子罗有高撰 知归子撰无量寿经起信论。既成。予得而读之。为之赞叹曰。是能旋转万流归于净土者乎。知归子邀予宿其家。属笔点刊。翼日而竟。是夜梦乘人舆。度大桥梁。既归家室中。忽闻佛香。满二日。予之于知归子法事中出声诵弥陀佛号也。先梦入一金地。礼拜七佛像。翼日。偕知归子入文昌禅院。殿中供佛七。柱上揭七佛偈。予出外。尝梦众星聚为宝塔。横亘天中。比归。乃知先妣为予诵弥陀佛号。朱填画塔。满而焚之。即是夜矣。予之默诵弥陀佛号。凡三度。初度。以四大若欲解散时。一念弥陀。色身顿得坚固。再度于万人如海中。以拙酬应故。回光念佛。一念弥陀。人我相顿入平等。三度以刊定起信论归。发欢喜心念佛。一念弥陀。顿证入前念不生后念不灭三昧。因知念佛法门。但得一念相应。有不可思议功德。况念念相应者哉。知归子以予识净土香气。既属予刊定。复属予序之。予诺为后序。序曰。知归子本愿以度生故。述此论。或有众生。忽起妄见。以为由知归子之愿。其将空却此方众生耶。予解释之曰。文殊师利不云乎。十方诸佛世界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恒沙众生。皆入涅槃。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或有众生不通文字般若。自憾不能读知归子起信论。得开悟。予安慰之曰。文殊师利有偈曰。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尽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实能精研此一偈。有所信入。知归子起信之指。尽在是矣。偈见贤首宗五台无著禅师传中。流传未广。望见者闻者。持诵书写。为修净土者作眼目。知归子之愿也。是为序。
乾隆三十九年春二月吴汪缙谨序。 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述 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也。原夫真如界内。解脱门中。本无一法而遍入微尘。普应群机而毕竟空寂。特以众生不了心原。妄缠苦聚。幻生幻灭。倏坠倏升。将欲拔轮回之本。断爱欲之因。不开念佛之门。孰识归家之路。以是法王垂愍。愿网宏张。摄诸佛所护之经。严众生本净之土。无边觉海。全收尘刹波澜。不尽慈云。永沛大千雨露。遂使洪名举处。顿竭罪原。一念圆时。疾登宝地。自他不隔。越十万亿刹而非遥。凡圣无差。即三十二相而同具。所贵是心作佛。即佛明心。会万善以同归。执一心而不乱。妙莲华内。期母子之终逢。白毫相中。何苦乐之有间。从此握文殊之智印。满普贤之愿王。不动纤毫而获诸三昧。匪移跬步而遍往十方。遂得记授菩提。位阶不退。如斯方便。莫殚深恩。凡具灵知。普应信受。其或执有排空。滞情迷性。恋百年之幻质。昧万古之徽猷。转蛣蜣之丸。漫期翀举。耀蜉蝣之羽。曾不终朝。流离穷子。认绝域为家乡。颠倒浮生。销真觉于梦夜。纵使耳提面命。谁睹指知归。亦有破相穷空。执药成病。拒慈尊于心外。弃乐土以如遗。惟知味静耽闲。不顾埋真背觉。如睹隙中过影。罔穷杲日之光明。但看勺水兴波。不信归墟之浩荡。此则城东老母。障面徒劳。演若达多。失头自怖者矣。呜呼。人身难得。至道难闻。一息不来。已成隔世。三涂再出。知复何年。火宅炎炎。尚恋嬉游之具。恒沙莽莽。难穷往返之身。祗因不了一心。遂至长沦浩劫。果欲横超三界。何如直往西方。佛说净土诸经。约有四五。语其该备。莫此为先。惜乎诸师疏解。未及阐扬。王氏校删。半多讹舛。不揣闇汶。略举纲宗。旁引契经。会归一实。一明教体。二明教相。三明归趣。四别释经文。五回向极乐。总名起信论者。破空有之邪执。明圆顿之正宗。廓诸师未被之机。救龙舒妄删之失。庶几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广引群生。同归极乐云尔。 欲明教体。当观法性。夫法性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心亦强名。土于何寄。然非心非土。而即土即心。取舍俱捐。见闻绝待。岂可横生计较。妄说是非。略标四义。以究法原。一。自他不二义。二。性相不二义。三。因果不二义。四。生佛不二义。
一。自他不二义者。诸佛法身。遍周沙界。全自全他。不相违碍。约化仪中。现有主伴。如毗卢遮那为主。则十方诸佛为伴。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佛刹。无不是毗卢遮那法界。如无量寿为主。则十方诸佛为伴。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佛刹。无不是无量寿法界。故此经言无量寿佛。光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法性实尔。无有分齐。如首楞严经言。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錀。是故当知无量寿佛。普现十方一切众生之前。不可以有思惟心而生分别。或言华严为实。极乐为权。此非了义。实相士中。非自他故。问。然则何故舍毗卢而念无量。答。释迦付嘱故。无量本愿故。十念往生故。疾登不退故。
二性相不二义者。大乘起信论云。从本以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故如华严经中。器界尘毛形无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具足十方法界诸庄严具。此经亦言。一一华中。一一光中。风声水声诸音乐声。若见若闻。无一物而非佛身。无一音而非佛法。何以故。有情无情。非一非异。真如界中。无彼此故。问。法性既尔。娑婆界中诸佛何不现身说法。答。常现身。无不现身时。常说法。无不说法时。只为情生智隔。不见不闻。若取舍两忘。一真独脱。见佛闻法。无别无断。莲华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此则一乘了义。证者方知。问。然则何用求生净土。答。功未齐于诸圣故。同居最胜故。疾登不退故。
三。因果不二义者。此经言法藏比丘方发愿已。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又言众生一念念佛。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当知因该果海。果彻因原。还同华严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以法性中因果不异故。究竟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善现言。菩萨摩诃萨为用初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为用后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佛言。如然灯时。为初焰能焦炷。为后焰能焦炷。世尊。如我意解。非初焰能焦炷。亦不离初焰。非后焰能焦炷。亦不离后焰。佛言。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用初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亦不离初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非用后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亦不离后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能如是信入净土法门。一刹那间即已严净诸佛国土。即已具足无上功德。成佛度生。一时究竟。与法藏比丘无二无别。具如经说。真实不虚故。
四。生佛不二义者。大涅槃经云。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是知无量不居极乐。众生不住娑婆。本自无秽。从何取净。特以众生不守自性。于一体中妄生同异。爰以大悲方便而度脱之。故此经言。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问。既生佛同体。何故众生或有值佛。或不值佛。答。华严经云。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普遍众处而无来往。或一器破。便不现影。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是则佛本不来而来。众实不往而往。随众生心现往来故。 欲明教相。当识因缘。夫因缘者。诸佛以之出世。众生以之证真。若惟观法性。不达因缘者。杜方便之门。无接引之分。六趣何由而出离。万德何由而圆满。略分四门。以标经旨。一信门。二愿门。三念门。四行门。
一信门者。即经云。诸有众生闻佛名号。信心欢喜。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又云。明信佛智。乃至胜智等是。华严经云。深信诸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又云。宁于无量劫。受诸恶道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出离。维摩经云。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方。劣解众生。闻说诸佛不思议境界。多生疑惑。即声闻二乘。尚不信有他方诸佛。以不识是心无外故。心外无佛故。若知是心无外。则知他佛即是自佛。不坏自他之相。斯能入无边之佛土。起无量之行门。以自心境界不可思议。故知诸佛境界亦不可思议。至如无量寿佛。所有愿力功德智慧神通。圆同太虚。廓周沙界。非计可测。非情可量。若人闻是经已。决定信入。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已于无量佛所。深植善根。当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胜诸声闻百千万亿倍。何况其余。故知入此门中。信为第一。毗婆沙论云。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何以故。一念信心。回超情计。具佛知见故。
二。愿门者。即经云。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愿于无量世界现成正觉。乃至法藏四十八愿。及诸众生愿生彼国者。是一切行门。从愿而起。愿如良苗。非苗不实故。愿如良导。非导不行故。然心有广狭。故愿有大小。惟称法界量而发心者。方能人于诸佛愿波罗蜜。如华严经。普贤告善财言。欲成就如来功德门者。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錀。七者。请佛往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惟此十愿。是曰愿王。一切菩萨从此起行。直至成佛。然其间有一总持门。能使所愿速得成就。不离念无量寿佛。求生西方。普贤偈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是知尽十方众生愿轮之作胜。莫有过于往生安乐者。何以故。无量寿佛无上愿王。一切菩萨愿王。莫不以此为究竟故。今明发愿。当如西方合论中说。决得往生。一。不为福田故愿。愿为一切众生荫。生净土故。二。不为眷属故愿。愿治一切如来家。生净土故。三。不为病苦故愿。愿离一切世间无明等疮生净土故。四。不为转轮王故愿。愿转诸佛法錀。作大法王。生净土故。五。不为欲界故愿。愿离一切微妙五欲。生净土故。六。不为色界故愿。愿离一切禅著。生净土故。七。不为无色界故愿。愿尽种种微细流注。证无量相好身。生净土故。八。不为声闻辟支故愿。愿以福智二严。饶益一切众生。生净土故。九。不为一世界千世界众生故愿。愿代无央数世界众生苦。拔一切世界众生生净土故。十。不为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众生故愿。愿代无数阿僧祇劫众生苦。拔一切劫众生生净土故。
三。念门者。即经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乃至十念一念念于彼佛者是。首楞严经。大势至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文殊所说般若经。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又如般舟经。佛言。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四众。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去是十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彼佛。譬如梦中见七宝亲属。相与娱乐。觉已说之。若人念彼佛一日昼夜。若过七日七夜。阿弥陀佛于觉不见。梦中见之。心作念时。诸佛国土大山须弥幽冥之处。悉为开辟。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便于是闲。坐见彼佛。闻所说经。如上三经。具明念力不可思议。是知一念十念。乃至一向专念。无量寿佛随众生心。念念出现。众生能一念念佛者。即一心清净。一心清净。即一身清净。一身清净。即多身清净。多身清净。即一世界清净。一世界清净。即多世界清净。如是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恒河沙数世界清净。临命终时。随其念力。见佛往生。自性自度。是心作佛故。
四。行门者。即经云。法藏比丘及诸菩萨积集无量功德。乃至三辈往生所修功德等是。维摩经。长者子宝积白佛言。惟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宝积经。佛告弥勒。发十种心。往生极乐。何者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是故行者既发愿已。惟应一切所行。不离念佛。当独居时。不离念佛。处眷属间。不离念佛。闻悦意声。不悦意声。不离念佛。见悦意色。不悦意色。不离念佛。乃至班朝莅官。治军行法。不离念佛。遇刀兵劫。入罗刹群。不离念佛。如是念佛。则能渐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根本。随顺具足十波罗蜜。既能心佛之心。何难履佛之土。何以故。一净一切净故。 欲明归趣。当知因缘不离法性。如此经言。法藏初心。先闻正觉。往生三辈。尽发菩提。若不发菩提者。如上四门。不成安立。何谓发菩提心。菩提训觉。举要言之。当明五义。一了知一切诸佛不离自心。自心常有一切诸佛成正觉故。一了知一切佛土不离自心。自心具足一切庄严佛土故。一了知众生一念念佛。决定成佛。一切佛念力所成故。一了知众生发愿求生净土。决生净土。一切土愿力所持故。一了知自心既尔。他心亦然。有一众生不生净土不成佛者。是则我土不净。我佛不成。我佛众生。三无差别故。由此起信。是无信信。由此起愿。是无愿愿。由此起念。是无念念。由此起行。是无行行。
云何为无信信。华严经云。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何以故。此菩萨于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十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已出世。今出世。当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当入涅槃。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远不近。无知无舍。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著。随顺圣人。生如来家。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是故当知无量寿佛愿力功德智慧神通。于众生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本来是佛。更无可信。首楞严经。文殊言。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心佛亦尔。我真无量。无是无量。如是之信。方为净信。故此经言。知一切法。悉皆寂灭。闻甚深法。心不疑惧。是则名为无信信。
云何为无愿愿。大般若经。佛言。诸菩萨摩诃萨具最胜觉。虽能受行如是深法。而于其中不求果报。何以故。于自性无动故。善现言。能于何等自性无动。佛言。能于一切法无性自性无动。何以故。诸法自性即是无性。无性不能现证无性。思益经。网明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性。即是一切众生性。一切众生性。即是幻性。幻性。即是一切法性。于是法中。我不见有利。不见无利。若有菩萨希望功德利而发菩提心者。不名发大乘也。所以者何。一切法无功德利。以无有对处故。问。一切法既无功德利者。无量愿王从何建立。答。从一切众生心而建立。一切众生性本清净。本清净故。寿本无量。本清净故。光亦无量。乃至地狱饿鬼畜生诸恶道苦。清净心中。本不可得故。是知一切众生常住极乐。特于梦中幻有娑婆。幻梦醒时。娑婆安在。本无可厌。亦何所忻。但以清净心而回向佛故。故此经言。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是则名为无愿愿。
云何为无念念。华严经。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所谓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亿佛。百亿佛。千亿佛。百千亿佛。那由他亿佛。百那由他亿佛。千那由他亿佛。百千那由他亿佛。乃至见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佛。乃至见阎浮提微尘数佛。四天下微尘数佛。千世界微尘数佛。二千世界微尘数佛。三千世界微尘数佛。佛刹微尘数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又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明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如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如是念佛。即念是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念。更无别念。无量即是念之体。念即是无量之用。体用一如。心心寂灭。佛佛全彰。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是则不离当处。步步华台。何待他生。尘尘净刹。故此经言。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是则名为无念念。
云何名无行行。华严经云。菩萨于如是寂灭微妙甚深最胜法中修行时。亦不生念我。现修此行。已修此行。当修此行。不著蕴界处。内世间。外世间。内外世间。所起大愿诸波罗蜜。及一切法。皆无有著。何以故。法界中无有法名向声闻乘。向独觉乘。无有法名向菩萨乘。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名向凡夫界。无有法名向染。向净。向生死。向涅槃。何以故。诸法无二无不二故。金刚般若经亦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问。既一切法不可得者。何用庄严佛土。答。一切法不可得。所以庄严佛土。若有一法可得。则佛与众生各住自性。同异炽然。成敌两立。佛不度生。生不成佛。惟一法不可得。圆满觉场。缘起无朕。本际非动。佛事繁兴。是知诸佛示现。实本无现。众生求生。实本无生。无现而现。佛即众生。无生而生。众生即佛。故此经言。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木学明了。在意所为。是则名为无行行。
如是之法。实万善之总门。一乘之了义。菩萨以之严净国土。诸佛以之圆证菩提。法性如然。群经共赞。但能信入。已投种于宝池。永截疑根。定往生于金地。是固本来具足。更须方便加功。都摄六根。全提一念。了得即心即佛。自知非佛非心。再释经文。用资广劝。
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 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述 别释经文。略开四分。一。释题名。二。释序分。三。释正宗。四。释流通分。
一。释题名者。梵语阿弥陀。此翻无量。以佛名经者。一切依正庄严。皆从佛出。才举佛名。摄无不尽故。无量寿佛又有十二号。见于经文。今独名无量寿者。表不生不灭之体。兼约化仪而言。于十方佛中寿极无量故。此经先后共有五译。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一名阿弥陀过度人道经。吴支谦译。一名无量寿如来会。见宝积经。唐菩提流志译。一名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今名无量寿者。曹魏康僧铠译。铠。外国人。以嘉平末至洛阳。译经四部。此其一也。宋龙舒王氏日休。会通诸译。别出一本。名大阿弥陀经。唯除宝积。彼所未见。从上诸译。汉吴宋三本。文理未精。王氏本较为畅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至往生上下两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他如叙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考正。宝积本义旨圆净。而详赡尔雅。不如康本。又删去劝进往生以下之文。不见如来激劝之旨。故云栖独将康本刊行。且为第其分次。今略仍旧第。有当合者合之。经中义句。间有繁复。谨参他本重加审定。但去其繁复。不敢更有增易。其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依云栖本增入。庶几尽善尽美。不使后人少留余憾。读者详之。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鄣。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愿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处兜术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缨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著法服。薙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案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跌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释梵祈劝。请转法錀。以佛游步。佛吼而吼。叩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授菩萨记。成等正觉。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畏。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无数佛土。皆悉普现。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化终而现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荷负群生。为之重担。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已。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二。释序分者。自我闻如是。至一时来会。总名序分。序中时处及听法众等。诸经疏广明。不须更释。特准经文。略标别义。他经次诸菩萨。或先文殊。或先普贤。先文殊者。为表智故。先普贤者。为表行故。此经圆教所摄。以果起因。故先普贤。
自遵普贤大士之德以下。至不可思议。广明菩萨随顺如来。修学普贤行愿。所谓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故知此经。非二乘声闻所能担荷。为令大心凡夫。依教修行。生如来家。满普贤愿故。
处兜术天。至拯济无极。约本师化仪。以显诸菩萨成佛度生。愿王无尽。独举本师。以概十方诸佛。以一即一切故。
次妙德。即文殊。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以无边功德。不外自心。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
消除诸漏以下。俱谓以文殊智。圆普贤行。故言。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又言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世人闻说净土。即计著于土。闻说往生。即计著于生。其或不然。又计著无生。拨置净土。是等皆以生灭为因。终不能契不生灭性。殊不知如来藏中。妙明周圆。含裹十方一切国土。求于生死去来。了无所得。以无所得故。生灭一如。去来无碍。斯能入无畏之网。了幻化之法。悉见无量诸佛。严净无量国土。
次慈氏者。弥勒因地。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与经旨相应故。堪任付嘱流通故。
是三菩萨。普现十方。教化众生。而亦常在极乐世界。摄诸众生。归于净土。如行愿品言。诸往生者。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所共围绕。余诸菩萨。例此可知。何以故。皆遵普贤大士之德。是与普贤同一愿故。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尊。住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以一飧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难谛听。今为汝说。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三。释正宗者。自此至第三十三分。总名正宗分。将开殊胜法门。特示显耀。复明如来出世之因。起教之本。为令闻者。生希有想。生难遭想。断疑起信。故劝生极乐。不独此经。特准本文。更标胜义。一首明法藏广大誓愿。为令行者生担荷心。发起悲智具普贤愿故。一。次明法藏广大功德。为令行者生真实心。广行方便。满普贤行故。一。次明极乐依正种种庄严。为令行者生决定心。至诚回向。入佛境界不堕疑城故。一。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间果报。为令行者生精进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决生彼国故。问。圆顿诸经。具说本师放光表相。此经何独不尔。答。此经以无量寿为主。本师为伴。后文无量寿放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本师特与十方诸佛。赞叹证明。不复放光者。为令众生一心归敬故。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著。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狮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尔时次有佛名世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将明法藏成佛本因。特为推原从上诸佛。宝积本从锭光上溯往世。过五十三佛。方至世自在王。俱用逆数。与此全异。然他译本多从顺数。未知宝积别有据否。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光颜巍巍 威神无极 如是炎明 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 珠光焰耀 皆悉隐蔽 犹如聚墨
如来颜容 超世无伦 正觉大音 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 三昧智慧 威德无侣 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 诸佛法海 穷深尽奥 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 世尊永无 人雄师子 神德无量
功勋广大 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 震动大千
愿我作佛 齐圣法王 过度生死 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 戒忍精进 如是三昧 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 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 为作大安
假令有佛 百千亿万 无量大圣 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 斯等诸佛 不如求道 坚正不却
如是精进 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 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 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 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 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 心悦清净
已至我国 快乐安隐 幸佛明信 是我真证
发愿于彼 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 智慧无碍
常令此尊 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 诸苦毒中
我行精进 忍终不悔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惟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俨佛国清净之行。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上明法藏发心。亦从机感而入。我等今日闻是经已。至心回向无量寿。佛求生彼国。即与法藏比丘尔日发心。无二无别。无量寿佛决定遥为授记。如世自在王所说。真实不虚故。法藏云。我发无上正觉之心。当知无上正觉。一切愿王。从此出生。一切净土。从此建立。才发此心。极乐庄严。一时具足。故曰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所以者何。一切法不离自心故。下云。其心寂静。志无所著。才有所著。便有分齐。便成狭小。不得名为殊胜之愿。惟随顺觉心。摄诸佛国。一念圆明。十方清净。此是一切众生入道榜样。决当随学。莫生退屈。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第一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第二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第三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第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第五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第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第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不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第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第十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灭度者。不取正觉。
第十二愿。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十三愿。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第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第十五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十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三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五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六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八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一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二愿。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第三十三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四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五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六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悉皆照见。犹如明镜。睹见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一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三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四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五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六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七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八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我建超世愿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 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 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 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 誓不成等觉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 志求无上尊 为诸天人师
神力演大光 普照无际土 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
开彼智慧眼 灭此昏盲暗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功祚成满足 威耀朗十方 日月戢重辉 天光隐不现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常于大众中 说法狮子吼
供养一切佛 具足众德本 愿慧悉成满 得为三界雄
如佛无碍智 通达靡不照 愿我功德力 等此最胜尊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 当雨珍妙华
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上明法藏为一切众生而建大愿。当知诸佛国土。不离众生一念清净心而得成立。一切众生性本清净。本无生死。本来常住无余涅槃。祗因瞥尔情生。遂成流浪。头出头没。无有了期。菩萨悯之。发斯宏誓。为诸众生破除妄执。昭廓心量。现自在力。显大威光。法性如然。非从外得。何以故。自性空寂。离诸恶趣。当知菩萨。顺空寂心而严佛土。自性妙圆。具诸相好。当知菩萨。顺妙圆心而严佛土。自性无碍。现六神通。当知菩萨。顺无碍心而严佛土。自性无住。不可断灭。当知菩萨。顺无住心而严佛土。自性无作。无有限量。当知菩萨。顺无作心而严佛土。自性无外。譬如春风广被万物。当知菩萨。顺无外心而严佛土。自性无内。譬如水镜悉现众像。当知菩萨。顺无内心而严佛土。自性光明。如日普照。当知菩萨。顺光明心而严佛土。自性平等。如香普熏。当知菩萨。顺平等心而严佛土。故知四十八愿。无一愿而非众生本具之心。即以自心还严自土。如水赴海。如响应声。故法藏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空中即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以不可思议之因。起不可思议之果。当知不可思议之因。即不可思议之果。有志净土者。须从此信入。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宏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上明法藏以无量心。发无量愿。起无量行。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众生无量。国土无量。菩萨随顺众生。经不可说不可说那由他劫。入不可说不可说恒河沙佛土。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所以者何。以法界本无量故。如是严净无量佛土。度脱无量众生。而实无佛土可严。亦无众生可度。所以者何。以法界即非法界故。故云。以大庄严具足众行。又云。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斯则悲智双融。理事无碍。故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一向出生菩萨经。佛言。我念过去广大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有佛号宝功德威宿劫王。彼佛将入涅槃。为众广说法本陀罗尼。时有轮王。名曰持火。王有太子。名曰不思议胜功德。生年十六。从彼如来闻是法本。即于七万岁中精勤修习。未曾睡眠。亦不偃侧。端坐一处。不贪财宝。及以王位。不乐自身。得值九十亿百千那由他佛。诸佛说法。尽能闻持修习。厌家薙发而作沙门。作已复于九万岁中修习此陀罗尼。复为众生分别显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亿百千那由他众生。得发道心。积功累德。至不退地。尔时不思议胜功德比丘。岂异人乎。即阿弥陀如来是也。此明法藏所修本行。足与经文互证。一生尚尔。多生可知。一劫尚尔。多劫可知。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阿难又问。其佛成道以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以来。凡历十劫。
上明成佛时处。曰现在西方者。不惟尔时名为现在。乃至于今。以及后后无尽。同名现在。以佛寿无量故。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广荡。不可限极。悉相杂次。转相间人。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上明国土殊胜。即前文无三恶道及国土严净等愿所摄。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耀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最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上明光明殊胜。即前文光明有限量蒙我光明等愿所摄。 佛语阿难。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
上明寿命长久。即前文寿命有限量及寿命无能限量等愿所摄。 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囧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如大目犍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数。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滴。于意云何。其所滴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阿难白佛。彼所滴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滴。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上明圣众无量。即前文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等愿所摄。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琉璃树。玻璃为叶。华果亦然。或水晶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晶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晶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华。紫金为实。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晶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紫金为华。白银为实。或有宝树。水晶为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砗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华。琉璃为实。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玛瑙为茎。砗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华。水晶为实。或有宝树。玛瑙为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晶为华。珊瑚为实。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晶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辗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干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具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
上第十四分至此。明宝树音声宫观浴池种种庄严。诸见闻者种种法乐。即前文不闻不善之名。人物严净。悉见十方。宫殿池流无量严饰等愿所摄。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上明衣食诸具随心化现。即前文衣服随念所受快乐等愿所摄。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囧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上明色身殊妙。即前文悉真金色无有好丑等愿所摄。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镂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自然得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署。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
上复广明依报及诸法乐。以尽前意。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于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上明佛身普现一切。随方接引。为后文往生缘起。如上种种庄严。种种佛事。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空中云。如水中月。如画所现像。如幻所化人。皆以佛神力故。随众生心而出现故。当知一切众生所有神力。本与如来无二无别。特无大愿大行发起胜因。不觉不知。沉沦永劫。若能一念回光。方知家业具在。如入宝山。取之无尽。如游香国。触处蒙熏。要须亲到方休。慎勿半涂而废。
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 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述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上明往生正因。即前文十方众生信乐发愿回向等愿所摄。首言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行者诚能于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一切众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乃至发真归元。成等正觉。惟此一念。亦无二念。大智度论云。行般若波罗蜜者。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一念之力。不可思议。如是念佛。即念是佛。即佛是心。非内非外。无缚无脱。尽山河大地十方虚空。无一芥子许。不是无量寿佛现身说法处。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
经中略说等差者。为方便接引故。其上辈专属沙门。一切众生由爱渴故。因有幻身。由幻身故。因有国土。舍家弃欲。爱渴净故。幻身亦净。幻身净故。国土亦净。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应远离居家。故知出家为净土正因。以能远离不净故。
次言发菩提心。大般若经善现言。如来常说菩提。以何义故名为菩提。佛言。证法空义。证真如义。证实际义。证法性义。证法界义。假立名相。施设言说。能真实觉。最上胜妙。故名菩提。不可破坏。不可分别。故名菩提。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原。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如舍利子白佛言。颇有初心胜后心不。世尊告曰。阿罗汉独觉诸无漏心。虽离自心一切烦恼。而不能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菩萨初发大菩提心。虽于自身烦恼未断。而能普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辗转饶益无量有情。是为初心胜后心义。
次言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念佛有二。一观相。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谛观彼佛。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具如经说。
问。既是心是佛。何须更立他佛。执相而求。翻成邪道。答。此为初机权示方便。假彼胜缘。成我净土。然即相非相。同归寂灭。妙观自在。现量无余。所以大集经云。若欲成就诸佛现前三昧。随所念处。即见如来。如取清油净水水晶明镜。用是四物。观己面像。善恶好丑。影现分明。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菩萨亦尔。即复思惟。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处。岂有转还。如是穷尽细微。情忘分别。豁然无寄。顿彻本来。是为观佛中道了义。
一持名。如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须知持名一法。最为简要。行者初发心时。贵有定课。每日或千声。或万声。或十万声。从少至多。由散入定。随其念力。俱可往生。
问。名字性空。云何持者即得往生。答。以性空故。故得往生。若有所得。便成系缚。众生以有所得心。轮转无尽。今此佛名。不从想生。非和合有。即是诸法实相。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议。然念佛不难。一心为难。直须念念分明。心心绝待。如是四威仪中。乃至上床下床。大小便利。俱不得舍。一切是非得失爱憎喜怒关头。惟一佛名。了然超越。久久成熟。见思自落。三昧现前。是为念佛究竟了义。
次言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者。行者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不必弃舍有为。乃名专念。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如观经言。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兼四众而言。上中二辈所修功德。足以摄之。
昔袁中郎晚岁专修净业。著西方合论。既卒。其弟小修梦游净土。见中郎在焉。语之曰。我净愿虽深。情染未尽。初生此间边地。今居净土矣。终以乘急戒缓。仅地居。不得与大士升虚空宝阁。幸夙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刹土。听佛说法。此实为胜。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天龙八部去。予所亲见多矣。语具珂雪斋外集中。故知净土资粮。全凭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故。
复明发愿者。须早晚向西礼拜。如朝帝主。日近日亲。发深重誓。愿命终时。决定往生。慈照宗主有劝人发愿偈。最为深切。偈云。‘万法从心生。万法从心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辗转难脱离。看经无慧眼。不识佛深意。后世得聪明。乱心难出离。不如念佛好。现世无名利。行坐不多罗。则是阿弥陀。发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国。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释迦金口说。弥陀亲摄受。诸佛皆护念。诸天善护持。见此念佛人。与佛不相远。应当坐道场。转于大法錀。普度无边众。譬如贫家女。腹孕转轮王。诸天常爱护。贫女自不知。腹中有贵子。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亿佛常念佛。不久当成佛。诸佛善护持。其人自不知。我当生净土。却要来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