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法师:提高修行的一个简便窍诀
发布时间:2025-01-11 03:03:17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烦恼现前时,如树安住
“如果你的贪心猛厉现前,暂时坚持克制一下;或者你的嗔心非常猛烈时,也暂时强行克服;只要你坚持一会儿,烦恼就会渐渐地减弱消失,你只要保持十分钟不动不言,然后再慢慢地去讲话、做事,这样就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发生。”
“如树安住”的窍诀,都是说在我们生起烦恼时,首先要警觉,然后坚持正念,三门安住如树不动,不使内心烦恼增长、转化为身语恶业。这个窍诀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一般初入门的修行人,烦恼习气比较重,又不知道以甚深智慧观照烦恼,转为道用。这种时候,以如树安住的方便,不随烦恼而行,也就会消除造恶业的危险。希望在座各位学佛者以后相互接触时,经常以本论中的一些法语警醒自己与对方:某某道友,贪嗔烦恼来了,“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如果能养成这种良好习惯,大家的修行定会日飞猛进。
——节选自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论广释〉(帖子末尾附有电子书)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如果我们想要移动身体,或者想说话,应先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否清净,然后稳重如法地去行持。
修行人的一言一行,如果不以正知正念摄持,就很容易失毁学处。所以在自己的每一个言谈举止之前,必须先观察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样做,此发心是否清净?将造的是善业、恶业、无记业……。如果发心清净如法,就可以遵照律仪,稳妥地去口说身行。
这是我们平时行持的总纲,藏传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对此非常重视。以前堪布律登(麦彭仁波切的弟子),每次给弟子讲经传法前,都以“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作为开卷语。这两句偈语的内容,如果我们能踏踏实实地遵照实行,对自己的一生将会有深远意义。在七、八岁的时候,我得到了这两句偈语,虽然自己在小时也很调皮,但行为上与自己的伙伴还是有很大差别,我想那是因为自己经常受到这个法宝的加持吧。你们如果从小也懂得这个窍诀,以它深刻的影响,一生中的作为定会很如法,世出世间的规矩一定很少触犯。
关于“安稳”有两层意义。其一是,如果在身口行动前,观察到自己发心清净,就应如理如法稳妥地去行持,不为一切违缘困难所动,始终如一地圆满实现计划;还有一层意义是,此处“安稳”是名词,即安稳者——大乘菩萨之义。一个真正的大乘佛子,一切言行都发自清净菩提心,肯定会是妥善如法,稳固不移,不为一切烦恼所染,因此,大乘佛子也称为“安稳”。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当我内心正生起贪欲,或者正要发嗔恨心时,应当暂停言行,力持对治,如树一样安住不动。
上偈总说了言行前当观心而后安稳行,现在开始详细地分析,在观察到各种不同恶心时,而应安稳行的学处。我们以正知观察自心,如果自心对外境的人或财物生起了贪欲,或者对某外境要生起嗔怒,此时自己应猛然醒悟,力提正念对治。龙树菩萨说过“贪嗔痴所造的业为不善业”,我们如果在贪嗔等烦恼驱使下,言行肯定要触犯戒律,伤害自他。这种烦恼在开始萌发现行之际,就应果断地停下来,强行压制自己的言行欲。虽然凡夫人要完全调伏内心烦恼是不可能的(登初地的菩萨才能断见惑,断除遍计烦恼),但凡夫可以用正知正念监控自己,暂时强行压制言行,不让自己随恶劣意乐去做事说话
上师如意宝说:“如果你的贪心猛厉现前,暂时坚持克制一下;或者你的嗔心非常猛烈时,也暂时强行克服;只要你坚持一会儿,烦恼就会渐渐地减弱消失,你只要保持十分钟不动不言,然后再慢慢地去讲话、做事,这样就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发生。”即使是再难对治的烦恼,只要我们采取这种战术,不开口,不动身体,如大树一样,不论东南西北风如何吹,虽然没办法制止狂风冲袭,但只要能稳重地安住下来,烦恼狂风也莫可奈何,过一会儿就会消失无踪了。
这个窍诀为历代高僧大德所注重。树木扎根于大地,无论狂风暴雨、冰霜骄阳,都是静静地屹立,不会有剧烈变动。真正的修行人,也应如是,任凭各种烦恼违缘的冲击,决不屈就,决不违背学处去造恶业,而应以果断手段去制止烦恼,转为道用。这些内容比较容易了解,但没有真正地将这些窍诀深深刻于内心,平时看起来很好,遇到各种逆境痛苦时,却不能运用这些窍诀去对治,为烦恼驱使而造恶业。《入行论》的这些内容,不仅仅是让我们在口头上念诵而已,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通过反复思维修习,将一字一句融入自相续,言行举止都要以此而衡量要求自己。这些窍诀每天学多少,就要实实在在应用到日常中,反复修炼。没有长期串习,今天听了,明天就忘,如同“马熊挖旱獭”,最终会一无所获。
掉举与藐视,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当内心正在散乱掉举,藐视戏笑他人;或形露骄慢,在内生起骄矜自负心理;或有批评别人的动机;或心生虚伪,想欺诈他人;或者力图赞美自己;或想要诋毁他;或想要粗言恶语并挑拨离间;在这些时候,应该像大树一样不动。
在观察到自己有掉举等不良心念言行时,我们也应如大树一样稳重不动。掉举是自心散动,不能安住所缘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修心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障碍;藐视是轻视、蔑视他人,根桑曲扎仁波切说藐视包括以各种语言嘲笑、轻侮他人,这种行为也是必须制止的恶行。如果你去耻笑他人,自他必会因此生起烦恼,毁坏自他的福德和戒律。
傲慢在《俱舍论》与《毗婆沙论》中分为七种,总之都是以无明妄惑覆心,而生执取,恃己凌他,贡高自大的种种恶劣心行。傲慢这种烦恼,有的很难觉察,有人总觉得自己学问才貌等各方面胜他人一筹;或于佛法方面未证未得而自以为已证已得,执己为胜,好像上师三宝也不如自己。这种人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对谁也生不起恭敬心,导致他自己无法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在任何一个上师面前听法,或做其他事情,不搬掉傲慢这块绊脚石,肯定是无法得到利益。骄矜与傲慢有区别,骄矜未外露于身语,是在内执己为胜的恶心。在《亲友书》中讲了五种,执自己的地位、家族、相貌、年少、才华胜过他人,而生骄矜。此恶念生起时,应及时察知,忆念正法将它平息。
“或欲评论他”这是凡夫极易犯的过错。很多人说话,一开口就说别人的短处,好像没有说别人过失,自己就很难过;一提起某某人有如何之短处就眉飞色舞,心里特别舒服。其实,评论他人,揭露他人的过失,毫无意义。上师如意宝说过:“如果你是为摄受、引导弟子,指出弟子的过失是应该的,历代金刚上师也是这样做。但金刚道友之间不要互相评论,说长道短,这样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凡夫人之间以烦恼心去评头论足,唯有造口业。所以希望大家在日常中观清净心,切不可去图一时之口快,而招致无边痛苦。
“或思伪与诈”——“伪”指内心的虚伪、诡谲;“诈”是以言行诳惑欺诈他人。在《宝鬘论》中,对“诡谲狡诈”讲得比较详细,此处不广说。我们在观察到自己心生诡谲,想去欺骗他人时,应当急提正念,认识到这种心念的过失,不让它继续转化为口业。自己作为一个学佛人,不能与社会上那些人一样,尔虞我诈,修行人应该诚实,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坦荡直爽地去作事,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虽然在社会上办事,太坦直很不方便,但无论如何,自己作为一个修行人,应如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说那样:“纵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或思勤自赞”——自己赞扬自己,这也是凡夫人常见的一种恶劣习惯。有些人没有一点功德,人格智慧低下,为了寻求心理平衡,或为了名闻利养,往往会自吹自擂:“我如何如何,了不起啊!”而真正有功德的人,却总是缄默不语。《格言宝藏论》中说:“浅学之人极骄傲,学者谦逊又温和;溪水经常哗哗响,大海从来不喧嚣。”现在可能是末法时代的原因吧,有许多人越吹得厉害,别人也就更相信他。有些人说自己是“莲师大佛”、“观音世主”,有更多的人自称“活佛”,到处招摇,而那些没有头脑的人,不作观察分辨,笨头笨脑盲目地相信这些自我吹嘘,经常上演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说:“以前藏地的转世活佛,对藏传佛教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现在是末法时代,除了少数真正转世活佛外,有很多不如法之处……”现在有些真正的转世者,他们并不宣扬自己是活佛,而一些无知的人却自我吹嘘,那些盲从者也瞎起哄,到处吹捧:“啊呀,这是个大大的活佛,你看他的肚子有多大……”
大家以后千万要注意这一点,切不可在信众前自我吹嘘,如果这样去做,只有自己害自己。我们作为修行人,一切场合都要慎观自心,每当现起“欲自赞”的念头时,应立刻将嘴巴紧闭,不让它流出来。如果说出来,肯定是些不如法的话,自己给自己招来祸害。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也如是教导我们:“众人之中观察言”。
“或欲诋毁他”——诋毁,即是诃他过失,诽谤他人。对一般人来说,这样做也只有徒然造恶业,无论你是有因,抑或无因,你诃责诽谤他人,必会损毁自己与他人。凡夫对他人的诋毁,绝大多数是出于嫉妒等烦恼,而给他人扣“黑帽子”。世人也说:众口铄金、闲言蜚语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等等,诋毁对人的伤害确实非常厉害,大家或许多多少少有过这方面的感受。以前噶当派的博朵瓦格西,持戒非常清净。当时寺庙附近有一位姑娘对他产生了世俗情爱,用了许多花招想打动格西,但丝毫没有起到作用。那个女人因而转爱为恨,决计报复。后来她与别的男人生了一个小孩,小孩生下来不久,她趁格西正在给很多弟子转法轮的时候,将小孩抱到博朵瓦格西面前说:“你的小孩你自己管吧,我不要了。”格西当时心里想:“不论怎么样,可能是我的业障现前了,这个女人也是可怜啊……”于是就泰然地接过小孩,说:“好,那就由我抚养吧。”那时他的弟子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有些因此而舍弃了博朵瓦格西,有些甚至还诽谤格西。后来,那个女人良心发现,也为格西的悲心所感动,便自己说出真相,到格西面前忏悔。当然,像格西博朵瓦这样的修行人并不怕这些诽谤,但因这个女人的恶意诋毁,许多人也对格西造了大恶业,这个罪业有多大,我们无法去想象!
现在这个时代,有些人特别喜欢诋毁他人,闹得社会上谣言纷纷。大家一定要头脑清醒,对种种捕风捉影的传言,切不可轻易相信附和,在日常中也不要说任何人的过失。一个人说别人的过失,就像是拿金盘子去沾不净物,他自相续在一刹那被污染了,他自己也就变成了不清净的人。作为修行人,心里应恒时保持清净意乐,不去诋毁他人。如果烦恼炽燃,想要诋毁别人时,应及时反省:“唉,我是一个修行人,在上师面前听了这么多法,也受了菩萨戒,现在不应该有这种恶念,如果我去诋毁他人,那自己修持菩提心又有什么功德呢?”以此立即将自心控制,牢牢地关闭言行的“开关”,防止自己的嘴巴往外吐“脏水”。
“粗言并离间”——“粗言”指粗鲁恶口骂人的语言,“离间”指离间语,都属于十不善业中的语恶业。粗恶语包括给他人取外号、低劣的语言、宣扬他人缺点、辱骂他人,这是很明显的恶业烦恼。还有以较平和的方式使对方不愉快的语言,也包括在恶语之中。在《百业经》中有十一个公案专门提及恶语的过失。一个人如果生起粗言恶语的烦恼时,应思维它的可怕后果,悬崖勒马,牢牢地把握自己。
“离间语”有公开离间语与暗中离间语两种。这种恶业是使情投意合者之间出现分裂,尤其是破和合僧,使金刚道友之间产生矛盾,其恶业非常严重。世人常说:“祸从口出”,世间众多纠纷有极大部分是由一些恶语、离间语而引起。作为修行人对此应尤其注意,时刻警醒,保持正知正念,对自他无有益处的话尽量不说。在发现自己现起欲说粗语、离间语的念头时,当稳重自尊,如树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