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全文网

学佛人也会生病的根源

发布时间:2024-09-22 03:03:28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学佛人也会生病的根源

很多初学者刚刚趋入佛法,有时候生病或者遇到违缘,就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怎么没有修法的时候好好的,修法了以后就越来越烦恼越来越痛苦啊?很多人因此就退失了学佛的勇气,甚至对于佛法产生了邪见,造下了无边的口业。

每到此处我都非常的伤心难过。试问:如果不修佛法你平时就没有烦恼和违缘病障和痛苦么?学佛的过程中出现违缘和各种痛苦,说到底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而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通过病障和痛苦的显现净除恶业,有些是魔或者冤家债主看到你要成就了,自己无法报仇了,就来扰乱,有些是修行时候过渡的紧张和集中精力产生了一种对于法的执着,对于觉受的执着而带来的,因为修行就是要对治贪嗔痴,而贪嗔痴在我们平时没有观察的时候是隐藏的比较深的,有点类似潜意识,他们在背地里害了我们无数的生世,但是一旦我们修行,我们就会要去揭露他们,去面对他们,跑去我执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这样的痛苦就像蝴蝶蜕变和凤凰涅盘一样,是一种重生,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遇到的这些痛苦其实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和业障,任何一个成就者佛菩萨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才能达到最后的证悟和成就。这个问题就是长痛和短痛的问题,你要那一种?就像有些人戒毒一样,实在忍不住了就要人在后面给上一棍子,这样等到他戒毒了,他反而会非常感谢那个给一棍子的人。其实这个问题在很多高僧大德的开示中都宣说的非常明白,下面就摘录一些殊胜的开示供养大家:

诸佛菩萨慈念关爱众生胜过父母。因为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慈爱只是今生这一世,佛却是众生若不成佛,就生生世世无止境地救拔他、加持他。再者,父母若见子女不听自己的话,或者背恩违义,心里就会怨恨,可见父母的慈心是有条件的。而佛菩萨遇到造恶的众生,知他将因此堕入大苦海中受无量苦,所以救他出离的心更重,甚至入于无间狱中代这些众生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诸佛、诸大菩萨对众生的慈爱护念胜过父母,而众生因为被无明障蔽了智慧、被烦恼障蔽了心性,不知皈依佛菩萨,也不信受佛菩萨的说法教化,还粗言诽谤佛菩萨,未曾发心感念诸佛的恩德,何况报恩?不相信正法,因为不信,必然不修,将来必轮回在地狱、饿鬼、畜生诸恶道中,遍历三途,受无量的痛苦,罪受尽了才能出来,暂时生到人间,但身有残疾,眼耳鼻舌身意不齐全或有障碍,这是自作自受。没有定力,没有智慧,全是由不信佛的教诲造成的。这是最可怜的人。三途,经文上也作塗(即涂)。一、火途:地狱里猛火烧的地方。二、血途:畜生道动物之间弱肉强食之惨状。三、刀途:饿鬼道以刀剑杖逼迫之处。

佛菩萨都有代众生受苦的愿力,《八大人觉经》中菩萨的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我们也常听到高僧大德发愿:“愿天下众生的病苦由我一人代受,愿我今生的福报施于天下众生”。像虚云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宣化上人等,都是因为发过代众生受苦的愿,而示现病体,替众生背一些业,减轻众生的痛苦。

在美国,我听上人弟子说,海湾战争爆发前一天,宣化上人正在欧洲法会上讲法,突然失声痛哭。弟子问师父,是不是身体哪里有病痛?师父说没有,说中东将发生战争,又要死很多人,很可怜的。当时许多人心中不免疑惑,没有听到哪里有战争呀。当天上人开始绝食,说要代那里的众生受苦,恳请佛力加持,令战争早一天平息。第二天一早,收音机里就报道说:伊拉克、科威特发生了战争。我想若没有上人的绝食发愿,也许战争会拖延时日,伤亡会更多。

虚云老和尚在高龄之年被暴徒毒打昏厥,也是替众生消业的。如没有虚老这样的圣人替众生背业减负,当时中国百姓的苦难或许会更加深重。替众生背业,就像《地藏经》中说的“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有德行的修行人只要发了愿,就会分担众生的业力,将其背负在自己身上,就如同尽全力照顾病人的人,自己也可能累病了一样。

上海有位居士是位退休的博士、高级工程师,带领许多人学佛。她的学生问我,老师全身有许多裂纹,往外渗水,是什么原因?我当时感到她曾发过代众生受苦的愿。她的学生说老师每次路过墓地,都会进去为亡灵念佛,还会说上一句,你们的业我替你们背啦!因此,再好的医生、药物也治不好她的皮肤病。上海还有位居士,多年来累计印各种善书、经书约二千万元,可自己上下班却是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最近他父亲往生前两天预知时至,许多来自各地持戒精严的居士,在参加助念为其父跪诵《地藏经》时,顿感全身疲乏,有人还感到凉气袭身。这是因为老人信佛较晚,仅依儿子印经的功德还不足以往生西方,为他念经的居士身感乏力,凉气袭身,即是为其分担背负了罪业,结果老人往生时大众皆闻奇香,见三圣降临,老人口念“阿”字闭上了双眼。这些修行人生病或受苦的情况都是为人背业所致。

守戒修持定慧的人才是善知识,才有大力,有如你想将水中的人救上岸,自己一定也要会游泳,才可以跳入水中尽力相救一样。所以,大修行人的疾病多是由愿力造成的。像这样的事例在佛教史上多不胜举。可是有几个人信、有几个人明白呢?有的不但不信,还会诽谤说:“你看某某人没修好,得那么重的病。”要么说人家是邪道、魔道等等愚痴无知的话,以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贡高我慢,自不量力。他们哪里知道,诽谤大善知识是要下阿鼻地狱的。这就是“无明覆慧”,断了自己修行之路。

读这一段忏文时忽然想到佛派文殊菩萨去维摩诘居士家看望问疾,其中一段对话很能启发我们的认知:

文殊师利问:居士的病快好了吧?世尊非常惦记,让我来问候你。你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啊?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文殊又问:是疾何所因起?居士答:菩萨疾者,以大悲起。试翻译成白话。维摩诘说:众生因为愚痴产生了贪爱,我就会生病,因为一切众生有病,所以我才有病,如果众生都没有病了,我的病也就好了。为什么呢?菩萨是为众生才又回到世间来的,有生死就会有病,若众生都不得病了,菩萨也就没有病了。就像有一位长者的孩子生了病,父母因为担心和劳累,也会生病。孩子的病好了,父母的病也就康复了。菩萨也是这样,爱众生如自己的孩子,所以,众生有病,菩萨才有病,众生的病好了,菩萨的病也就好了。

文殊菩萨又问:这种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维摩诘居士回答:菩萨的病,是因为大悲心引起的。

看明白维摩诘的教导,我们绝不要再听到某位有德行的和尚、居士病了,就轻易说人家没修好。可能他是在了前生之业,或是发过代众生受苦的愿。曾对大德高僧生病而心生疑惑、口生毁谤的人,当赶紧忏悔。若在书中或在光盘讲话中进行诽谤的,也应在书中及光盘上忏悔消除影响,否则是要下阿鼻地狱的。

成佛以后也要受报吗?

是的,成佛以后也要受报,这从世间的圣人和伟人来看,也都有许多的不如意事可知。比如耶稣被他的门徒出卖,最后钉死于十字架;孔子绝粮于陈、蔡;文天祥受诛;美国的林肯和印度的甘地被刺身死;中山先生在伦敦蒙难等。因此,在释迦牟尼佛成佛前后,也有好多魔难,比如六年的雪山修行以及最后的树下降魔;另外托钵不得食,风寒而背痛,女人诬陷,他的弟子提婆达多落石伤其足;以释迦族遭受灭亡而头痛;临涅盘前因误食有毒的野菌而腹痛如绞等。佛的弟子更不用说,证得阿罗汉以后,也有受报的记录,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和莲花色比丘尼都是被人活活打死。

这从东西方的宗教看,各有其理论和说法,所以圣人受难,正表现其伟大人格和伟大事业的成就之不易;基督教说耶稣是为了人类赎罪,佛教则有不同的理论依据。这可以从两个方向说:一是法身示现,以做为凡夫的榜样,表示凡夫也能成佛。佛由人成,所以,人类所有的苦、乐、祸、福,示现为人间身的佛,也同样有;虽他自己本身没有苦、乐、祸、福的障碍,为了诱导正在苦、乐、祸、福中的众生走上修行佛法的大道,所以,方便示现同于一般的人类。

人在人间必定有他的身体,有身体必定会遇到身体的所需和所忌,两者产生冲突,就会发生魔难。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如果不假辛劳而获得佛果,不遇魔难而成为佛,那就没有修行的必要,也显现不出圣人之伟大。所以,在佛成道之后,虽具足六通,圆证三明,他还是在人间托钵、游行,他的衣、食、住、行,完全同于人,生活所需也同于人,弟子向佛问讯的时候,也会说到:「众生难度吗?」「身体健康吗?」确少见到佛陀使用神通来解决众生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是用智慧,以人间通用的方式,解决人间的问题。

二是从最后身的菩萨或最后身的罗汉来讲,他们从此以后,不再受到三界中生死的约束和苦难的左右,因此,必须要把无始以来凡夫位中所造的一切不善业全部清理偿还。这也等于佛世的时代,规定俗人,若发心出家,必须在清偿了所有一切债务、责任和义务之后;若是犯罪、负债、父母不允、妻子或丈夫不许者,均不得出家

。到目前为止,要来我们寺院出家的人,也要求他们首先把所有一切世俗的钱财关系、感情关系,彻底清理之后,才可进入我们的寺院,而成为走上出家身分的第一步。所以,在成佛之前的最后身菩萨,固然要接受往昔的业报,初成佛时,虽然心得自在,不再受到烦恼的困扰和苦乐的影响,但是他在没有进入称为无余涅盘之前的身体,还是在人间活动,还是会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那就是最后果报的承受。

不过心得解脱的佛,身体虽然跟一般的常人一样地受到痛、养等种种反应,但是不会因此而生起喜、怒、哀、乐的烦恼,所以,佛的受报和常人的受报迥然不同;受报是对因果负责,解脱是从烦恼得到自在。如果大乘罗汉、菩萨以及诸佛,乘愿来到世间救济众生,那是化现,不是受报,从凡夫看他们,也有生、死、衰、老、病痛等的现象,他们却未受到这些现象的困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