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念佛的种子种入八识心田
发布时间:2024-09-01 03:04:15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开示一
我们之所以要用功,念佛、诵经、观想,无非是为了把这些信息录进第六识,再传递到第七识,进一步贮存到第八识。刻骨铭心的事物,都收藏在“八识”里。不太深刻的收在“六识”里,临终时就没用了,而收藏在“八识”里的东西,生生世世都能受用。毛病习气也都是收藏在“八识”里。现在拼命地念佛、诵经,就是为了往“八识”中收藏更多好信息。如何使念佛的种子,源源不断地收藏到八识里呢?现在学佛的人,一万个人难得有一个,能把念佛的种子种入八识心田里,也就是无法种入八识心田。这就说明了一个可怕的道理:目前学佛的方式,根本无法将学佛的种子录进八识中去。既然种子没种进八识,那生前学佛也都是种点福报。甚至连学佛的“因”都很难种下去。你认为是种入“八识”了,实际上是在第六识,甚至连第六识都没有。因为第六识有了,慢慢可以渗透到第七识,一进入“七识”,也就可以慢慢进入“八识”。为什么听了开示,还不懂得用功?那就说明连“六识”也没有录进去。
过去听过的经文、道理根本回忆不起来。这就说明过去所学的道理没有录进去。尤其是现在非常流行“念佛”,大家的时间没少投入,佛号确实没少念,根本没效果。都是用嘴念,头脑没有介入,口里念佛,头脑还在考虑问题。单凭口念,怎么能留下印象。临终时,前五识逐渐死掉,眼不能看、耳不能听、口不能讲、身不能动。只有意识还在微细地活动,明白一点点道理。如果第六意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还有点学佛的影子。接着第六意识死掉,这点印象还有吗?如果学佛深入到“七识”,别人看你已经死掉,但从学佛而言,第七识还在活动。再接下来第七识也会死掉,如果你学佛的渗透力不够,就到此为止了。由于平时的力量不够,未渗入八识,这时就会随着平时的习气走。比如平时的习气是“善斗”,就会投胎去做阿修罗;平时的习气是“贪”,就会投胎到鬼道。
如果遇到明师,指导你学佛,力量会渗透到第八识(前七识全部会死掉,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一旦学佛的力量渗透到第八识,临终被佛的力量牵着走,这时才是佛接引我们。说句真实的话,根本不需要佛接引我们,我们自己就可以到西方净土。根据永明延寿禅师说的:如何知道念佛深入到第六、七、八识中呢?真正深入八识中的人,平时做梦,都是与学佛有关的梦。不会是杀、盗、淫、妄的梦。每个人都可以答出自己现在学佛的深度。
既然学佛要渗入“八识”,那么我们怎样学佛,才能使力量渗入八识呢?不要以为多念佛、多诵经就有用。就目前大家这样,没办法往生。磕十万个头、念十万声佛号、诵十万遍经、烧再多的香,都没有用。如果所做的一切,是拿心来参与的,那就都有用。何为心呢?在这里我们把话题转一下,当一心不乱地念佛,就是“心”参与了。当烧香的时候是一心烧香,没有惦记别的事情,就是心参与了。只有一心不乱地念佛、礼佛、烧香、诵经,才能不断地把学佛的种子,收入八识心田。临终时就会受用。
在念佛时,不仅仅把心专注在佛号上,而且当我们起一个妄念的时候,更要能觉察到这个妄念。如果口里念佛,心随着妄念跑掉了,根本没办法将佛号收入六识,再进入七识,最后收入八识。(现代科学证明,人不仅仅有第六意识,还可能有更深层的意识,总有一天会证明佛教所讲的第八识。)人的肉体死掉,精神不灭;生前熏染,死后浮现。
为什么礼佛时要右手按在莆团中间,左手一步到位,双手翻掌,头要下去停留几秒钟?有的人礼佛不标准。即使标准,也是样子学得很象,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翻掌的时候,一定要观想3~5秒钟。观想我们的双手托着佛足,佛光照在我们身上,甘露洒在身上。一定要有观想,否则八识里输送不进去。为什么“净土宗”讲:念佛、忆佛,将来才能见佛?好比我们念自己的父母,嘴巴在念心没念,是否是真念呢?反之口不念心念,这种念力有多大?真正念佛是用心,而不是用嘴。现在人念佛,都是用嘴,不是用心。因为所遇见的师父都是让张嘴念,偶尔有个师父告诉用心,又不习惯了,还是张着嘴念。
刚学佛时,心的力量发动不起来,只能用嘴念。可有的人,时间久了误以为就是用嘴念,不知道怎样转入用心念。真正的念佛,必须要念念觉知。念每一句佛号时,都清清楚楚地觉知:自己此时此地在念佛。如果念出声,耳根听得很清楚,如没念出声,整个身心都在念。实际上真正念佛,“听”和“念”没办法分开。能念、能听的是一个!当这个“能”一旦出现,就是不念自念。一旦“自念”出现,就会二六时中,尽虚空、遍法界都在念佛,你的心、眼都是在念佛,都是佛的形象。就好比一个人戴着墨镜看事物,万事万物都会变成墨色。戴着红色的眼镜,万事万物都变成了红色。当我们心中充满了“佛”,看万事万物都是佛。当我们内心充满了“爱”,看每一个人都很可爱。当我们内心充满了“是非”,看每个人都是是非之人。
我们平时在念佛时,是否能做到不间断、不夹杂呢?根本无法做到。但是足以做到“一念的纯真”。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一念纯真”。当有了这一念纯真,完全可以渗透到八识心田中。今世学佛,护持三宝,就说明过去的“一念纯真”的种子种入了八识心田。然而,因为这一粒种子的力量太微弱了,还是被业力牵着走。什么叫业力?业力就是习气。实际上学佛也是为了形成习气,临终的时候,哪方面的习气重,就被哪方面的业力牵着走。正是因为古人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才让我们多念佛,多拜佛。可一旦形成形式上的念佛,拜佛,就把内心无形的念佛丢掉了。你看他这样念,我看你也这样念。就像禅堂里不教人调姿势、调呼吸、调心态,一代传一代地死坐。你以为我会,我以为你会,其实都不会。等有会了的,又不说话了,后进禅堂的跟着先进禅堂的,每天稀里糊涂地坐下去。就像大学里从来不教横、竖、撇、捺。好多居士到了庙里,见师傅坐禅,也学着坐。偶尔问一个师傅怎么坐?就告诉你什么也不要想。可是对于一个刚学坐禅的人做得到吗?
如果能够念念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胜过念十万亿佛土的佛号。换句话讲,念十万亿佛号,如果不能念念觉知,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又有什么用呢?看住自己的心,胜过念十方三世诸佛。看不住自己的心,仅仅是种点善因而已。
开示二
现在大家都在念佛,可是都是用“口”念,而不是用“心”念。看看“念”字的写法,“心”字上边一个“今”字,就是说念要用心。如果口念,心不介入的话,又怎么能把净念的功夫,贮存在阿赖耶识中呢?之所以要“净念相续”,就是为了要贮存到阿赖耶识中。何谓“净念”?没有夹杂的“念”。如果能保持“净念相续”(即净念不断),当下就是,根本不需要等到临终。正因为大家达不到净念相续,所以中间才会产生妄想。如果“心”发动起来,就不用嘴念。那么现在心未发动起来的时候,最好要发出声音念。通过舌根发出声音→耳根将声音录进→再贮存在阿赖耶识中。如果嘴不出声,耳根会被外境的杂音干扰。就像录音机录音时,环境太乱,就录进了杂音。如果没有杂音,就是一种单纯的念。你念佛是否是“口念、耳闻、心受”?如果这三方面没办法结合,我可以老实告诉你,你念佛的方法没用。必须要“口念、耳闻、心受”,才能贮存在阿赖耶识中。把过去不好的信息淡化掉。比如说,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味道的杯子,我们不断地往杯子里兑糖水,最后杯子里的水全都变成了甜的,其它的味道都淡化掉了。如果念佛不是“三方面”结合,就如同杯子里的甜水没有放够,也就没办法把其它味道淡化掉。
实际上我最推崇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法门最简单、最方便、最安全,也最适合各类根器的众生,三根普被。可现在人念佛都不用心,而是用口。更可笑的是,有的人给自己规定每天念佛十万遍,都是用口念佛,心在考虑问题。十万佛号念完了,问题也考虑成熟了。两不耽误,哈哈,念佛真好。
“不夹杂”、“不间断”,并非永不间断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而是前面的杂念已断,后面的的杂念未起,中间的空灵明了的状态,即是“净念”、即是“不夹杂”。如果这个“净念”相续,即是“不间断”。正因为这种“净念相续”不出现,才杂念不断。祖师们出于慈悲,才善巧方便地叫我们不停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否则杂念不断出现。一个杂念、二个杂念、三个杂念……杂念不断出现。祖师们见到众生的弊病所在,才开创了现在这种“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
不论是哪个法门,包括天台止观等,实际上也都是为把“净念相续”的境界修出来,或者说为了“觉照”出现,(觉照出现,也即是净念相续)乃至包括庄子讲的“坐忘境界”,以及密宗的“中脉通了,处在大光明藏里”,也都是这种境界。实际上大家如果不会修“净土法门”,其它法门应该很容易修,因为最高的是净土法门。其它的法门都是基础,尤其“密”更是基础。但现在大家都认为,密宗是最高的法门,密宗出现的最晚,最后出现的都被认为是最好的。实际上整个密宗和道教的修法非常相似,都是修有为法。很少有人通过修密、修道,而最后转到无为法上来,因为他依赖惯了“有为法”这个拐杖,很难放弃这个拐杖去修“无为法”。就像有人念佛念了十年、二十年,一旦不让他念,他会感到很空虚。必须有个抓得着的。念佛的抓住个“阿弥陀佛”;密宗抓住个摇铃铛,结手印,摇头晃脑;禅宗是每天看妄念,如果几分钟不看,妄念又形成一大片。这一大片妄念,把原来产生的一点点清醒觉知的境界又冲散掉了。为什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大家所修的一点点清静的境界是在清净的环境中修出来的,一旦环境改变,这一点清净的功夫就会慢慢消失,在静中修出来的清静定力,是一点用也没有的。也就是说在闭关、住山洞修出来的定力还不够。为什么祖师们住一段洞以后,又赶快出来?就是为了借助于洞中修出来的这一点点清静,去红尘中继续磨炼。这就是:“烦恼修在烦恼中,定力修在红尘中,智慧显在烦恼中。”
开示三
怎么念佛呢?通常最好把你所念佛的形象观出来。比如大家都喜欢念“阿弥陀佛”,最好把阿弥陀佛想象出来。就像别人一提到你的母亲,你的脑子里会马上出现你母亲的形象。念佛的人必须做到,一提到佛,脑子里马上呈现出佛的形象。必须做到这样,才能和佛有感应。如果突然问你: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你想不起来是什么样子,说明还没有掌握念佛的方法。要念佛、忆佛才能见佛。
也有很多念佛功夫很高的人,念佛的时候头脑里没有任何佛的形象,只有灵明的觉知。但是对于刚学佛的人来讲,必须要记得阿弥陀佛的形象。一提到阿弥陀佛,形象马上出现,根本不需要想好久。在过去,念佛法门通常都是观、念同时下手。即在念佛的同时,就观想得非常清晰。刹那间心、眼都非常清楚,包括拜佛的时候,也要观想。在拜下去顶礼的时候,要观想我们的双手托着佛菩萨的足,佛光照耀在我们的身上,佛菩萨将甘露洒在了我们身上。只有活着的时候与佛沟通了,临终才能蒙佛接引。
观佛与念佛哪个更重要呢?“观”是初步的,“念”就很高了,只有头脑里有了佛的形象,才能更好地与佛沟通。当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连佛的形象也没有了。通常在念佛的同时必须要观佛。
学习“念佛”,不像学其它的法门复杂,只须深信不疑、念不间断,就能成就。而其它的方法,则要通达许多教理。实际上念佛的方法如同往装满苦水的杯里不断地加糖水,一直将苦水置换成甜水的道理一样,不断地冲淡我们的业障,使它没有能力现前了。尤其是业障重的人,最好每天都念佛。修行不怕慢、笨,就怕你停下来。因为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长期积累。好多人活了几十年才开始学佛、念佛,几十年中收集了社会上的许多事物,再念佛,就很难贮存进去。怎么办呢?只需身心放松,提起佛号不放下,自然能把佛的声音、相貌录进去。当念佛的种子,深入八识心田以后,不需要再念,每一个念头都是:念佛、念佛、念佛。其它的念头都被同化了。
往往真发心念佛的人,念佛感应特别多。有了感应,不要跟着感应跑,一直念下去。如果你放弃念佛,跟着境界跑,境界就会没有了。如果我们念佛真能念到一心不乱,那真的是“有求必应”,想要什么有什么!想要什么,动个念头就可达成。“一心不乱”,就是和佛沟通。
有的居士,如果在家里烧香、念佛不方便,在自己心里念佛就可以了。城市里住房紧张,设佛堂不太方便,那就在自己心里设一个永久的佛堂,点燃一支永久不熄的心香!实际上古时候念佛的人,在他们的心中就有一朵盛开的莲花,永不枯落,每天鲜艳茂盛。如果喜欢烧香,就观想头脑中有一支点燃着的香。不论干什么,走路、干活、睡觉、吃饭……,这支香永远点燃着。
有的人念佛,家里人不支持,你在自己心中念,谁能知道呢?只要念头不间断,佛、菩萨一样知道,不需要我们喊出声来。
在过去有很多学佛的人,条件很不具备,看不到师父,见不到佛经、佛像。但在他们内心天天想着佛,也很容易和佛、菩萨沟通,每天处在道里面。我们通常看到一些烧香的人,一边拜佛、一边求,嘴里不停地念叨,实际上你心里想什么佛都知道,不需要你说出来。
开示四
《弥陀经》上有一句话讲到:“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才能接引我们。那么大家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通常大家都是“以文解义”,把它理解为“人到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接引我们”。因为经上写的是“临命终时”
佛法真正的精神是注重“当下”!也就是说注重活着的时候,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死后。如果你活着的时候解脱不了,指望临终解脱,把握性是太小、太小了!
《弥陀经》上讲到“五浊恶世”,“五浊”也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是一种顺序排列,为什么把“命浊”放在最后,而把“劫浊”摆在第一位呢?前面四浊我们不讲它,讲最后一浊——命浊。
何为命浊?也就是我们通过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妄念的“根”断绝了,烦恼降伏了,四相超越了。一个超越了四相的人,他已经没有烦恼了,他生死的根已经没有了,他也就超越了“命浊”。真正的临命终时的含义,就是超越了“命浊”!绝对不是指临死咽气的时候。
超越了命浊的人,弥陀自然现前,那也就没有生与死、来与去。若有来、去的不是佛,更不是道!佛与道是无名无相、无来无去。如果一个人“命浊”结束了,他已经跳出了三界。
大家把《弥陀经》都已经背得很熟很熟了,如果我们在念佛时能够达到一心不乱,而且能够保持七天的话,还要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干什么呢?我们自己就去了,就解脱了。而我们现在是连七分钟的一心不乱都达不到!这么说来佛是不是给我们出难题呢?他明明知道我们七分钟都不能达到一心不乱,可是他偏偏说:如果有人念佛能够达到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才能够往生净土!
实际上如果你能够在一念之间达到一心不乱的话,必然还会出现第二个一心不乱;能够出现第二个一心不乱,就会出现第三个……大家可能会说“一念”不乱,还不容易吗?难道我们连一秒钟的一心不乱都达不到吗?达不到。根本达不到!所以《地藏经》上面讲:“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也就是说阎浮众生念念都处在散乱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