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全文网

古代为何十六两为一斤

发布时间:2024-06-23 03:00:39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古代为何十六两为一斤


过去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定为十六两为一斤呢?

是他们不聪明吗?不是的。

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所以说:人在做,神在看。

据说做买卖的人,如果称东西,短斤少两,都要受到惩罚。

卖东西少给人一两,福星就减少这个人的福;

少给二两,禄星就给这个人减禄;

少给三两,寿星就给这个人减寿。

古代人都知道“人在做,神在看”,所以人都不敢做昧良心的事。在六十年代把十六两一斤改为十两一斤。在当今文化中长大的年轻人不知是怎么回事,以为是好事呢,其实是在破坏传统文化,使人没有心法的约束,道德急剧下滑。为了钱什么坏事都敢干了。

金甲神护佑积善的商家

据《感应篇注证》记载,明朝嘉靖初年,仪征县金某,在镇上开一个典当铺。当时出现盗贼,抢劫了所有富家的财产,惟独金某的当铺无恙。

官府有关部门,怀疑金某与盗贼相通。等到捕获盗贼后,查问他们为什么不抢金家的当铺

?盗贼说:“我们曾经先后几次前往抢劫,都看见金家屋上和门外,有几位金甲神守护着,所以不敢侵犯。”

官府还是不信,就喊当地邻居前来询问,大家都说:“金某实是积德善人,其它各个典当铺,都是出轻入重,只有他家出入公平,估物很宽,限期更远。并且访知老而贫弱的人,还破例免息。又在冬天免寒衣的息,夏天免暑衣的息。年年都是这样。上天保佑善人,所以有吉神保佑。”

县令听后,大加赞赏;汇报给上司,上司听说后,就表彰了金氏。

周氏按曰:典铺本是方便人民的行当,但是其它当铺,竟轻出重入,对平民百姓,分毫不予优惠,不免归入市侩一类。但金某的当铺,不但没有这个趋向,还能格外施仁。这样的好人,难道盗贼抢劫和官方怀疑,就能损坏他的福泽吗?

笔者附言:商家若学金某,实为长富之道。于人于己两利,此系富祥诀窍!——(均据清代周思仁《安士全书》)

积累功德出奇迹

李珏的父亲开了个米店,以贩卖粮食为业。李珏为人,正直勤谨,严守本份。在他十五岁时,父亲因事暂时外出,从此让李珏掌管米店的生意。有农村的人来卖粮,或城市的人来买粮,李珏都是把升、斗交给顾客,让他们自己量米。他也从不计较当时粮价的贵贱。每次卖粮只求两文钱的利润,以养活家人。岁月积久,衣食丰足。父亲感到奇怪,担心他玩什么花招,问他,他以实相答。父亲说:“一般米店,都是大斗买進,小斗卖出。我是進出同用一斗,已算不错了。你却把升斗交人自量,你比我强。可是我家丰衣足食,可见苍天有眼,暗有神护。”

后来朝廷中的李珏丞相,出朝兼任淮南节度使。李珏听说新来的节度使也名李珏,为避同名,便改名李宽。丞相兼节度使的李珏,有一夜做梦,来到“华阳洞天”,那里鲜花烂漫,楼阁连绵。李珏丞相漫步楼阁之下,见有石壁光滑莹洁,上刻金色大字,名为仙籍榜。所列人名中,竟有李珏的名字。李珏丞相心想:我任显要官职,功德及天,如今真的名列仙班了!他高兴不已。此时有二位仙童,从石壁两侧出来,说:“这个李珏不是你丞相本人,他是你管辖下的一位江阳百姓。”

第二天,李珏醒来,就设法去求访另一个李珏。一连好几天,都未访到。后来终于找到了现名李宽、原名李珏之人。

李丞相把李珏用车辇迎到家里,安置于静室之中,然后自己斋戒沐浴,礼拜谒见,称他为道兄。并令全家人恭敬侍奉,朝夕参礼。李珏已是七旬老人,他神情雅淡,容颜秀异,须长尺余,皓然可爱。但他现在受到李丞相如此礼遇,社会上的人就有些议论。有人讲:“他是个开米店的,有什么了不起?”有人却不高兴的说:“开米店是没什么了不起,但李珏的为人就是了不起。”

过了一个多月,李丞相才开口问李珏:“请问道兄,平日修炼何门道术?服用什么仙药?我曾梦游仙境,见到道兄名列仙籍,所以我迎请道兄,以师礼相待。万望您把道术传授给我。”李珏说:“愚民不知道有什么道术,也从来未服用任何仙药。”李丞相再三恳求,李珏无奈之下,只好把自己怎样卖粮食的事,说了出来。

李丞相终于弄明白了原因,感慨万千,嗟叹不止,说:“你任人自行量米,多年如一日,看是小事,实是难为。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积阴德,不可及也!我从这件事悟得:人世间一动一静,一食一息,天尽知之。只要积累功德,虽身处微贱,也会有神灵保佑,名列仙籍。这是神以此警诫世人!”

当时有人说:“李丞相师事李珏:神了!”李珏活到百岁,仍然轻健爽朗。死后三日,留下衣冠,身体蝉蜕而去,真的成神仙了。

这件事说明了很多道理:

一、世上的人,在神的眼中一律平等。神只看人心是善是恶,以此来分别好坏与高下。至于是丞相,还是米店掌柜,这决不是神用来衡量人的标难。

二、任何平凡的工作岗位,任何平凡的事业,只要认真的做,用善心去做,都可以做出成绩,甚至于创造奇迹。人的心性有多高,创造的成绩或奇迹,就有多大。

三、无论人做了多少好事,总会有人妒忌不满,也总会有人主持公道。你应该“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正是:

不怕吃亏不吃亏,

不避愚蠢不愚蠢;

不弃寻常不寻常,

不耍聪明最聪明。

不求道时已在道,

不羡伟人成伟人。

平凡之中出奇迹,

名列仙班见精神。

一杆空心“发家”秤招致几桩因果报

历代有很多因果报应的故事,可以说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如能细心体悟,力行善道,获福非浅!倘行不善,业缘日积月累,待至恶贯满盈,报应临头岂不惨兮!善恶报应迟早不同,到时必然应验。但有人说:某某并未行善,反而发家致富;某家仁善好施,出现事业蹇滞,是何道理?这种情况时有所见。何也?作恶发家,只因祖宗积有善德,德泽浓厚,阴在子孙,故而享福。如银行蓄有存款,任意取用,但当祖德耗尽,存款取完,福泽也随之消失。为善之家,如果祖有业缘,在目前虽然不顺,可是恶报还完,定然发福。古有楹联曰:“为善不昌,祖有余殃,殃尽必昌;作恶不灭,祖有余德,德尽必灭。”实乃至理名言。

在清朝末年,在京东卢龙境内,有个老员外叫赵德芳,日子很好过,人旺财旺,富足丰食,老两口子,跟前三个儿子,而且都娶了媳妇。

老员外六十大寿的时候,把三个儿子叫道跟前,说:“儿呀,你们都听着,当初我以坑人出身,昧心利己,白手起家,挣下了这份家业。我成家立业,就是凭一杆空心秤。秤杆里灌了水银,买人家的,能买二十两算一斤;(古代十六两为一斤)卖给人家,十四两算一斤。二十年前,我买了几千斤棉花,每一斤就多得四两,卖棉花的客人赔了老本,被气出病来得伤寒病含恨而死了。对这事我心中一直抱愧难安。还有一个卖药材的,也被我算计坑害死了。还有——如今我不但有了这份家业,而且儿孙满堂。但我每想到被我坑害死的商人,就觉的如坐针毡、寝食难安。为了心灵的安宁,我决定从今以后要弃恶从善。现在我当着你们的面儿,把这杆空心害人秤砸了,再也不做坑害别人的坏事了!”

三个儿子听了都说:“爹爹早该如此,我们都支持你。”当下,老员外就三下五除二的把空心秤砸碎了。从此以后他说到做到,改恶行善,乐善好施,做了很多善事。

但似乎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赵员外自从砸了空心秤,乐行善事之后,家里却连遭不幸。不到一个月,大儿子得暴病死了,大儿媳妇改嫁他人;赵员外刚料理完大儿子的丧事,突然二儿子又得暴病死了,二儿媳也改嫁了;老员外刚把二儿子的丧事料理完,三儿子又得暴病死了,三儿媳妇因有孕在身,没能改嫁。

家里连遭丧事,使赵德芳很难过,他对人说:“我大秤進小秤出吃黑钱时反倒儿孙满堂发财致富,如今我积德行善,反倒丧门星進门,如此看来,这因果报应纯粹是子虚乌有的事。”邻居们听了,都说老天不开眼,办事不公平。

这一日,赵员外的三儿媳妇要生育临盆了,没想到连续三天三夜孩子也没能生下来。请了不少接生婆都束手无策。有的说保孩子不保大人,有的说保大人不保孩子。赵员外想到家中连遭不幸,心中烦躁的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一个游方的和尚到门前化缘。房门里出来一位管事的,说:“大师父,你要化缘到别处去吧,我家三少奶奶临盆三天三夜也生不下孩子,我家员外心里正烦着呢,没心思接待你,僧道无缘,一概不施舍了。”和尚说:“这不要紧,你回禀你家员外,就说和尚我有催生的良药,吃下去保管立时生下。”

管事的听了不敢怠慢,立即回禀。赵员外正在着急,听了管事的话,赶紧吩咐把和尚请進来。于是,将和尚让進书房请到上座,员外问大师父宝刹在何处?和尚说:“我乃云游之人,无有宝处,哪里有缘即到哪里。”当下,和尚取出药,赵员外赶紧让人送至产房,继续同和尚说话。正说着话,有家人来报,说三少奶奶吃了和尚的药就生下一个男孩。

赵德芳听说自己得了孙子,大喜,对和尚说:“圣僧真是神仙。”言罢,立即吩咐手下的人花厅摆宴。说话的功夫,宴席摆好,赵员外请和尚入席。

席间,老员外说:“圣僧,我有一事不明,想向圣僧请教。”见和尚点头默许,又长叹一声说:“唉!说来惭愧,我以前是凭着一杆空心秤黑心害人起家的。年前,我把秤砸了,决心改恶从善,谁想不到半年,我的三个儿子都相继死了,两个儿媳改了嫁,我这三儿媳给我生了个孙子,总算使我没断根儿。我不明白,我作恶时发家致富、合家团圆,我行善时为什么反遭恶报呢?善恶之报的说法令我费解。请圣僧赐教!”

和尚听后哈哈一笑,说:“你不必乱想,善恶因果的报应确实是如影随形、毫厘不差的。我明确的告诉你,你大儿子就是那个被你害死的卖药材的商人,你把他算计死了,他投生你家做你的大儿子来找你要账;你二儿子是那个被你坑害死的卖棉花的商人,转生到你家给你败家报仇来了;你三儿子也是你欠下的业债造成的孽缘,他要给你闯下塌天大祸,到你年老时准得让你病痛穷极饿死。你真要是做恶不改,断定就是这个下场。皆因你改恶行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上天慈悲于你,先后把你三个败家儿子统统收去,你这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赵德芳听了,如梦方醒,说:“多蒙圣僧指教,使我茅塞顿开,也更加明确了善恶果报的天理。现在我得了一个孙子,可能成立成人否?我真担心他步父辈的后尘,也是来向我讨债的。”和尚说:“不必担心,你的业报已经还完了。你这个孙子,将来能给你光宗耀祖,改换门庭。这是你行善积德得来的福报。”赵德芳听了甚为高兴,行善积德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和尚又说:“赵员外,你知道秤为什么用十六两吗?”赵德芳说:“愿听圣僧指教。”和尚说:“这十六两,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外加福禄寿三星,所以,你少给别人一两损福,少二两损禄,少三两损寿,给别人越少,损自己越多。你想想,一杆黑心秤,造了多少孽?”

赵德芳听了,只觉背后冷汗直冒,脑皮发麻,真感到有些后怕。虔诚的再次感谢和尚开导指教。发自内心的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分明,丝毫不昧不爽的道理。

因果报应,确是至理。所以真正为善者,贵在始终如一、难在持之以恒。不因为行善后的困顿而改节失志,不因为行善后的顺遂而忘形变态。善心常在、始终不渝,这才是真正为善正道。

民间美德故事:“公平交易”的来历

文/静莲

从前,做生意人用的秤的秤砣上铸有“公平交易”四个字,现代的人也都把“公平交易”作为商业圈里的一句商人应该遵循的行话。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哪。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做小生意的人,名叫公平,为人忠诚老实,买卖公道,童叟无欺。一天,公平做完生意,收摊回家,走到家门口,脚下不知被什么绊了一下,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锭雪白的银子,一半露出地面,闪闪发亮,于是,他拿来铁锹,把这锭银子挖了出来,用秤一称,足有十两,上面还刻着“公平交易,各得其所”八个字。公平心想:这银子是上天赐给我和交易二人的,我不能一人独吞。因此,他决定出外,一边做生意,一边寻找交易。

第二天,公平走街串巷,不辞辛劳,沿途叫卖。数月后,因他小本经营,只够日卖日吃,不多久便身无分文,只留下那锭银子了,可还是没有找到交易的下落。一路上,他宁可卷缩屋檐,夜宿街头,也决不动用那十两银子。天气渐冷,但是饥寒并没有动摇他找交易的决心。他走呀,找啊,这一天傍晚,来到一个小镇上,他实在支持不住,便倒在一家饭店门前,口里还不停的呼唤:“交易兄在哪里?交易兄在哪里?”哪知,这饭店的老板就叫交易,伙计听见门外有人叫老板的名字,忙出门一看,见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睡在门前,便急忙禀告老板。

交易闻报,急忙出门,把公平扶進店内,一面吩咐生火倒茶,一面询问公平的来由。当交易得知公平从远道而来找自己平分银子的情况后,大为感动,忙说:“一锭银子,何须如此,你一人得了不就算了吗?何况还是捡来的!”公平说:“银子上写的清清楚楚,我岂能一人独吞?”交易见公平如此仁义,顿起崇敬之心,激动的说:“我日子过的去,那一半就送给你吧!”

“你是谁?”公平不解的问。“我就是你日夜寻找的交易呀!”

“啊!谢天谢地,总算找到你了!”公平忘记了疲劳,急着要交易拿刀来斩分银子。交易再三推让,公平只是不肯,于是只好叫伙计拿来柴刀,公平将银子放在院子里的一块麻石上,举刀砍去。“哐”的一声,半节银子掉進了麻石缝里,公平用手探到石缝里手磨出血却怎么也捡不出来。交易见麻石上的一半银子正好有公平二字,忙说:“算了吧,不用捡了,你的一半在这里。”公平答道:“那怎么行,你没有得到,我不能一人独得。”交易见公平确实“公平”,就拿来一根铁棍,二人同力去撬,麻石被撬开了,地下出现九缸十八罐金银,上面都有:“公平交易,各得其所”八个字。

这件事很快在小镇上传开了,人们不是传颂他们的财运,而是传颂公平、交易二人的高贵品德。

后来,生意人为了纪念公平和交易,学习他们诚实待人的精神,就把他俩的名字“公平交易”刻在秤砣上,公平交易也就成了生意人做买卖的良心秤了。

这个故事很有趣也很感人吧,可别以为这是个随随便便编来的故事,中国的文化是神传文化,每个字每个词汇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公平交易的故事不仅仅是称颂公平与交易的美德,而且还是神留给人在做生意时,必须遵循的准则:把心摆正,公平交易,才能各得其所,买卖双方都受益,这就是经商的文化。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经济繁荣,朝代更迭,世代不衰的原由吧。——资料来源:《民间文学选刊》

地府铭记偷鸡罪

古时候江南一带有个读书人,心意正直。正好阴间地府第七殿缺人,玉皇大帝授命让他暂时主办。每隔几天,他就進地府办事,只要查看文簿,不用判桉。

他看到每个人随着自己造的善业、恶业,惩罚和福报也各不相同。每次看见有人自己爬上刀山剑树,就派左右侍者去救,越救反而他们爬的越快,竟无法挽救。

一天翻阅文簿时,看见妻子有一条罪状,说是偷了邻家一隻鸡,连鸡毛共重一斤十二两,他就把这页折起来做记号。

回到阳间,他质问妻子,妻子还抵赖骗他,他描述地府所见,再问妻子,妻才承认说,邻居养的鸡吃了她晒的食物,她失手打死了这隻鸡,怕邻家妇人责骂,所以还藏着这隻鸡没敢说出来。他们把死鸡拿出来一秤,斤两一点不差,就是一斤十二两,夫妻都感到惊奇讶异,于是把这隻鸡换算成同等价钱,向邻人赔偿谢罪。

不久他再入地府,检查之前的文簿,折痕依旧,但妻子那条罪状已无踪影。——(取材明代《见闻录白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