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观照法要
发布时间:2022-05-16 11:25:55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如实观照法要
——节选自《杂阿含经讲记》
体方法师 (著)
按:《如实观照法要》,是根据体方法师《杂阿含经讲记》视频文字版,经整理、加工、筛选、归纳、编辑而成。在编辑过程中,宗强力争把师父三十多年的学法心得——跃然纸上,彰显师父立足根本佛法、摄取印顺导师择法智慧,结合现代禅修理论与方法,将如实观照法门的奥妙与殊胜处展示出来,利益更多的有缘众生。但因水平有限、根性粗劣,尚难尽如人意。好在这只是个初稿,愿与各位善知识及有缘师兄的学习交流中,完善并充实它。为未来际的众生,做佛弟子所应做的应行的一切!
宗强编校于二零一一年春节
奉天康平家中
世尊正法律,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缘自觉知。
——《杂阿含经》
诸佛世尊皆在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增一阿含经》等见品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倾动,于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能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依慧而命终,涅磐不堕数。
——《杂阿含经》
如实观照心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
不下判断,不做结论。
——体方法师
佛法的伟大与超胜,就在于“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缘自觉”。而如实观照就是实现此方便大用的入手处和切入点。
佛法中‘现法见\’的部份,我非常重视。我们禅修的时候,所用的‘如实观照\’,为什么都很重视当下的‘觉知\’,重点也是在把握这个。我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到这个重点!这对于我们用功修行的人有很大的助益!不然我们往往把修行、见法当做是未来的事,都很困难。
《杂阿含经》第二七七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世尊!云何为现法,乃至缘自觉」?”(224-1)
这段经文非常重要, 从正念正智到如实观照的这个过程,大家要深思!富楼那尊者去请法, 问佛陀:世尊:你所说的现法见, 说不待时节、缘自觉知, 当下就能灭炽燃。佛陀讲的这个法,‘说即此见, 说缘自觉’。佛法的功能和受用就在于这个\‘见’跟\‘自觉’,这是两个重点,所以富留那请求佛陀开示、解释。这个偈子很重要, 我们都会把他写成警语贴在墙上。“世尊正法律,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缘自觉知”,这个偈子,大家要记得!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问。富留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如果我们在观察的时候, 当我们根尘触眼见色的时候, 我们要觉知到。我眼睛看到外面的色, 我起了那一种贪心、贪欲、贪著, 它起来了,我看到了, 我要如实的知道。这个‘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发现! 当我的眼根同外面的色尘触了,产生了心灵的作用, 不管什么感受或贪瞋痴烦恼都好。这个‘贪\’只是一个代表, 也就是六根触六尘, 起了心理作用, 你要发现,起贪欲, 你要知道它起贪欲,这个叫‘觉知\’,叫做‘发现\’,这个地方非常非常重要!!
“富留那!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现法见就是在我们生命当下的功能中, 去看到、去发现法的功效性, 这个叫“现法见”。离开我们身心当下, 叫不叫“现法见”?我们活着, 根尘触时时刻刻在发生作用, 起了贪,你要觉知——我起了贪,这个觉知就叫“现法见”。这个地方听起来好像有人不太理解,明白这个有什么意义?我们今天之所以叫无明众生,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我们身心运作的功能;五蕴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触六尘产生的作用你也不理解, 这个叫无明。对自已的身心内涵、功能、作用, 产生的幻象都不知道, 在这里颠倒执著的原因也没有发现, 这个叫无明。而觉知就是要让你发觉内在的真相,众生生死的因, 贪瞋痴烦恼的因要去发现;只有发现,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问题, 才能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它。但是我们现在修行, 是不是这样用功?还是在看别人的问题, 然后是是非非一大堆, 这跟我们自己的修行有关吗?修行绝不是在这个地方!修行是在向内发现问题:我们对生命的功能作用都无知, 尤其是负面的功能更无知, 所以你一直堕在那个习性中不知道, 那你永远只有轮回生死的份儿。‘现法见\’大家知道了, 修行不能离开“现法见”,离开“现法见”,就会把修行变成理想的、推理的、形而上的、自以为是的个人知见。 那个不叫现法见, 那是脱离身心和世间法的想当然,同我们的解脱无关。
如实观跟假想观哪里不同?如实观就是现法见, 现法见的叫如实观。如实观就是在生命的当下, 去观察它叫如实观。如果我们今天不是依生命的当下来观察, 是用我们的意识——想一个图样, 想一个对象;然后把心放在那边, 把那个想象的东西把它看得越来越清楚, 这个是什么?这个叫假想观。不是现法见的,不叫如实观!这个观的方法不同, 带来后面的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假想观就是使你的心安住于一点, 这个叫修止修定;如实观是在发觉生命和诸法的真相, 它可以悟道、可以解脱。假想观带来的只是定跟止的功能, 不能发觉真相。所以导师就强调说:如实观才能见法悟道, 假想观只有修定修止的功能!很多人不理解:师父你好像不重视禅定;我不是不重视禅定, 是众生执著禅定我才告诉你, 禅定只是助缘, 不是不要而是要善用它。有的人把四禅当四果, 这问题更大了;由于禅定引生的神通更执著了, 就自以为是了;其实有没见法, 我执有没有破,生死根有没有断,我们每个人自己最清楚!
“云何灭炽然?”你在现法见的当下, 不必等待什么特殊因缘,当下就能‘灭炽燃\’。就是我们内心的烦恼, 像火在烧嘛,它当下就止息, 这个叫灭炽燃。
“云何不待时?”什么是不等待时节因缘呢。“云何正向?”云何是迈向解脱的这一部分。“云何即此见?”就是当下的这个见, 现法见的这个‘见\’。“云何缘自觉?”当下就能觉悟,当下就能够觉知, 觉知就能产生功能作用。
“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我有内眼识色贪,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前面是发现它起贪瞋痴, 起贪你发现了。后面另一个 ‘起\’是什么?‘灭\’是什么?前面发现的是‘起\’, 后面发现的是‘灭\’!当我们眼见色,觉知到我们眼根触到色尘, 而不起贪欲的时候, 这个‘不起贪欲你也要如实知\’, 注意听喔!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一个是当我起了贪瞋痴烦恼, 我发现——噢起了;当我没有贪瞋痴烦恼,我知道自己没有贪瞋痴烦恼,这两种现象都要觉知!所以眼见色不起贪欲如实知, 当下就没有贪瞋痴,就是灭炽燃嘛!“不待时”, 不需要等待什么特殊的时节, 当下就发现, 当下就灭炽燃!所以一切都缘自于这样的一个见地,这样一个觉知。
《杂阿含经》(卷二0)这样说:‘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玄奘于《法蕴足论》(卷二)译为:‘佛正法善说,现见,无热,应时,引导,近观,智者内证’。“这可以略为解说:佛的正法,是善巧宣说,说得恰如其分的——善说。佛的正法,能在现生中悟见,而不是非要等到来生的——现见。八正道与烦恼不相应,是清凉安隐的——无热。应时,或译不时,佛法不受时间的限制,什么时候都可以契入的。八正道有引向通达的能力——引导;能随顺于如实知见——近观。是佛及佛弟子所自觉自证的,称为智者内证。所以,‘法\’不是别的,是从圣道的修习中,现见缘起与寂灭而得自觉自证。”(《佛法概论》印顺导师)
我们学佛,尤其是现在的一些观念,几乎很少有‘现见法\’的这一种观念,大部份都是等死后要到哪里去,未来才来成就。但是从上面这一经的讲法:‘世尊现法律\’,世尊所开导的这些法要,都是于当下随时随刻、任何一个因缘中都有让你‘见法、离诸炽然\’,就是离一切的恼热,当下可以清凉、可以止息的。‘不待时节\’,就是不必等什么特殊的因缘时刻,每个当下都是因缘。我们要体会的就是这样的‘法\’,世尊所开导的‘法\’,是没有离开我们生命当下可以觉知的,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如果接受一个观念,认为我们的生命是谁来操控的,要等谁来救我们,如果接受这种观念的话,那我们还有机会吗?
但是佛陀所开示的法不是这样子,他为什么要我们从身心去观察?‘现见\’,在那里现见?就在我们生命的当下。怎样去观察我们生命的作用?五蕴、六处它有什么功能?我们在哪里颠倒?什么因缘让我们颠倒执著?什么因缘使我们痛苦烦恼?这些都是在我们生命的当下可以观察到的。所以佛陀开示的‘法\’,都没有离开‘现见法\’的这个因缘。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今天我们能够把握这个根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因缘的当下,时时刻刻是不是都有堪破自已的机会?这样你才有因缘、才有机会!如果只是等待,等未来、等救度,那我们什么时候有机会呢?不要把生命寄托于未来,要把握活着的每一个当下,要记得!我们今天见的法要见什么‘法\’?能让我们当下解脱的法!就是‘圣道的修习\’,讲缘起法,讲八正道,这个都是我们当下能体会的,能实践的。缘起法一定要用心去体会,然后在生命中的观照很快就会相应,所有问题真的都能解决。
受,是如实观照的重点,五蕴六处是有情身心的缘起和合,我们所有的感知与觉受,都是由六根缘境而生起,我们积习生死、痛苦不断就是因为被“受”所骗。
我们活在人间,最喜欢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我们喜欢的就会起执著、贪爱,不喜欢的起瞋恨?就受苦了。这些都是六根触六尘,产生的受。所以苦受你就讨厌,乐受你就喜欢,我们是不是都是活在这样的一个“受”里面?我们每天在追求什么?追求我们喜欢的。我们为什么会生气、烦恼?因为产生了不喜欢、产生了痛苦的“受”。这个“受”是怎么引起的?根、尘、触产生“受”,随着“受”的喜欢跟不喜欢,我们的情绪每天在这里转,贪欲也在这里起,痛苦烦恼也在这里起,是不是这样子?如果知道“眼、眼触因缘所生苦受、乐受”也是空,它是变易的,它不是永恒的。如果明白这个是不是很重要!苦受是永恒的吗?乐受是永恒的吗?是恒常不变易的吗?不是!是空,是剎那生灭,是如幻的存在。但是请问:我们为什么受它影向?我们生生世世、做牛做马、造业无边,其实就被这个‘受\’给骗了!
不相信的话我们现在可以实验,你们现在当下就想想看,你们最快乐的、过去生命中经验过最喜欢、最快乐的,现在想一想:在不在?过去所经验最痛苦的、最烦恼的,现在也当下找一找看看——在不在?如果喜欢的一直在,那你每天可以品味了,是不是?如果我今天吃一个味道很喜欢,我现在一想:味道又来了,那你就不用去买了,你现在就可以吃了,可能吗?但是我们为什么对过去的一点不如意的事儿、生气的事儿,会恨人一辈子呢?他是一直存在的吗?我们搞不清楚?我们只是觉得存在,所以一直恨一个人,一直生气,一直讨厌一个人,是不是?我们被这个‘受\’骗了。而这个‘受\’事实上它会起,这没有错。但它不是永恒的,它也是剎那变易的。但是我们是不是觉得它一直是存在的。如果那个喜欢、那个快乐、那个美味,都是一直存在的,那我们只要试一次永远就用不完了,你说对不对?为什么今天要、明天要、后天还要?那表示它已经不在你才要嘛,你还要再来一次嘛!
我这里只是点出重点!这个‘受\’,我们被这个‘受\’骗得生生世世做牛做马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只是要点醒我们:“六触”它不是永恒的,不是常而不变的,这些‘法\’都是‘法空\’。为什么呢?‘此性自尔\’。这个‘此性自尔\’我们没有发现,你如果发现它“本来就是”这样,这个“本来就是”如果能体会的话,还要不要身外去找?要去体会这样的‘法\’,它本来就是这样子。那如果本来就是这样子,是不是当下、每一个剎那都能够去体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触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的‘受\’,不管是苦受、乐受喔,当下都能体会哦!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变的,我们是不是可以马上体会?如果你体会到了,它真的不是永恒的,现在要找也找不到,要用也用不起来,如果当下能体会,是不是能体会到“此性自尔”?这个要不要外求?这个不用外求。‘此性自尔\’,是每个人都能当下体会的。比如说:我很烦恼,我很痛苦,每天郁郁不乐,那我现在去观察它,怎么找也找不到,就表示它没有一直存在嘛。过去某个因缘触动让我生气、不高兴,有过这样的因缘,没有错,但是我们以为它一直存在,其实当你真的去寻找它,怎么找也找不到,这表示它也不是永恒的存在,它早就消失了,它只是我们的记忆中的一些影像,如幻的存在而已,其实事实早就不存在了。那么我们就知道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变的,它不是常住的。为什么这样?因为缘起法——法尔如是。没有一法能常住,没有一法是永远不动的,痛苦烦恼也是一样哦!它也不可能永恒的。
如实知、如实观照、四念处与正智正念的统一与同一,语别而义同,法源同味。如实观照,就是舍离对三受实有感的执着,以无分别的空无我慧,见法、入法、知法,趣见法性。
(《杂阿含经》57经)“……比丘!云何为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身观念处……。内外身身观念处……。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正忆念就是正念的意思,就是说你该把念头安住在什么地方,这个叫正忆念。这里讲的就是四念处的身、受、心、法。比如说:身:内身、外身、内外身;受:内受、外受、内外受,就是在谈这个。身、受、心、法,其实就是在观察我们五蕴的功能,从色法到受、想、行、识如何去观察它。那么如何观察呢?佛陀一直开示无常、无我。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无常的因缘所生的所有感受——心法,也必然是无常的。随着正念、正忆念安住在正见上,不离开对四念处的观察,安住于无常无我的正念中。即使面对老病死,也还是不离开对身心正见相应的观察。它的非实如幻、无我、无常,这个叫正念——正忆念。面对死亡是这样子,面对老病死是这样子,请问:面对我们人间的万事万法触对产生的种种因缘,是不是也要这样子?我们今天没有正念正智,所以产生很多的烦恼啊,很多的是非恩怨。慢慢理解了就会知道如实观照的重要,活着不离观照,活着不离觉知,就是要谈这个。
(《杂阿含经》57经)“云何正智?”(前面是正念,那什么是正智呢?)“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什么叫“正知而住?”) “瞻视、观察,屈申、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时?),依语默正智行。”这是不是如实观照?这个地方就是如实观照的奥妙、重点要把握的就是在这里!!瞻视:我们眼睛对外看一切的时候,我们在观察一切法的时候;伸屈、俯仰——这是身体动作;持衣钵的时候;行、住、坐、卧,包括你要睡眠,你觉了,醒过来了,一切语默动静都要“正智行”,都要觉知于观察之中。这个就是我在讲的“如实观照”。任何一个因缘:行、住、坐、卧、明、觉,这个过程都不离我们的正智觉知!
“比丘!是名正智。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乐受,有因缘非无因缘。”如果是这样,你就不会起苦受了,不会落入痛苦烦恼的那个深渊里面去了;恐惧啦、种种无明产生的作用就不会来了。会起乐受,身心会自在、会清静、会很喜乐。但是这些喜乐还是有因缘的。
“云何因缘?谓缘于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身及乐受,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彼观察身及乐受无常,乃至舍已,若于身及乐受,贪欲使者永不复使。”我们今天起了乐受也不能执著!为什么?因为要去思惟:这个身体本来就是无常、有为的,种种因缘而生起的;这个乐受也一样,它也是因缘生起的,还是无常的、还是有为的、还是会灭尽的。所以连这个乐受你也要明白的观察它,乐受会起也会灭,它不是永远的。观察灭了,原来可以离欲,可以明白,也可以看得到。我们一般来讲:喜受、乐受就会起贪、起执著,但是这里如果连乐受起的这一种感受,都能够知道它的无常,观察它的生灭,“及至舍已……贪欲永不复使。
如何观察它的生灭?乐受你去看乐受,去观察那个喜欢的的感觉,它会不会止息?会不会灭?那灭后呢?发现不执著,还可以离欲。这个就是进一步。所以观察身及乐受的无常,真的明白,你能够舍、放下、不再执著;“若于身及乐受”,过去在身体方面产生乐受、产生了贪欲,被它束縳,被它指使的这些惯性,马上就永不复使。不会再被它束縳了。过去我们被贪瞋痴、烦恼束縳的,当下就不再受它束縳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缘非不因缘。”前面是在讲乐受,这一段在讲苦受。前面的乐受是因缘生,是生灭法,观生灭,也能知道、能止、能离欲。现在谈的是什么——是苦受,三受都要讲,前面是讲乐受。
“云何为因缘?如是缘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苦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前面讲乐受都一样是有为因缘生,那苦受呢,苦受还是身的因缘生起的,一样是无常有为。
所以,“身及苦受,”同样可以观察它的无常,乃至舍,跟观乐受是一样的。乐,感受起来会不会生灭?会生灭,会灭,灭了就止息、能离欲。那苦呢?苦去观察它的无常,它会生起苦受,但是你去观察苦受的时候,苦受当下是不是止息?这个也会灭。苦也不是永恒的,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法,根尘触产生的苦,这个苦还是因缘生,是无常的,当下也能止息,你就不再被这个苦而迷惑。“于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复使。”过去我们苦一起就瞋恚心来了,不高兴的心哪、瞋恚心哪,种种障碍也来了;现在明白了:过去被这个苦受所支配的、指使的、束縳的,当下也止息不会再起来了。“永不复使”,不会再受它来指使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乐受。”前面一个是苦受,一个是乐受,这里所讲的“不苦不乐受”,也是“因缘非不因缘,”不苦不乐也是因缘。
“云何因缘?谓身因缘。”还是从这个身体引起的,苦受也是身体引起的,乐受也是,不苦不乐都一样。所以要“作是思惟,(跟前面的思惟都一样)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彼不苦不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我们在无记的中间会永远无记吗?不可能。你又会生起念头,这个念头又会消灭,所以不苦不乐也不是永恒的。这个不苦不乐是属于无记的部分,不是涅磐,不是寂静涅磐的部分。所以了解了:这个也是无常、也是有为,心因缘生。
“彼身及不苦不乐受,观察无常乃至舍,(一样观察它是心的因缘变化的)若所有身及不苦不乐受,无明所使永不复使。”这个不苦不乐我们讲无记嘛,所以它是与无明相应的,当无明消失的时候,你就不再受这个不苦不乐的无明所指使。所以我们讲贪瞋痴,不苦不乐就是痴。因为跟无明相应的痴,所以叫不苦不乐、叫无记;这不是涅磐的不苦不乐,不是谈这个。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厌离,于受、想、行、识厌离;厌离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那么各位:如果我们贪瞋痴能够止息、永不复起,贪瞋痴都止息了,永不复起,这是什么?就是涅磐!这个时候你自然就能够达到解脱,解脱知见,就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所以我们自己在观察自己,我们自己贪瞋痴的习性有没有真正的止息?还是压着?还是真的历境,种种的历境验心都没有问题,自己可以体会。为什么后来都讲自证、自记、自说——因为自己最明白。我们今天没有那个境界,也没有那个真实的、证入的果相,没有!然而我们自以为是,是不是要耽误自己?所以我们不能耽误自己,自己还有没有贪瞋痴的余习,自己都知道,没有办法瞒自己。我们还没有完全真正达到法的受用,我们千万不要得少为足!即使有丝毫的疑惑,丝毫的未觉,我们都要想办法突破,想办法精进,想办法去把这个问题解决。千万不要以为只要安住在这里,就总有一天会完成!要注意:那是不可能的!要让问题发掘出来,我们才不会停在那个地方自以为是。这些经文你一经一经去体会,佛陀到底开示我们什么?要我们体会的是什么?要我们真正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都很清楚的衬托出来。所以我才语重心长的讲:要“悟佛所悟,行佛所行”,不然我们会被很多方便耽误了。所以要建立佛法正见,才能展现佛法的方便跟无碍。我们不否定佛法流传中的奥妙和方便,但是根本正见不建立,这样的方便会出问题、佛法会灭。印度的佛教为什么会灭?我们佛法的发源地——伟大的祖师菩萨都在印度,今天为什么佛教在印度灭了?要深思啊!就像导师讲的:立足于根本佛教之纯朴,这“立足”两个字是什么?如果不把握佛教与世不共与外道不共的立足点,佛法会流变,方便会产生很多弊端,我们要记得!
我们学佛修行,要把握“正念正智以待时”?尤其是居士,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如果没有这些根本正见的内涵,你如何正念正智以待时?你没有办法正念正智以待时,只有求啦、拜托啦,让我到哪里去或谁来度我,不是变成这样子吗?如果我们真的把正见建立了,把基础打好了,即使面对死亡,没有证果你都不怕。为什么?因为你知道什么叫正念正智以待时,现在善,未来也善,不会有问题。这一生即使没有证果也不怕,为什么?因为因缘正,未来必正,你都不用耽心。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还需要乞求到哪里去吗?慢慢去体会法的重要性!你的感触会越来越深。
“乐觉所觉时,莫能知乐觉,贪欲使所使,不见于出离。”(《杂阿含经》262经)我们起了乐受,你都没有觉知到乐,你在乐受中,这个乐觉起来的时候,你都没有办法看到或觉知到,你就会被贪欲所指使,会落入贪欲中,随着惯性而走。但是如果你能有所觉知,这个‘觉知\’像太阳光在照一样,就不会落入贪欲的指使。所以这个“觉”字要注意!起了乐觉你要发现!
“苦受所觉时,莫能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见出离道。”《杂阿含经》262经)瞋恚心起来,你有没有发现瞋恚的内涵、瞋恚心的状态,如果不能离开、不能发现你即落入苦受了。也“不见出离道”了。苦受、乐受如果我们没有觉知,就会起乐、贪、苦,瞋!如果在觉知中如实知乐、如实在知苦,这种乐与苦还会不会相续?
“不苦不乐受,等正觉所说,彼亦不能知,终不度彼岸”。如果连不苦不乐的无记你也不能发现,落在境界中还以为自己很清净,那是没有办法解脱而到达彼岸的。我现在没有痛苦、也没有烦恼,很轻安自在——以为这个就是了,其实这个更严重!为什么?禅定就有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能解脱、不能出离,就是一个不觉,没有发现内在的条件、问题。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倾动,于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注意听喔!)能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这个地方太重要了!)依慧而命终,涅磐不堕数”。(《杂阿含经》262经)我希望各位好好体会这个偈语,甚至可以把它写成对联,放在我们时刻可以观察的地方,作为你的座佑铭,因为这个偈语太重要了!!体会到这里,你们就知道师父为什么讲如实观照、如实知?你们要去体会!如果没有建立前面的缘起正见,如实观照的作用与功能就无法显现,如果有缘起正见,正见建立的非常稳固,在如实观照中当下就能产生作用!如实观照不是我乱说的!在《杂阿含经》中自有法源,导师在论著中也有阐述,我自己更是集三十多年的修学经验,将佛陀这个最根本、最直接、最如实的法要提出来,让大家好好的体会。这个偈语要好好用心。为什么佛法中一些根本问题我们没有把握,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就是最根本的地方。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六处缘触会产生这三种作用,根据不同的功能我们把它分为‘受、想、行、识\’,其实这些都是心法,都是心灵的作用。我现在告诉各位的是:我们每天都处在这种功能左右的受用中,但是我们很少去理解它,尤其是这个“受”!我们众生解脱,或者是造业无边,都是在这个地方引发的,我们只是平常不注意,比如说:我们起了“合意的”,你感到很喜乐,这个喜乐就引起我们的贪欲,染著的贪欲就是在这个地方起的;如果“不合意”你就会产生瞋恨,或者是痛苦、烦恼就来了。所以这个地方是最重要的临界点,一般人都会忽视,以为这个很平常,但就是因为很平常,我们才没有发现它细致、微妙的地方。所以表面上大家都知道五蕴,我告诉你: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因为真正知道你就能解脱!这不是戏论!所以我们不管是贪爱的‘业\’,瞋恨的‘业\’,都是由‘受\’引起的反应。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这个‘受\’——受蕴是重点,我们讲如实观照你们就知道,为什么要重视这个感受,也就是说:我们的身心行为任何一个活动,一定都透过‘受\’才能引起,这是关键点,把‘受\’的作用搞明白了,时时刻刻观察这个‘受\’,你就可以明白真相!
如实观照的心要,就在于一个“看”字,看心念的迁动变化,“看”六根缘境的触觉、受觉,在缘起的流转与还灭中,去体会和发现诸法的“寂灭法性”。
(《杂阿含经》卷一110)“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什么是真正的‘如实知\’?从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去观察它,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在的、外在的,粗的感受、细的感受,好的感受、坏的感受,过去的、现在的,都一一的去观察它,是不是我?知道五蕴从色到受、想、行、识,没有一法可以找到永恒不变的我,也不是我所,如果能体会到这个才叫‘如实知\’哦!真实的体会到:五蕴非我、非我所!真正的理解了,这个才叫‘如实知\’哦!是确定的,是真实体验的,不再疑惑了。
“输屡那!圣弟子于色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因为这样子,你对这个五蕴哪,就不会再执取啦,所以生厌,厌就是不执著,离欲,不再贪爱;离欲,不再贪爱,自然就不会受他束缚嘛,所以就解脱嘛,对万法、对身心都解脱!不受束缚啦!那还有生、老、病死的、忧悲苦恼的问题吗?所以后面: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就是对五蕴,如实的去观察它,它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也不是单一的,这个怎么可能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所!五蕴都一样哦,色是如此,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而且我们最容易体会的就是‘受\’,要记得,根、尘、触一定产生‘受\’,法法见触啊都是受。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个‘受\’啊,是最容易体会它的无常,最容易体会它的非实如幻。注意哦,这个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如实的体会到:它真的是剎那生灭的,没有办法永恒,没有办法不变的,这无常性很容易体会的,这个‘受\’字记得哦!耳朵闻到声音,嘴巴尝到味道,身体触到感受,眼睛看到美色,都一样哦,都会起感受,但是这个感受,慢慢去体会它,尤其记得:当你贪欲起来,你要去看那个贪欲,它停留多久?美妙的声音起来,你喜爱,喜爱多久?瞋恨心起来的时候,看那个瞋恨心能停留多久?这个就是法要!!!那个‘看\’,就是我讲的如实观照,很重要!一看之下当下止息,当下就不见啦,注意听哦,你要发现它,刚刚那种情绪,刚刚那种贪爱,那种执著,为什么一看之下,找也找不到?如果是实在的它不会变,它会当下不见,这个是一个很重要能体会无常的地方!!当你能堪破这个‘受\’,它的无常非实,你很快就会体会到:原来刚刚那种执取,那一种一切的实有感,你马上就能发现它。我们就是在这里被骗,而产生执著的,一生做牛做马,贪、瞋、痴、烦恼造业无边,都被这个‘受\’骗的,很重要哦!我一再一再的提哦,大概讲了上百次了!但是还是要讲,还是要讲,因为真正体会到的人不多,你们今天虽然听我常常讲,都会说:师父每一次讲都一样嘛,好像都没有变嘛,好像只会讲这个嘛,但是当你们都体会到了,我就不讲啦。我还会讲,是因为很多人根本还没有体会,不知道这最重要!等你们都解脱受用啦,我就不讲啦。
为什么要觉知?师父在讲的如实观照为什么要用一个‘看\’字?‘看\’字就是找、就是寻觅。为什么这个‘看\’跟想象的‘想\’,它的功能是两回事?我们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是由根、尘、触所带来的,根尘二和合生触,三和合生‘识\’,俱生受、想、思。也就是说,在根尘触的当下,受、想、思同时就来了。‘受\’就引起‘想\’,‘想\’发动为‘行\’(思),所以惯性、习性就来了。但如果我们有缘起正见,在‘看\’、在觉知、在观察的当下,它所产生的功能一样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所以为什么‘如实观照\’用一个‘看\’字?三藏十二部学那么久,当我看到《杂阿含经》中“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体会的是对的,原来我的体会是有根据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如实观照”,首先叫你: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只是一个“看”!在正观的时候只有用这个方法,你才能发觉真相。这不是在修定喔,不是在打仗喔,不是在跟烦恼打仗喔,都不是;不对治,不修定,只是在了解真相!所以我们的禅观方法跟人家不一样就在这里,它是直接契入法性。我利用这个因缘讲这个重点,因为我发现:我现在越来越无常,无常你们知道吗?我以前讲话从来不咳嗽的,我讲话一个钟头可以不需要喝一口水的,现在会咳嗽,咳到让你讲不出话来。我就知道:无常!再不讲,再没有多几个人了解,这个‘法\’就很少有人能理解了。其实修行真的不难,要得正见。正见有了,观察的方法正确,修行真的不难。不管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学,而且人人学、人人受用,佛法的伟大确实是如此。不过我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体会了几分,会不会用?什么时候用?回去用?明天用?后天用?不是哦!当下不会用,明天就不会用。会用的当下就会用,以后就会用!所以我常常讲:今天的苦恼、无明还在,下一秒钟还会有,同样的因缘还会来,痛苦烦恼就不会止息,未来一样,死后也一样。当下如果能明白解决,下一秒钟没有问题,未来没问题,死后也没问题。修行要在什么时候修?在什么地方修?我一直强调:修行不能等待未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
我出家到今天学了一个好法,就是我讲的如实观照:“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然的话,随着惯性因缘你就乱死了,我不骗你。所以这个‘如实观照\’要常常用,在生活中就可以避免很多烦恼。
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从六根的眼来代表,我们的眼睛触到外面的境界:‘识\’就产生了!其实这里佛陀就讲,‘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只是‘不实而生,生已尽灭’,这个在讲什么?在讲法的实相、真相!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为什么要‘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向内观照’?就是在发现这个真相。如果你们哪一天,真正能观察到,从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功能中,你确实能体会到这个现象,‘生无来处,灭无去处,不实而生,生已尽灭’,你看到这个实相,是果真如此的时候,你就知道:一切法虽然看起来是存在的,其实它是剎那生灭的,没有一剎那是安住的。
所以,我们真正在用功、观照的时候,当你的心能宁静微细,进入很深细的状态之后,我们的意念、身心的一切活动,不管是物体的波动你都能感受得到,心灵的波动你都可以感受得到,你会看到什么?就是无常!生灭、生灭、生灭、生灭,就是这样子,剎那不住、剎那不住、剎那不住,看起来好像一直是这样,其实它是流动的相续相,不停的生灭、生灭……刹那不住,这个叫法性自尔。
为什么是“法性自尔”?我们做个实验:现在大家当下观察,不要用想,而是去看、去找,看我们生命里面有没有贪、瞋、痴、烦恼?不是用想的喔,往内找,贪、瞋、痴、烦恼住在哪里?什么样子?找找看,有没有?真的要试喔,不要用想,因为这很重要喔!有没有看到的、找到的,有没有?有没有看到贪、瞋、痴、烦恼?真正的看到,不是想的哦!如果没有看到、没有找到,那表示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那我现在问各位:我们过去都有贪、瞋、痴、烦恼,大家都这样想,没有一个不是这样想的。我们众生都活在贪、瞋、痴烦恼里面哦!是不是我们的观念都在这里?那现在为什么找不到?如果有为什么找不到?如果找不到贪、瞋、痴、烦恼,当下有没有贪、瞋、痴、烦恼?这样你们至少会发现一个问题,没有贪、瞋、痴、烦恼原来是这样子(当下的身心状态的一种体会)!因为这个你从来没有发现过。而没有贪、瞋、痴、烦恼的这种状态,叫做‘此性自尔\’。那我请问各位:要活在‘此性自尔\’,没有贪、瞋、痴、烦恼容易不容易?有人说不容易,到底是容易不容易?很容易哦!但是你要发现清楚。没有贪、瞋、痴、烦恼的‘法性自尔\’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这个很重要哦!因为我们有史以来,大家都活在贪、瞋、痴、烦恼里面,所以很烦恼!从来不知道没有贪、瞋、痴、烦恼是怎么个样子。我现在告诉各位:这个是‘法性自尔\’。现在都体会到了吧!那你们要活在这样的状态下比较容易,还是活在贪、瞋、痴烦恼中比较容易?自已要去体会。如果这个地方是‘法性自尔\’,是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在这个地方安住?如果真的明白了,你还去贪、瞋、痴、烦恼是你们自己的事,对不对?要去受苦,要去贪瞋痴,要去造业是不是你们自己的事?如果是这样子,还要到那边去,是不是笨蛋?是不是无明愚痴?
(《杂阿含经》312经)“若眼已见色,而失于正念,则于所见色,而取爱念相。取爱乐相者,心则常系著,起于种种爱,无量色集生。贪欲、恚、害觉,令其心退减,长养于众苦,永离于涅槃。”若我们今天见到外面的色啦,离开了正念,失去了正念的时候,就是在没有正知正念正觉之下,所以在那一种失去正念的当下,看到色就会起爱念执著,贪、瞋、痴烦恼都是从这里起来的,使我们的心就退堕啦,很重要啊!
如果在一种无知、失念中我们会随着境转,起贪、瞋、痴烦恼;如果在觉知中、在明觉中,任何外境它也不随转。原来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内在就有这样的功能性。我们从来不了解,由于不了解,所以叫‘无明\’!我们没有这样的理解,也没有这样的体验,不知道有这样的功能,所以我们都落在流转、颠倒、执著的一边,这就叫——缘起的流转。这就是一切万法生生灭灭、轮回不止的原因;什么叫缘起的还灭?就是看到它实相的一边。原来我在这里堕落,在这里起染著,在这里生死不断,就从这里去发觉真相、发觉实相!生命中的实相,生命中的功能,一一都明白以后,你就知道,哦!怎么样把灯打开,灯打开就没有黑暗。
没有开灯,随着黑暗而转啊!那烦恼贪、瞋、痴就来了。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哦!为什么随着正念跟失去正念差别会这么大?这是一个关键点!我们学佛都很辛苦,寻寻觅觅用了很多很多的方法,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代价,但是为什么不受用?因为没有找到根本,没有找到正确的因。我们佛法是不离因果的,有正因才有正果;邪因不可能有正果,所以我们就明白啦,今天学法没有找到真正的因,你再怎么样的虔诚、敬爱、礼拜、祈求,跟你正确解脱的因有关系吗?我们要智慧,不是要迷信!要正见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无我”是佛教的立教之本,如实观照要以“无我”为前提。要通达五蕴六处缘起无我的事实真相,“我”只是因缘和合的一法,并无真实自性可言。
(《杂阿含经》第471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色身,生厌,离欲,背舍,但非识。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现有增、减,有取、有舍;若心、若意、若识,彼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识生厌,离欲,背舍,长夜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131-2-1)佛陀的开示,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一般的凡夫,对于这个四大的色身,还能够知道它的无常性,会厌、会离、会离欲,但不是识,也就是说五蕴的这个色的部分,我们知道它无常,能厌离它、不执著还可以,但意识的识却不能“生厌,离欲,背舍”。
“所以者何?”因为我们四大的色身,会有增减,它会变化,会有取舍,但是心意识我们却不能理,以为它是我,所以有得有失,就说它是我或者是我所,把意识的识当作我、当作我所。这一点我们学大乘佛法的更要注意了,我们知道这个色身会坏,但是总是把心意识的识,当作是我,或者认为它就是灵魂,或叫真我、或叫永恒不变的我,都有这样的一个看法。我们就要更小心了!所以佛陀就点出来啦!我们众生容易执著的,知道这个色身会坏,但是总是把我们的心意识当作是实在的,就把它当作我啦!其实五蕴都是无常非我对不对?所以这个识,也不能认为是实在的我,这一经点出了我们众生最执著的地方。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弥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这就点出重点,我们宁可在这个色身起执著,因为这个色身,还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你去执著它情有可原;但心、意、识是剎那剎那都在变化,像弥猴在树林间攀爬一样,这一只手放开,另一只手就会去抓别的枝叶,不然它就会掉下来嘛,所以‘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这个心灵是没有一剎那安住的,放下一个马上又执取另外一个,也就是说心灵意识的那一种执取,是剎那剎那、异生异灭的。你反而去执取它是常!佛陀就点出重点。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思惟观察,”我们要从“缘起法”去思维、去观察,一切法都是缘起的,包括心、意、识,跟这个身体的作用,也是缘起的。
“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因缘生乐受亦灭,止、清凉、息、没。”(131-2-10)观察的重点:就是在“触”产生“受”这个地方。比如说我们有一种因缘,可以让我们触的时候产生乐受,所以有‘乐触因缘会生起乐受\’,当你产生乐受的这种感觉,你要如实的去觉知这种乐受生起的内涵,乐受的因缘触让我们起乐受,乐受起的这种状态、内心的这一种状态,你要明白的觉知它的样子;那么这个乐受触消失的时候,我们感受的这个乐受,也会跟着消失。后面这句话很重要:止、清凉、息、没!我们产生乐受的因缘起来的时候,乐触因缘生乐受的内在的状态我们要明白。最重要的是:当这个因缘消失的时候,这个乐受也消失了、寂灭了、不存在了。但是后面为什么是止、清凉、息、没?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我们内在的这个功能,我们没有发现过,所以才糊里糊涂的随着因缘触、随着因缘受。所以我们不了解它真正的运作模式。有乐触的因缘起乐受,因缘起来它会起,但是因缘灭它就灭,那请问:这个因缘能维持多久?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比如说一个快乐的感受生起的时候,它是什么因缘让它生起?你有没有发现,然后维持多久它会消失,消失是什么个样子?你们有没有发现?为什么后面是止、清凉、息、没?如果它是止、清凉、息、没。这里还有没有因触而生起的乐受或苦受?为什么因缘起它会生起,因缘消失它马上就息灭?然后是止、清凉、息、没。要如实知!这种内涵现象你都要清清楚楚的明白它!其实这个地方就是我一直在讲的如实观照的重点,你们慢慢去体会!其实这个就是重点!
修行其实不难,我们只是要去发现它,因为大部分都是在这个状态,只有触动因缘的时候才会起,但是起它停留多久呢?我们没发现而巳!如果你发现:如实观照的一照之下,连要起都很难的时候,你就知道原来我随时都可以在止、清凉、息、没这种状态。不要轻视啊!!有这样体会的人,一生受用不尽哪!!
(《杂阿含经》474经)“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解脱,我说彼于苦得解脱。”这是佛陀告诉我们的,这样的观察,这样观察的人,你观察色,观察受、想、行、识都一样,都能够当下解脱!这个不是乱讲的!这个是佛陀讲的!我讲的也许人家不信,但是各位:这个是佛陀讲的,只要能于色、受、想、行、识当下明白当下解脱!那么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一样可以解脱!所以这样的人就是于苦得解脱,就是灭苦!
基础打好了,多体会!那么这个观照法,这里讲的观照(如是观者),是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观?触集、受集,这个触集跟受集哪里产生?是在静止不动中吗?还是六根触六尘、随时都会触集跟受集?是在有触集、受集的地方可以发现呢、还是在没有触集没有受集的地方可以发现呢?上一次我讲过:是在水的流动中发现它的无常呢?还是水在不动时你可以发现它的无常?触产生受是在什么时候会发生?不管这个触的因缘是喜、是苦、是乐、是忧、是悲都可以,这就是观察的地方!!
如果今天没有缘起正见,你在观什么?外道说他在观察一个不生不灭的我或者是大我,有人在观察他要悟什么?悟自性,要找自性,请问:你何年何月何日能找到自性?如果找到的话,那问题就大了!那个我执就很大破不了是不是?今天如果不是先建立缘起正见,观察缘起的顺逆二观,在生命中、在五蕴六处中,你如何去发现缘起的流转与缘起的还灭?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师父你讲的‘如实观照\’,傻傻的看、傻傻的看要干什么?我教你傻傻的看吗?我只是叫你不要落入惯性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模式去看而巳,所以叫你不要迎、拒,取、舍,如实的观察,去发现缘起顺逆二观的实相。
学习缘起法的目的在于树立缘起正见,得法住智。先有法住智,后面才有机会证涅磐;法住智如果不建立,你能不能得涅磐?只有禅定、只有神通可以得渡吗?真正的解脱在于正见!法住智要明白,然后加上法住智的观察。法住智的观察就是在我们身心中去观察:里面环环相扣十二缘起的流转还灭,都是生命中的事,都是我们内在时时刻刻在发生的事!我们要在什么地方观察?在静止中能看到它的流转吗?在禅定中能观察吗?慧解脱阿罗汉不一定有四禅八定,但他们是依慧而解脱的,是依缘起的正见、正思惟而解脱的!不一定非要禅定不可!俱解脱跟慧解脱的差别就是慧解脱没有深定,没有四禅八定的深定。禅定做为助缘是可以的,因为我们太散乱了,有时候要观察也观察不好,不深入,有一点起码的定力,我们就比较容易进入宁静的观察,这样的定有没有助缘?有,所以真正的禅定一定要用的话,只能是‘七依定\’,不能到第八‘非想非非想定\’,非想非非想定,等于没有办法起慧观。包括佛陀他入四禅,出禅后,以禅定的余力,在宁静中来观察,他只是用禅定的余力,宁静的身心中来观察,还是要观察!不是定就解决了,不是定就伏而不起了,所以主要是解决我们内在问题,借用定力生起慧观。实际上,未到地定就可以使我们散乱心能够凝聚,用这个凝聚的定力来观察就足够了,未到地定就可以观照,初禅出来也可以观照,二禅三禅四禅出来都可以观照。但不要把定中的轻安喜乐,不起烦恼,不起贪欲以为那个就是了,不要以为定中的境界就是解脱了,不是!所以一定要记得!专精思维要离于我见才能不起诸漏,不起种种的执著、贪爱、烦恼,那个时候才叫心善解脱,才叫涅槃。所以各位:如果我们真的要为自己的生死大事,尽未来际的慧命,不想在三界中的流转,下不下功夫是自己的事,你一天不解脱,三界之业没有办法超越,你必然要受它的束缚,谁也无奈、谁也没办法。
正观五蕴六根,通达无我,亦非我所。如实知、如实见“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烦恼染爱亦灭。
(《杂阿含经》100经)“……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苦灭道迹。”(100-2-5)这个‘触灭则受灭\’,我们很多人就认为:是不是就不要触?我们六根可不可以不触六尘?从生命的功能作用来说,你只要活着,不要说眼睛看到外面,你即使睡醒的那一剎那,意识就开始思惟了,很多意念就起来了。那个‘意\’跟‘法\’,也会触、也会产生受。这里的‘触灭即受灭\’,不是叫你不要触——六根不要触六尘!重点就是在‘无明相应的触\’,产生的就是‘爱、取、有\’。如果是‘与明相应的触\’,后面就不贪、不取、不染著、不会造业、不会爱取有。这里的‘灭\’是由于‘与明相应\’,所以那个执著贪爱就不会现起!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不是说我们六根不要触六尘,如果是这样瞎子跟聋子是不是就没事?他不会触嘛,不会触就没事;意识昏迷的植物人,是不是没触就没事?不会的,因为意识还是在无知、无明状态!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今天研究法,了解了因果的必然性,缘起的真实义,我们去观万法:原来我们不了解十二缘起的道理,不了解‘苦、集、灭、道\’的道理,不知道因果的必然性,不知道缘起的奥妙,我们因为不了解叫‘无明\’,从来没有了解过,从来没有体会过,所以叫‘无明\’。我们现在透过正确的知见,透过佛法的熏习,透过如理的思惟消化,又在法随法行的实践中印证——明白了解了,那个‘无明\’就破了!你就知道——原来如比!所以我们的思惟,经过这样的正见熏习、慢慢消化、又体证到、真的明白印证,那一分明白了解叫‘明\’!根、尘、触后面的‘受\’就不会起‘爱、取、有\’。所以这里的‘触灭\’,绝对不是叫你不要触,不要六根触六尘,那是外道的修法。修禅定意念不动就没事,那意念一动你又回来啦,没有办法解决根本的问题。所以你要知道:修行第一要有正见,破除无明,与明相应!我们根、尘、触,产生的功能、作用,只要念念与正见相应,念念与缘起法相应,念念与明相应——那就是般若。只要念念与般若相应,念念与空性相应,这样的念、这样的触有何咎呢?所以问题就是在‘明与无明\’,这个‘触\’是重点!所以不是不要触,所以这里的‘触灭\’不是叫你不要触,‘触\’可不可以‘灭\’,不可能!你活着,你身体有感觉,有感觉就有‘触\’,那个‘触\’怎么‘灭\’?这个‘灭\’的意思不是叫你不要触,是要‘与明相应\’的触。我们因为没有正知见、不懂缘起,所以念念与无明相应,那么‘无明相应的触\’,就与我们的惯性相应,与我执相应,与我爱相应,所以才会 ‘爱、取、有\’,这就是重点!
无我,是一切法的实相,无我不是修来的,是本来如此、一定如此、必然如此的。如实观照就是帮助我们去发现“本来无我”这个实相。
怎么样去发觉“无我”的真相?还它个本来而已。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我\’是一切法的真相,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由于我们众生不理解,甚至有邪魔外道的邪见,障碍了我们的知见,我们随它转。所以在无明中起我执,造业无边,痛苦无边,生死无边。今天由于佛陀的发现,他的正觉,所以他告诉我们:真相就是‘无我\’!修行不是在把这个‘我\’怎么样把它消除,怎么样把它破除,怎么样跟它打仗,都不是在讲这个哦。是在发觉真相,什么真相?‘无我\’就是真相!如何在我们的身心中、万法的事事物物对待之中,去发觉它的真相——原来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
我们今天会执著,会贪爱,会造业,都是把这个我当作实有。如果知道它是如幻的、非实的、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你还要爱染执著吗?只是告诉你这个真相而已!!你如何去发觉真相?回到生命中来,生命的功能我们当下都能体会。五蕴的功能、六处的功能,万法根、尘、触的过程,就是我们执取爱染的地方,以为这里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把这个五蕴当作我;或者离开五蕴,有一个看不到的、却是永恒存在的我;因为这样的执著,你才会贪爱、执取,贪、瞋、痴、烦恼都从这里起的。所以注意哦,不是有把这个“有我”给修成“无我”,是本来就“无我”!我们就在这里起有见,起了执著。现在告诉你真相,你发觉真相以后,只是还它个本来而已。如果是这样,修行是在发觉真相,不是在跟“我”打仗!如果“我”是实在的,你打的赢它吗?我是实有的,烦恼、贪、瞋、痴是实在的,你永远断不了!“我执”是颠倒执著起的幻相,修行只是还它个本来!
了解真相以后,我们不再执取,不再贪爱,不再颠倒了。发觉真相,就能解决一切。我比喻讲:发觉真相就像灯打开,灯打开了原来就是光明,原来没有黑暗,没有烦恼,是发觉它的本来真相;如果把黑暗、烦恼、贪、瞋、痴当为实在的,每天跟它打仗。我请问你:你什么时候打得赢它?它是实在的,你怎么打得赢它!所以我们每天都说:我没有办法,我怎么样它还是会来,那是你把它当为实在的!如实观照告诉我们:只是在发觉实相,发觉生命的真相,不是在对治,这样知道意思吧?对治是什么意思?贪、瞋、痴、烦恼是真的,去跟它打仗,跟敌人打仗,我没有定、所以我要修定,而不知道不定、颠倒、执著,是由于无明、无知产生的作用。你发觉真相,还它个本来,修什么定?它本来就不颠倒,还要修定吗?是颠倒才要修定。如实观照为什么不是在对治?为什么不是在修定?因为它是在发觉真相,发觉什么真相?无常、无我的真相!缘起如幻的真相!!不但是我们这个识身,外在一切境界,用‘如是平等慧正观\’去观察它:‘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发觉这个真相、证明它果然如此,你的贪、瞋、痴、烦恼还会再造作吗?这个“无我”的主题是佛法最重要最重要的主题!
今天如果不是站在这个立场的话,那就会跟外道的神我,外道的大我,外道的一切主宰这个观念相结合,就没有办法破执著啦!因为他们都有我——上面的主宰,外在的主宰,我们说他是上帝也好,说他是梵天也好,说他是主宰者也好,其实是什么?用我们佛法来讲——就是我执、我见、实有感的一种外在的投射!在这里执著实有、实在的我。但是这个身心会坏啊,那么就以为这个是小我,外面有一个大我,我们这个小我是从大我来的,那大我就是本体,然后我死后再回到本体去……这是什么观念?这就是‘大我\’的观念。信仰上帝同信仰主宰是一样的。其实这些在佛法来讲:都是我执的引申与外延,是我执外在的投射;佛法与外道不共,与世不共的特质就在“无我”,宇宙的真理实相就是“无我”,因为无我才能缘起万法,有我就是永恒不变,不变怎么能产生变化呢?怎能产生一切万法的生生灭灭?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能知道佛法的特质是“无我”,你也能体会无我,你就不会迷信,搞崇拜,搞他力,把自己变成恙羊,任人家来主宰,来宰割,不会这样子。在法性人人平等,只要你能悟道见法、你能修持、能体证无我、断一切的执著、贪爱,你跟佛陀一样可以解脱!!可以自在!!是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受用,人人都能解脱的,这里不是在等待救度、依赖,不是这样子!“无我”才是佛法最重要的特质!!要记得。
(《杂阿含经》100经)“云何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要怎么样去如实知见呢,才能达到真正的涅槃呢?)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观察非我。(你要怎么样去知见?就是要如实观照,怎么样去观察它确实非我?它是无常的、它是变异的,怎么可能是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磐。”如实观照要把握根本,不离我们的身心五蕴、六处去观察它的功能、作用。受是不是无常的,是不是剎那变异的?如果是那就不可能是常,不可能常就不是“我”!另一个角度我们更可以理解:只要是因缘所生法,缘起的因缘所生法都是组合的,只要是组合的就没有永远不变的,因缘变、条件变——法必然会变。它不是单一的条件,它不是永恒存在的。观察我们的身心,包括六根的功能、产生种种的感受、生起的意识作用都好,你说哪一剎那是永恒不变的?那我们到底在执取什么?为什么认为那是‘我\’?所以要保护那个‘我\’,满意那个‘我\’,顺从那个‘我\’,然后每天在痛苦烦恼,造业无边!所以我们由于不了解缘起,执著在‘自性\’见和实有感,我执就这样产生了!如果了解真相,法法无常、法法非我,‘我\’要怎么安立?哪一个叫做“我”?从眼睛的功能到耳、鼻、舌、身、意那一根是‘我\’?它是组合的,是因缘条件组合的,一个因缘变动整个就改变了,所以什么东西是我?!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在讲无我、讲我,一定先把那个‘我\’了解了。‘我\’在讲什么?‘我\’的意思是什么?生灭法都不是‘我\’,都没有“我”,从缘起法来说,那一法不从生灭来?生灭、生灭、生灭的这一种组合,从内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一切万法哪一法不从缘起?你们去体会,哪一法是‘我\’?只要是变易法没有一法能安住,没有一法可永恒,哪一法是‘我\’?所以执著内是‘我\’、外是‘我\’,山河大地是‘我\’、宇宙有本体是‘我\’都是妄念!佛法的特质,跟外道与世不共就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不把握,会把外道的法混进来的。我观察山河大地,整个宇宙法界多宽广啊,这个‘我\’多微小啊、微小还是‘我\’!那个宽广浩大的,那个大还是‘我\’!观察微小就没事吗?观察微小还是执著‘我\’。只是谦虚一点,不那么狂妄而已!但是还是‘我\’啊!佛法一定要体证‘无我\’!我执不破没有一个能解脱自在的!只要有‘我\’就有‘我所\’,有‘我所\’就会自我保护、就会争端,就想占有,就希望永恒存在——你就非苦不可!为什么?无常故!没有一法是可以让你永住的,一变动你就苦。什么时候不变动?哪一剎那不变动?所以要知道,男众穿得再帅也会老,女众每天“庄严国土”还是会老。不要欺骗自己,暂时的,让他满足一点,其实在满足那个‘我\’欲。明白‘法尔如是\’哪一法不变?从过去到现在哪一个能住?你再美,年轻一、二十岁都很美的啦,但是哪一个最后不变成老太婆?你要留都留不住,这个才叫‘缘起无常,法尔如是’!不是谁能造作的。既然不能造作,我们一直勉强把它留住可能吗?徒劳辛苦!达不到目的,又苦的要命、烦恼的要命,那不是自讨苦吃吗!该如何就如何不是很自在吗!它们本来就是法尔如是的,不是吗?
“我无所住。如我有所住(有立足点),所住必是真实、常恒的。但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不实不恒的,所以欲求真实的我,是不可得的。它只是六根和合作用的假名我,真实自体是不可得的。”(《性空学探源》印顺导师)我们在禅观,或者是向内观照的时候,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启示!如果‘我\’有一个安住点,那个‘我\’才能成立!我们今天要找一个安住点,让‘我\’能安住,能安住那里不动,有没有这样的一个立足点?如果有这样的立足点,那就可以说它是真实的、是常恒的。问题是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没有一法不从缘起,只要是因缘和合的,就非实嘛,就不实嘛,不能永恒嘛?那你在哪一法上可以安立‘我\’?五蕴也好,六处也好,外在一切山河大地,哪一个法都好,哪一法不从缘起?只要从缘起的,就是因缘和合,就是非实如幻,就是没有自性的,它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如果这样,我们要在哪一法上安立‘我\’?身心、外在,都找不到一个可以安立‘我\’的地方喔,所以‘我\’无所住,没有一个安住‘我\’的地方。如果我们回过头来,观察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你能住于什么地方,你要住能住吗?我问你:你想住能住吗?你住得了吗!这个‘我\’你能住多久?说什么是‘我、我的\’?你能把握多久?想住都不能住哦!因为无常变易、剎那生灭是‘法\’的真相,明白啦,连‘法\’(都)没有一剎那能安住,你能执著吗?你住得了吗!想住你都住不了!这个是真相哦!那请问:我们今天哪一个不执著?你执著什么——执著那个不可得!执著那个不可住!所以我们叫做‘众生\’呐!
不可得,是大乘心法,在如实观照的的当下,你会发现任何一法均无所得,均“不可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
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不管是五蕴身心,还是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都好,“不可得”三个字,就是我们观察的结果。“不可得”三个字,就是大乘最重要的心法!而我们最执著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灵感受,对不对?我们信任那个心灵就是我嘛,我的感觉、我的感受,我的欢喜啊,我的烦恼啊……都是在我上来执著!请问:你去观察它,哪一剎那的感受,是可以住的,是可得的?所以在禅修开示就讲到达摩跟二祖神光的公案,他去参达摩,因为他有烦恼,他心不安,求祖师为他安心,他(达摩)说:“好,将心来吾为汝安”。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他(二祖神光)这一找啊,将那个不安的心一找,都找不到。他说:“觅心了不可得”。找这个不安的心,怎么找都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这个不可得,就是找不到。他不是讲他一直心不安吗?现在我要替你安啊,他回过头来一找,七找八找,怎么找都找不到那个不安的心。所以“觅心了不可得”!达摩就说:‘我为汝安心竟\’——我已经把你心安好啦!神光当下大悟。这个“不可得”三个字,你知道有多重要嘛!我们今天把一切心,一切感受都认为是实在,是永恒的,是真实存在的;而不知道你要找它是“不可得”的。如果“不可得”,那表示不安的心也非实嘛!如果不安的心是实在,你可以找出来啊,你现在怎么找都找不到那不安的心,那你的心哪里有不安?是你落在幻境而不自知,落在颠倒的感受中不自知而已。各位:你们想试试看吗?如果你们有痛苦、烦恼,种种障碍、心不自在,你现在当下就找找看,那个心是什么样子?住在哪里?如果也一样找不到,以后不要告诉我:你有烦恼、你有颠倒、你有生死了!这不是儿戏哦!“不可得”三个字,就在你“看”的当下,可以发现真相。所以如实观照为什么叫你如实观察身心的任何因缘、情绪和作用,你只要“看”着它,就能发觉真相!其实这同达摩这个公案是一样的,就是要让你们体会:什么叫‘觅心了不可得\’!如果觅心了不可得,觅受可得吗?觅烦恼可得吗?觅贪爱、瞋痴可得吗?这就是最要的、启发入门的下手处,一定要用心体会!能够体会“不可得”三个字,你们真的可以大受用!这里没有理论,不要讲理论,当下回光返照,当下契入!如果‘我有所住\’,‘所住\’必是真实常恒的,但是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不实不恒的,所以欲求真实的‘我\’,是不可得的。“‘我\’只是六根和合作用的假名我,真实自体是不可得的,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唯有假名的诸行生灭’”,(《性空学探源》印顺导师)这个不是只有理论,你当下可以反观,当下可以寻觅,当下可以观察,可以证明。
“生是空法生,灭是空法灭,意义比蕴法门要明显得多。”(《性空学探源》印顺导师)‘生是空法生,灭是空法灭’,有没有实生实灭?只能是假生假灭,缘起生、缘起灭、缘聚缘灭,没有一个自性实在的生起。所以‘生是空法生,灭是空法灭’,就是没有实生实灭。什么叫没有实生实灭?就是无生了!我们讲‘悟无生\’,‘无生\’是什么意思?就在一切法的生生灭灭中就知道它是无生,不是离开生灭法讲无生,‘无生\’就是没有真实的生,也没有真实的灭,缘生缘灭就是无生。所以才能够在生生灭灭中,体会它的不生不灭!
触与受的微细处就是我们观察的重点,要如实觉知。
(《杂阿含经》卷十一)“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弥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这就点出重点,我们如果在这个色身上起执著,还情有可原,因为这个色身,可能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可是我们的心、意、识,是剎那剎那的变化,像弥猴在树林间攀爬一样,这一只手刚刚放下,另一只手会马上抓住枝叶,不然它就会掉下来嘛,所以是‘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心灵是不停的运作,没有一剎那安住的。一个念头灭了马上会执取另外一个念头,心灵意识的执取,是剎那剎那的生灭,是异生异灭的,你反而去执取它是常,所以这里佛陀就点出来了。
只有树立缘起正见,通达我空法空,才能在观照中实现如实正观,澈见诸法实相
我们今天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建立缘起正见?缘起的就不是永恒的、不变的。它是条件组合的,所以没有‘自性\’,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这个知见先建立以后,加上我们的正念正知,时时刻刻与万法接触之中,念念与正见相应,念念与法相应,念念与空无我慧相应,这就是与般若相应。这就是不失正念,也不失正见,所以不是叫你不要起念,不让你六根六尘都不要触,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修禅定不与外境接触,不与万法接触,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切的爱染,这种逃避的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只有在根本上,了解法的真相,了解六根的功能,知道如何与正念正知相应,就不会有问题了。所以我们大乘的心法,其实最重要就是这个。不是叫你厌离人间,而是要你入世,要你在人间的万法中,众生的苦难中,怎么样去利益他。你自己如果没有基础,站不稳,你要去度众生,你怎么度?一下子就被习性度走啦!被谁度走?被色、声、香、味、触、法度走啦!所以我们今天如果有正知正念,然后自己好好去体会、去观察、去证明,慢慢的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真的有一个立足点,就是如何与正念正知相应,然后在万法中去试试看,我们本来在某一个态度之下,会起贪爱、执著的。我现在试试看,正念正知中是不是真的不起?这个是可以尝试和体证的,是可以证明的,不是说偶尔碰到,这一次好运,没有颠倒,下一次碰到又完蛋啦,那这样不是证明,证明是百试百爽!你试一万次,它都是如此的效果,这个才是正确的。
缘起正见是如实观照的基础,我们要受用解脱,缘起法是修行佛法的重中之重。不懂缘起的观照,只是盲目的对治,是无法发现诸法实相的。
我们今天要跟谁学?跟佛陀学啊!他是真正能引领我们, 他的体证能作为我们的榜样, 最好的榜样就是佛陀!他今天所谈的法,方法、内涵, 我们都不深入的去了解它, 我们怎么能跟佛一样的受用?我们现在的佛法谈这个吗?不是啊,在信仰啊, 而没有办法去发现真相啊!所以佛陀所开示的法, 如果我们不随顺它去体会, 那我们要根据谁?而且这个是有效的方法, 佛陀就是在这里出离的, 在这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我们不学这个方法, 学他以前没有用过的方法吗?或者是过去世没有成道的方法吗?什么叫如实知?什么叫如实见?什么叫如实显现?我很少听人家介绍这个;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地方太重要了!!这个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我介绍如实观照,一直强调,因为很多人不理解, 起了疑问。这次讲《杂阿含经》, 就在点出佛法中、佛陀的开示中, 是不是有这样一个重点, 大家要把握,要去认清!但是如果前面的基础都没有, 今天讲这个你就体会不到, 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所以为什么我一直跟你们讲要先建立缘起正见, 前面的正见建立好了, 才能谈到修观,才谈到所谓的如实知、如实观察、如实正观。佛法的如实正观跟外道的修法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把握佛法的根本特质, 跟外道一样修行, 你搞到什么时候能跟佛有一样的体证呐?所以单单这些知见的厘清就非常重要!这个厘不清, 每一个人都以为:这是我师父教的, 我们那个大师是神通唉! 他会分身哪! 他会知道我怎么样……。请问:这同你的解脱有关系吗?而且你讲的那个大师是真的解脱了吗?还是无明众生?我们分不清楚的。但是我们把这些法, 一一的明白了解以后,佛法的特质真的与世不共;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 不会随着外道的邪见而转, 是不是?这个叫如实知!懂如实知才能如实观察,如实观察才能如实证知。这样做到了——才叫如实正观。很多人都以为观察、观照就是在修禅定,禅定是内寂其心的一个基础,它只是如实观照发现实相的助缘。
(《杂阿含经》233经)“无常者, 是有为行, 是有为法, 从缘起。”(因缘组合的, 不是永远不变的, 无常是有为,有为造作的法都是缘起的。)“是患法, 灭法, 离欲法, 断知法, 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这个很重要!不但是我们意识所产生的, 所有一切因缘所生的,根尘触所产生的,包括我们执取的识,都是无常。我们打坐,我们修行, 感受到喜乐、清净、光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 那个非常美妙的, 请问:这是不是因缘所生法?因也无常,缘也无常, 所起的境界会是常吗?
所以“于一切想悉伏彼想。”要从哪里去“悉伏”?就是如实观察与法相应才理解。我们今天生起了欢喜心, 喜受、乐受,请问:它维持多久?我们生起了欢喜心, 跟生起瞋恨心是一样的, 它也是无常,瞋恨心、不快乐的心也是无常。要去发现它的真相, 就不会执著那个不快乐,一直被它左右,一直被它束縳了。我们可以实验一下:我们现在当下, 有没有快乐跟不快乐的问题, 我们能不能让它起快乐的心?我告诉你可以。我们可以欢喜笑一笑, 可不可以?但是请问你:维持多久?你可以善用它, 但是你不能执著它。还有一点,当我们痛苦, 如果你去观察那个痛苦, 观察内心的那种情绪, 它当下会止息, 为什么? 无常故。因为它本来就无常, 所以我们要去发现真相, 一定要从这里下手,当我们落入境界了、烦恼来了, 如果有这个正见, 你可以当下试一试。这么苦,这么难过, 我能不能笑一笑?这个就是实验的地方。当我痛苦烦恼、 很难过的时候, 想到了法,我能不能笑一笑?试试看,笑一笑, 看笑得出来吗?不是在开玩笑喔, 要试试看喔!我被境转了, 我能不能当下离开被境转的状态?不要以为:我生气是应该的, 因为他让我生气, 所以我不气的话我是笨蛋!不是啦,生气才是笨蛋!生气的人叫愚痴,烦恼的人叫笨蛋, 痛苦的人叫无知!如果这个地方你能转变, 能够理解,能够超越, 我告诉你:你一生受用不尽了!
所以不要找理由来为自己解释:我的痛苦是有道理的, 我的烦恼是应该的,因为种种条件我不得不, 什么叫不得不?只有一个原因——无知啦!不知道法啦、不知道法的真相啦, 所以流俗。被世俗的这些错误的知见绑着, 随着世俗的颠倒在行, 自己不知道。今天学佛不是超越这个, 那学佛要干什么?学佛要超越什么——贪瞋痴烦恼, 是不是?不然什么叫解脱?解脱于什么?解脱于贪瞋痴烦恼。所有的对治的方法都是暂时的, 只有直接深入法性你才能解脱。比如说:师父说你看着烦恼它就消失, 但是后面又会来, 为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断。但是这个如实观照能不能暂时的超越它?可以。这个我一直讲,在开始阶段,它不是究竟的, 你一定要深入法性;不要怕贪瞋痴, 进入贪瞋痴的法性, 清楚它的真相, 贪瞋痴就不能主导你, 也不能左右你,学佛就是要在这里超越的。
所以在观察的时候, 是不是要从自己的身心、五蕴,外面的六处、到我们内在的贪瞋痴都要观察。最后还不能解决, 进入它的因缘去观察它。因也无常、缘也无常, 你还要执著在那个现象是常, 那你是笨蛋!身也无常、外面的境界也无常,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之法, 云何有常?要记得!没有一法是永恒不变、是实在的, 但是这一种如梦幻泡影的感觉, 这一种如幻性,如何去体会?这个就是我们下功夫的地方。我常常讲:因缘是无限的, 根尘触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它不能静止的, 生命活着一定不离根尘触的相应, 不可能离开的。我们要善用这样的因缘来发觉根尘触的真相,包括我们贪瞋痴烦恼的真相, 要善用这样因缘, 去发现生命的实相。了解了, 人人都能够超越解脱。
在如实观照中,当觉知的自觉运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那么旧有的思惟模式和与生俱来的习性就将土崩瓦解、不复存在。这就是知见和观念转变的重要性。软体程式变了,行为自然就导正了。
我们修行理论很多,有的要用禅定, 有的要修神通,有的练什么功啦, 其实真正的功夫就在这个地方。心散乱我们能不能发觉?掉举、昏沉能不能发觉?如何提念而起,不会执著在那个昏沉、闷闷不乐里面;或者是忘失一切的无知状态里面?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发现我们身心的状态,这就是修行的地方。昏沉了提念,掉举了、忘失了觉知, 这就是下功夫的地方。所以要“觉知”:掉举要觉知、昏沉要觉知、落入无记也要觉知;这个觉知就是导正它回到正确地方的一个方法。如果不觉知的话,就随惯性去了,昏沉就落入一直昏下去了;妄念一大堆也随着妄念而转了。一觉知就能提醒自己。我发现自己落入某一个状态, 马上就回到当下这个清净的正念中来, 这个就是下功夫的地方。修行理论很多、境界很多, 其实这个地方又简单又重要, 这就是我们下功夫的地方。如果我们不满的心起来了, 是不是发现了就能回到正念来, 那个发现是不是很重要?闷闷不乐:因为某一件事情, 让我心情沉重闷闷不乐;那个闷闷不乐如果你没有发现, 是不是每天就随着它继续相续?今天碰到一件得意的事很欢喜, 心情很欢喜,就活在那个状态中, 而在掉举中也不知道。所以这个观照在哪里观照?就在日常生活中, 待人、接物、处世的过程中。落入什么状态自己要知道, 马上回到正念来,这个就是修行。所以如实观照在教我们什么?行、住、坐、卧,待人、处世、接物不离觉知,这个“觉知”就是下手处!要去发现。所以要当下觉知、随时思惟,。随时思惟是什么意思?就是随时要有觉知,然后发现,然后调正,修行用功就是在这里。
我今天看了某一个人我心里不爽, 这个“不爽”是什么意思?或者是觉得不喜欢, 那个“不喜欢”是什么意思?我们有没有发现?好, 某某人因为我的某一个因缘, 他不爽、不喜欢, 我们自己有没有发现?他不爽是他自己的事, 这样你是不是真的很明白,很体谅, 有没有调正心态?大家在一起为什么不能和乐?为什么不能彼此体谅?为什么不能彼此慈悲照顾?为什么总是觉得这里不爽、 那里不爽,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 连这个微细处都要发现、都要觉知。修行不是在唱高调, 不是在做给别人看, 就在这个微细的心念中, 我们要去发现。如果这里不能发现,微细处都做不到, 碰到大的灾难、大的困境、大的障碍来的时候, 你又如何能面对呢?我的心闷闷不乐, 我看到这个境界,要发现它——微细处都要发现,要提起正念来!原来我这里还有障碍。不是外面有障碍, 是我们身心内在还不能自在。修行不是说我今天抗议, 你们要改变我才欢喜, 不是这个!不要与外面对抗与敌触,那是没有用的,要自己调整;我不能接受的我现在能接受, 我不能容忍的我现在能容忍, 这个就是进步。所以修行不是在唱高调, 就在每个因缘当下, 去调正自己,提升自己;把内在不能容忍的变成能容忍; 不能包容的我能包容;不能体谅的我能体谅; 这个就是下功夫的地方。只要跟无常、无我的空性相应, 就不会执著了,不会把它当为实有了。我们今天都在讲空, 大家都会讲, 但是碰到问题的时候一点都不空。那个境界我不爽, 那个不爽的境界好像是真的, 那是真的空吗?真的空就不会执著了, 知道吗?所以为什么说:我们除了对观照的方法要理解, 为什么要先建立正见?什么叫正见?缘起正见。知道缘起,知道它的如幻非实, 才不会被境界——喜欢的、不喜欢的、好的、坏的,被它转哪!
这就是我们用功的地方, 就是我们的下手处, 就是我们见法悟法的地方。离开这个地方没有法可修?修行不是在唱高调, 不是在做给别人看;这个地方才是真正下功夫的地方!今天不合我意的我就不愿意参与;今天不顺从我的我就不要参加;这个都还是没有包容心, 我们修行就是要在微细处发现自己的问题;如何调整自己,达到无碍性, 达到心灵真正的无碍;任何因缘环境我都能自在, 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但是请问:如果连我们自己身心的那种起落都还不能观察清楚、不能使自己安住, 你如何达到无碍性呢?只有自己安住, 使身心不随境转, 不随自己的情绪转, 才能达到无碍啊。
真的的佛法正见就是缘起法,“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个不但要理明,更要行悟。“没有法住智,就不可能有涅槃智”,所以缘起正见是如实观照的基础和前提。是一切贤圣知法、行法、悟法、证法的唯一学处。
真正的佛法正见就是缘起法,缘起的因果必然性,法法相依相缘的缘起都要明白。缘起的流转、缘起的还灭都要清楚才叫法住智,才真正有了缘起正见。只有这样才能发觉真相,才能破除我执。我执一破这个根、尘、触,就不会引起贪、瞋、痴烦恼,就会与法相应!我们众生为什么处处黏著?佛陀为什么悟道以后(包括这些圣者、阿罗汉们悟道以后),也是活在人间,为什么不会贪、瞋、痴,不会烦恼,他们有没有根、尘、触?所以这个‘触灭\’不是连触都没有的那一种‘灭\’。那是修禅定,让意念不动,伏、把意念都伏下来,我们的根就没有作用,没有作用就不会跟外面的法尘相应,这是外道的禅定!所以我一直强调如实观照不是修禅定,是借助禅定的宁定作用,去发觉、去观照、去体会、去内证因缘集起与还灭,是借助禅定的功能去发觉我们生命内在的实相。禅定有没有用?有,但不是禅定就可以解决一切。要有正见,要有正观,要有正思惟,正确的发现真相,才能真正的破无明,这个很重要!
所以我们六根触到六尘,跟外面接触,这个六个门户,就像六个通道、很重要的通道,你要好好守护它。所以我们真正用功要在哪里用功?就在六根门头!眼见色,耳闻声,这个地方如何正知正念,这个就是下手处。为什么我们常常讲要修观啦,修行观照第一要先有正见,你今天没缘起的正见,没有正知正念,你怎么修都是跟我们过去的习性相应。要如何解决我们的问题?先有正见,先懂缘起,先知道无常无我的正法正见。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就会跟这个正见相应!所以正知见的建立是在前头——是最主要的,这个正见建立啦,你六根触六尘的时候,正见会自然相应。所以我常常用电脑比喻:你把软件程式修正了,它的功能出来就是这样,听到声音,你不会随着你的惯性走,你会随着正见而起念,随着正见正知,而护持当下的情境。所以这个知见是不是要先建立?没有正见你怎么去应对外面的种种境界?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把惯性、错误的知见修正,都落在与生俱来的惯性中而不自知,我们如何能够得到法的受用和解脱?
我们现在眼见色、耳闻声,起了贪念马上就发觉。发觉它当下就会消失,你就知道这个是缘起如幻的,只是起了感受、被感受骗了,这感受也是缘起缘灭的,也是即生即灭的,当下就不相续。‘可以不相续\’这个明白啦,你就知道:原来可以清净,原来可以自在,原来我可以不跟它走,你也就知道它的如幻性。所以先要建立正见就在这里,正见建立后,根尘触的时候,不管任何境界来,正见一起,正念一起,当下止息,贪瞋痴烦恼不会起,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守护六根门头的功夫。就在这个地方,不是在没事的时候,在那边盘起腿来,在那边轻飘飘的、很舒服的,其实那个舒服也是染著,知道吗?你一起坐六根触六尘烦恼又来了,贪瞋痴又来啦,这个怎么能解决?所以不是在一边安住,独坐就没事,要在六根门头,六根触六尘的当中,如何守护根门,正念正知,这是最重要的地方!这个就是正确的下手处。
所以我为什么重知见的建立?一直讲,不懂要讲到你们懂。根本把握了,你在生命中时时可以反观,时时可以觉知,随时可以发现真相,随时可以证明,这个正见何其重要啊!!最近,我们常常接到国外很多的电话:什么时候办禅修?都在一直提这个问题,常常有这个问题,我都会告诉他们:你先要把正见好好熏习……。我们过去上过的课,这些基础的东西一定要先熏习到你真的明白、理路通达、思维都能够通畅,到时候像这种法要只须一点,你们马上就意会。因为所有的法要都不离我们的生命,不离我们的身心当下的种种作用跟觉知。当这些理路畅通,正见建立以后,一点你就会懂。因为我们的六根触六尘是随时的,随时可以证明,随时可以体验的。禅修那七天真的能开悟吗?那个叫刻期取证,是逼着大家用功,专心的用功,对大家有帮助,但最重要是在建立正见!正见建立以后,时时刻刻、就像去托钵,我们现在每天也在托钵,知道吗?早上醒过来这个梳洗啦、吃早饭啦、上班去啦、上班沿途啦、看到的境界啦、同事间的相处啦、回来以后也是沿途回来,是不是都在六根触六尘?是不是随时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贪瞋痴烦恼?是不是可以发现我们身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