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全文网

金刚经白话(第十三至十八品)

发布时间:2024-09-06 03:04:14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金刚经白话(第十三至十八品)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此时,须菩提向佛请教道:“世尊!应当如何称呼这部经?我们应该遵照奉行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你们应当依此名字而奉行。原因是什么呢?须菩提!佛说智慧到家了,实际上并不是智慧到家了。”

“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有佛法可以宣说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没有法可以宣说。”

“须菩提!你怎么看?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其数量多不多呢?”须菩提

回答说:“甚多,世尊!”“须菩提!这些微尘,如来说根本不是微尘,只是立名为微尘。如来说:世界,本质上并非世界,只是立名为世界。”

“须菩提!你怎么看?可以根据三十二相见到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透露出本来面目,只是立名为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粒一样多的身体性命来布施。倘若又有人,从这部经中,受持全部、部分乃至于仅四句偈等等,为他人演说,所得福德比身命布施者更多。”

提示:

「相」,即是「非相」,是名为「相」。这里的「非相」,如果是佛说,这是佛在究竟果地上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说其所证得的境界,“非”即作否定讲,“非相”后面省略了“性”,应为「非相之性」;如果是如来说,是世尊以本来不变的真境界来说,则“非相”即作“本性”讲。

奉持:依教奉行,「为他人说」。

般若波罗蜜:佛所说智慧到家了,并不是真的智慧到家了,而是恢复了本来面目而已,哪里需要积累智慧直至圆满,到最后根本不再需要任何智慧了,那就是所谓的到家了,到家即是不需要了。所以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微尘:佛所说物质结构的基本微粒,却并非最小微粒。微尘已是人类用眼睛及附助工具能观察到的最细微者。七倍微尘为一金尘,七倍金尘为一水尘。所谓金尘、水尘,能在五金之空隙,或水之空隙中往来者,则微尘之细可知。七倍水尘,为一兔毛尘,其细等于兔毛之尖,由此可知微尘之细。殊不知此微尘,仍可析之为七个极微尘,则非肉眼所见,惟天眼以上能观察。至此已是色相的边际,不可再分。然而若以慧眼观察,更可析之为邻虚尘。邻虚者谓其邻近于虚空矣。虚空相当于今天所讲的等于零也。由此可知微尘也是七个极微尘集合而现,并非实物。所以说「微尘,非微尘」。

三十二相:又名大丈夫相,又名大人相,亦名百福庄严相。《大智度论》第八十八记载,“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大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这时须菩提聆听了这部经,深深解悟了它的意义和趣味,喜极而泣,并对佛说:“希有!世尊!佛说这样极其深奥的经典,我自往昔修得慧眼以来,还未有缘聆听到这样的经。世尊!倘若再有人有缘听到此经,完全相信而致心地清净,便会在心中见到般若实相,可以知道,这种人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世尊!这个实相,就是般若的真相,因此如来说立名为实相。”

“世尊!我现在有缘聆听这样的经典,完全相信、领会、依教奉行,并不算困难。如果将来,后五百年中,有众生有缘听到此经,完全相信、领会、依教奉行,这种人便是世间第一希有之人。为什么呢?这种人已不执著我、他、众生、存在着的事物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本身只是幻像而已,他、众生、存在着的事物本身也是虚幻不实的。为什么呢?不再执著一切现象的人,便称为佛。”

佛告诉须菩提:“正是,正是。如果又有人有缘听闻到此经,没有感到惊惧、惶惑、畏缩,便可以知道,这种人极其稀有。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其实根本没有第一波罗密,只是立名为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实际上并非忍辱波罗密。为什么呢?须菩提!就像我过去曾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我在那个时候,已经不执著我的、他的、众生的、存在的事物了。为什么呢?我在往昔被节节肢解时,假如还执著我的、他的、众生的、存在的事物,必定心生不满与怨恨。须菩提!再回想之前曾有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那段时期,就已经不执著我的、他的、众生的、存在的事物了。

因此须菩提!菩萨应当远离一切现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该执著于物质的得失而修清净心,不应该执著于音声的好坏、气味的香臭、味道的甘苦、感觉的疏爽、观念的不同而修清净心,应当放下任何执著而修清净心。倘若心中还有所执著的话,都是不应该执著的东西。因此,佛说菩萨心中不应该执著于物质的得失而修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该这样修布施。如来说:一切现象,都透露着事物的本质;又说:一切众生,本为一体而非真有众多生灵。

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话的人、说实话的人、言行一致的人、不说谎话的人、不说两家话的人。

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般若波罗蜜,本身空空无有体、照见一切而不虚。须菩提!倘若菩萨心中有任何执著而修布施,就像人进入黑暗之中,便什么也看不到了。如果菩萨心中无任何执著而修布施,就像人有眼睛,日光照耀,见到种种事物。”

“须菩提!佛灭度以后,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接受并依教奉行、诵读本经,便会蒙如来加持,以佛的智慧完全知道,完全能够观察到,这些人全都成就了无量无边的功德。”

提示:

其实,并没有什么「忍辱波罗密」。世尊所谓的「忍辱波罗密」,是没有任何执著心,对任何事情都不计较了。不是他把忍的功夫修炼到家了,而是不执著、不计较、没有苦乐的感受了,根本不再需要忍了,你还忍个什么。这样的境界就叫「忍辱波罗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什么需要忍的。如果还有什么苦乐感受需要忍的,即便你能忍而且不受诱惑,也不叫「忍辱波罗密」;只要还需要忍,迟早会有你忍不了的时候。所以说「忍辱波罗密,非忍辱波罗密」。

菩萨道,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皆同此理。你修成了,并不是修成了,而是没有了。比如说布施,就是舍。要舍到无可舍,连舍的概念都舍掉了,布施波罗密了。

所谓波罗密,就是不需要它了。舍到连舍的概念都没有了,你就得到了。所以,得无所得,无得而得。一句话,舍就是得。要想得,唯有舍。

不需要,不是没有了,它还得有,只是心里完全不执著了。「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对了。

深解义趣:不止领会了道理,并且已经尝到了「成就」的趣味。

闻:仔细地聆听,要真正听懂,解悟,得到真实的受用了。一个闻,具足闻、思、修三慧。

慧眼:已得见人空之理,即无我相,谓之慧眼,阿罗汉之见地也。

实相:就是般若,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自性,即是本性,是我们的心之本体。

功德:自利利他,绍隆佛种。破四相、破四见、离烦恼、开智慧,这是自利,但是所有这些利益都是从利他那边下手的,才会真正得到自利。佛菩萨祖师大德把佛法一代一代传下来,今天我们接受了,不但要努力修持得到真实的利益,更要把佛法传承下去,而且要把它发扬光大。如果,你学到了,只有你自己学到了,你往生后,佛法在世间断绝了,你的功德在哪里了?没有功德。

诸佛:包括十方三世一切究竟圆满佛和法身大士。以能分证法身故,初住至究竟佛果共四十二个位次,故名诸佛。像六祖慧能,证的便是第一个位次,初住位法身大士。观世因菩萨,是第四十位次,等觉菩萨。

惊:惊慌恐惧。怖:惶惑不安。畏:畏缩不前。

嗔恨:心中的不满与怨恨。就是常说的贪、嗔、痴、慢、疑中的嗔。

忍辱仙人:指世尊在过去行菩萨道时,曾修忍辱五百世。中国古人把证得法身的菩萨称之为仙人,修忍辱行的菩萨称为忍辱仙人。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译文:

“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用与恒河沙粒一样多的身命来布施;中午,又用与恒河沙粒一样多的身命来布施;下午,还用与恒河沙数一样多的身命来布施。在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间里,每天都像这样用身命来布施。如果又有人,听说此经后,完全相信而不再怀疑,所得福德就胜过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况是书写,接受并依教奉行、读诵,为他人解说这部经呢。”

“须菩提!扼要地说,这部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如来为发大菩提心的人所说,为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所说。倘若有人能够接受并依教奉行、读诵此经,能时时处处为他人演说,如来完全知道,完全见到,这种人都成就了不可丈量,不可称量,无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像这样的众生,便是传承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者。为什么呢?须菩提!若是仅能契入小乘佛法的人,还执著于我的看法、他的看法、众生的看法、种种变化不定的看法,听闻此经后却不能接受、诵读,为人解说。”

“须菩提!无论何时何地,若有此经,世间一切天人、人、阿修罗,就应当供养这个地方。应当知道,此处便是佛塔所在之地。都应当虔诚恭敬,绕行为礼,并用种种鲜花和宝香散在这里。”

提示:

初、中、后日分:古印度一天分为六时,一时为现在的四小时,白天分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三时,晚上分为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三时。相当于中国的上午、中午、下午,初夜、午夜、后夜。

劫:佛在经上用以计算时间的单位。我们现在处在贤劫,时间约为六千多亿年。大劫,相当于我们的世界从大爆炸开始直到所有元素完全消失,到下次大爆炸之前,这么长的时间。

大乘:字面意为大车,乘坐者行进快速,比喻发大菩提心,即行菩萨道的人好像坐着大车,在成佛路上行进快速,可早日成佛。小乘,意与此反。

最上乘:指佛乘。发大乘,意为发行菩萨道之心;发最上乘,意为发绍隆佛种之心。

荷担:就是挑起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的担子,把佛法传承下去。

见:妄见,属法执。妄见所现者,即为幻相。所以,著见是著相之病根。

供养:表示拥护之意,是信众的义务和责任。

恭敬:虔诚也,即一心皈命之意。

作礼围绕:弟子见佛,或是见到三宝(即佛、法、僧),以及三宝存在过的地方,都要顶礼三拜、绕行三匝。

花香:花为果之因,散之以表修因得果;香为佛之使,散之以表三业清净,感应道交。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译文:

“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接受并依教奉行、读诵此经,倘若被人轻视、作贱,则这种人因前世造下的罪业而致使来世应当堕入恶道之中,由于今世被人这样轻视、作贱的缘故,前世的罪业便被消灭了,将来必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想起过去无数阿僧祇劫中,在遇到然灯佛之前,曾经遇到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尊佛,我全都供养、事奉,没有空过的。如果又有人,在以后末法时期,能够接受并依教奉行、读诵此经,所得功德,则我供养诸佛的功德不及其百分之一,乃至不及其千分、万分、亿分之一,甚至用数学或比喻都不能表达了。”

“须菩提!倘若善男子、善女人,在以后末法时期,有人接受并依教奉行、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如果全部讲出来的话,或许有人听后,便会心狂意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应当要知道这部经中的道理不可思议,依教修行的果报也不可思议。”

提示:

过去世所造的一些恶业,因今生得遇大因缘:「受持读诵此经」,果报提前现前:「为人轻贱」,则那些恶业便能「消灭」了。这个「消灭」的因果是什么呢?有以下三论,供参考。

(一)江味农居士认为“「为人轻贱」是「先世罪业」之恶报将至的端倪。因其端倪在此显露的缘故,「受持读诵此经」便可将「先世罪业」连根消灭”。此为本经果报之不可思义也。

(二)多数古大德,以及净空法师则认为“这是因「受持读诵此经」所至重罪轻报”说。

(三)愚以为“以上二论看起来似乎是,然而即有‘因果不空’之说,哪里会有‘因功消罪’或‘因罪消功’之论呢。此中因果应为「是人先世罪业」,于今生得遇「受持读诵此经」之殊胜缘,所以‘果报’提前成熟为「为人轻贱」而至「先世罪业则为消灭」,来世将不会「堕恶道」了。在此,愚以为「为人轻贱」所障者,便是「受持读诵此经」的一部分功德。因为这部分「功德」之大不可思义,所以仅仅是「轻贱」之障便相当于「堕恶道」的果报了。”种是因,得何种果,全在遇缘不同。

世尊说,对诸佛「悉皆供养承事」远远不及「受持读诵此经」之功德。因为,以经中义趣,「受持读诵此经」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如果真得能够受持,便是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无数七宝布施,无数身命布施,多生多劫供佛,所不能及者,理在于此。可见,闻佛知见,重之。“与其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罪业:众生于过去世所造作的诸恶业,在今生、来世得遇因缘就会变为相应的恶报。

当得:将来定当得到。这是世尊为受持、读诵本经的众生受记:这些众生在未来世都会成佛。

阿僧祇:佛在经上为表示数量之多所用的无量数。算学启蒙:1阿僧祇=10104。

那由他:佛在经上为表示数量之多所用的无量数。算学启蒙:1那由他=10112。

末世:末法时期。世尊灭度后,法运为:正法,1000年;像法,1000年;末法,10000年。

果报:指受持、诵读此经所得功德,即上文荷担如来及当得菩提之说。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译文:

此时,须菩提向佛请教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什么应该守住这份心?如何降伏自己的妄心呢?”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生这样的心,我应当圆满度脱一切众生,圆满度脱了一切众生,而实际上却没有任何众生被度脱。为什么呢?倘若菩萨执著哪些是我的、哪些是他的、哪些是众生的、这此又能存在多久的话,便不是菩萨。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令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在然灯佛那里,有什么方法可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没有,世尊!按照我对佛所说道理的领会,佛在然灯佛那里,没有任何方法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道:“正是,正是。须菩提!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方法可令如来证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须菩提!倘若如来有方法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便不会为我授记:你在来世,必定作佛,号释迦牟尼。正因为根本没有办法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然灯佛才为我授记,而这样说:你在来世,必定作佛,号释迦牟尼。为什么呢?如来意思,就是本来如是。”

“倘若有人说,如来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际上在不执著一切现象时,佛便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证得的过程中已经知道并非真有菩提,所证之菩提却赅摄一切现象而不虚无。所以如来说一切现象皆是佛法。须菩提!此地所说的一切现象,就是指现象的本质,因此称之为一切现象。须菩提!就好比说某人的形象很高大。”须菩提道:“世尊!如来说,人的形象高大,不是指肉身而是他的荣耀,只是假名为高大的形象。”

“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倘若这样说,我应当圆满度脱无量众生,便不能称为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果位称为菩萨。因此佛说在一切现象中都不能分别哪是我的、哪是他的、哪是众生的、能存在多久。须菩提!倘若菩萨这样说:我应当美化佛国,便不能称为菩萨。为什么呢?如来说:美化佛国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去进行美化,是以假名为美化。须菩提!倘若菩萨认识到一切现象中都不能分别哪是我的这一真相,如来说就称之为真正的菩萨。”

提示:

前文说「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又说「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如果发心,便住相了,为什么唯独此心应住呢?倘若不住而应降伏,岂不是说不要发心了吗?然而又如何降伏其心呢?此意是说我法二执已于发菩提心时,同时俱生矣。降则非发心,住则执我法。此正向一毫端上锥劄入去,指示修行人应向起心动念时用功。长老大慈大悲,所以代一切众生重请开示根本方便法门。

本品经文所说大意,「发菩提心」、住菩提心的人,降伏妄心便是「发菩提心」了,不再令妄心升起,便是住菩提心了。所谓发和住,都要从降伏这边用功。但求息妄,莫更觅真。

所谓的一切法,只是就随顺世俗事相而言,就空寂的本性的而言,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实的,以此所现出的事物现象,而立种种假名。

授记: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

长大:身如须弥,故曰长大。

无我法:无分别心。不执著我相,四相都没有了,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译文:

“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有肉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有天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有慧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有法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有佛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你怎么看?恒河中所有的沙粒,佛说是沙吗?”“是的,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你怎么看?正如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有像这些沙粒一样多条恒河,佛国度就像所有这些恒河中的沙粒一样,算不算多呢?”“甚多,世尊!”

佛告诉须菩提:“在那么多佛国中,所有的众生,都具有各种不同的念想,如来都知道。为什么呢?如来说此种种想法都是妄念,只是称之为念。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过去的念想没有得到,现在的念头无法达到,未来的想法也不会实现。”

提示:

佛心无念,故而有圆满的他心通,能知一切众生心中所想。凡是想法,都是妄念,所以只要有想便能为他人所知。为什么有念便是妄心呢?心念有三际,谓之迁流。这就好像河里头的水,流动的,所谓后浪推前浪;前念灭了,后念就生,这是生灭心。因其心念,剎那不停,故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又停不下来,未来的尚未到来,故都不能真正得到。

肉眼:即血肉之躯所具之眼,所见者有限,为烦恼所障故。

天眼:有由业力得者,如欲天以福业得之;有由定力得者,色天、无色天、皆是定力。因其为观想所成,故能见烦恼障外之事。没必要一定生天,即在人间,得此定力,便能有天眼。

慧眼:以根本智,照见真空之理。智即是慧,故名慧眼。得此则天眼亦得,而超过于天眼,能见天眼所不能见之事。

法眼:以后得智,照见差别之事。得此智者,不但证真空理,通一切佛法,并通世俗一切法,及通一切众生因因果果,起心动念等差别事相,故名法眼。

佛眼:智无不极,照无不圆。惟佛有之,故名佛眼。古德有颂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照异体还同者,谓但约照见之殊胜,名为佛眼。

佛世界:即佛国度、佛国土,指一尊佛的教导区域,通常为一个大千世界或几个大千世界。阿弥陀佛的教导区域包括了一切世界,所住持的极乐世界能接引一切世界的所有众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