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
发布时间:2022-07-11 10:02:23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净土宗义理已略明,但对净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足“欣”、“厌”二心,要认识娑婆之苦方能精进念佛,方可报终得生净土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不合社会潮流,甚至与“人间佛教”思想违背,其实这是片面理解净宗修持的结果。
净土教与佛教其他宗派一样,依“行业果报”之因果律而建立,经有明示。往生净土上、中六品之生因,皆依行业之功德高下而定其品位及证果迟速。下品三生则依恶业轻重与所余善根之多少,以及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回恶向善之行业,感阿弥陀佛施胜方便,使众罪消灭,善根增长,临终十念亦得往生净土。如此看来,欲生净土,莲品高下必依《无量寿经》中“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与上、中二品六生中“以此善根、功德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国。”这是往生的必要条件。经中所说的“功德、善根”,是以愿力将所修善业回向净土,转为往生之功德资粮,如果没有发愿回向之心,则所修善业只是人天福报。如不行善业,仅有往生之愿,而无可回向之功德善业,也入不了上二品六生,因无“生因”故。所以修净业者必须明九品生因,多行善业,以期各修上品,如此说来净业行人除念佛外,“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是十分必要的。难道我们还能说净宗修持与人间佛教无关吗?
在净业修习中,我们还必须懂得净宗所讲的往生,是仗自、他二力,虽仗佛力,亦须行人的深信、切愿、力行精进修持,否则就不能感应道交,也难以往生了。
行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是培植德本的方法,是净业行人争取品位高增的必要途径,故必须好好修习。
此外,我们在理上还必须明了在《学佛宜修菩萨道》篇末后几段所说的:净业行人,最好依念佛一行入“一行三昧”,以念佛一行融会世间、出世间法。在明心之基础上,修理事不二、净土与此土不二的念佛法门。即动静忙闲不忘念佛,打成一片。静时念念系佛,动时(包括工作中)以佛为榜样,以佛心广行利益众生之事,以一切世间善事为建设人间极乐之手段,作往生西方之资粮。而此二事二而不二,这在理论上既可破佛与我,彼土与此土为二的执着,在事上则可变纯“欣净厌秽”之净修,为有益世间的、积极的净土法门。
但在实际的行持上,则仍应有所侧重。在年纪轻时,相对地说应以佛心广行善事为主,福慧双修;至晚年则转向以修行念佛为主,还可结期闭关,以期实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业行人如能如此精进,则名为“老实念佛”。人间佛教不就是净宗修持的路径吗?
南无阿弥陀佛!
学佛宜修菩萨道
信佛为了学佛,学佛就必须进行修持,如果信佛而不如法修持,便得不到信佛的真实利益!学佛的目的是最终得到自他的解脱,学佛与修持的旅程就是使佛子逐步体悟、实践,解脱众苦的过程。佛陀认为所有在世界上生活的人都离不开苦枣都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诸苦,这些苦是谁也离不开的。因此,解脱道就是灭苦之道。
佛认为一切事物枣从宇宙到人生的一切枣的产生与散灭,都是依“缘起性空”原则而现,“缘起性空”是究竟的真理。人们只所以觉得有种种痛苦,究其原因实是由于不解缘起性空的道理之故。由于这样,就认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也难辨事物的真相,结果把“我”与“外界环境”对立起来,做“我”的奴才,自以为我的、我能、我爱、我恨、我要、我不等等,就造成纷争、罪恶、烦恼……,使自己或他人感受到痛苦。如果能从缘起性空的道理来认识,就会知道眼前的一切为假有的、暂时的,皆为我往昔所造诸善、恶业所感,如果能看透、看空了,就会放下“我”,“我”能放得下,就是“无我”,就能解脱。
由于佛法讲看破、放下,讲离苦海、得解脱,这就容易被误解为佛教徒自私消极、逃避现实,但这只是个表面现象。因为佛教看破了世法的聚散无常,才能悟透世间景像的虚幻不实,才能放下一切而从彼此物我等幻景的妄执中得到绝对的解脱,此时不仅解脱了爱憎取舍的束缚,最终还解脱了解脱境界的束缚,这是突破时空的拯救世间、净化世间,这是最积极的建设世间。因为佛教能把一切放下,而在放下之后,却又能把利益众生作为己任,为利益世间而行菩萨道,这就是佛法的伟大之处。
我们为救度众生,也为自度,作为一个佛弟子就必须放下我执与法执,如法地修持。修持包括利他的净化世界、利益与救度众生;自利的净化自身、使业消智朗。但这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的。佛教的菩萨行是自他两利的,为便于初入佛门者的行持方便,我们就来谈谈修持菩萨道的问题。
修菩萨道是佛说法度生的本意
佛学的修行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二大类:世间法包括人天二乘。人乘讲说做人最基本的条件,但求福寿康宁之现世福报,故佛为修人乘者说做人的道理,教以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占住这几种道德、人格,将来可保不失人身;天乘是佛为希望得到自然衣食,珍宝宫殿等胜妙天福者说升天之理,教以“十善”并四禅八定等世间禅定,是人命终之后可依其所行善业及禅定之浅深,而趋升于相应之诸天。出世间法,则能超出三界,永离生死。修“四谛”法得阿罗汉果者称声闻乘;修“十二因缘”之行法可得到辟支佛果为缘觉乘;修“六度”之行法可得佛果,是为菩萨乘。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既包含了戒、定、慧三学,同时人天乘所修的五戒、十善亦在其中,所以菩萨道可以说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道。依其所修的果来说,人天乘均在轮回之中。声闻、缘觉虽出轮回,亦只能自己解脱。只有修行菩萨道,不仅可使自己解脱、取得修行的极果枣成佛,还可助人解脱,既是解脱道的求证者,也是人天道的实行者,所以修行佛法以修菩萨道为最可贵。
佛法是自度度他之法,佛说法的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均能获得解脱枣都能证到佛果,故修行菩萨道实是佛的本意,其他法门都是方便,为佛弟子应修菩萨道!
六度万行是修菩萨道的根本
修菩萨道是上求下化广度众生,是悲智双运、福慧齐修,最后,能圆满佛果妙法。菩萨道的修持是修六度万行。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法门。度,梵语为波罗蜜,新译为到彼岸,说明行此六法能使众生度生死流,到涅槃岸。推而广之,若为利益众生、圆满佛果,宜修一切上求下化之法,此即以万行总摄。六度万行是修菩萨道的根本。
布施度是以己之所有,施与众生。在六度中以布施为首,因为要度众生,必先使众生在物质上与精神上得到安慰。只有这样,才能使众生对你发生好感,信任于你接受你的化导。所谓未成佛道,先结法缘。这就是菩萨道的实践,应以布施为先的主要原因。
布施有三种:1.财施枣指以饮食衣服、舍宅珍宝、乃至身命等一切内外之财,能施与所需的众生。如释迦世尊往昔舍身饲虎、代鸽喂鹰等,亦属内财布施;今天的献血、献器官救人行为亦属之。2.法布施枣将自己从经论中及从善知识处所学得的世出世法,以清净心为人讲说,均属法布施。3.无畏施枣指对遭受到灾难危苦而心生恐怖者,解除怖畏的救人行为,使得无畏、使其心安的布施。以上三种布施中财施是属于物质方面的,法施与无畏施是属于精神方面,理想的布施工作是三种并重。
行布施是广结善缘,故布施的人自然无怨,且布施者并不因施而缺乏。布施可除悭贪之障,使人自在解脱,故学佛者人人应行。有钱有物可施钱施物,无钱财者可出力,无力者见人布施念念发心随喜功德亦可。
六度之二是持戒度,戒有三聚净戒:1.摄律仪戒,重在止恶防非,是佛教徒立身的仪则,故称为律仪,包括五戒、八关斋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2.摄善法戒,重在修习善法,以修一切善法为戒。3.饶益有情戒,重在化度众生,以饶益所有众生为戒。持是守而不犯。
能持戒者三业清净,当下即得清凉。能断烦恼惑,将来必得解脱。因为戒能防非,故可断除恶业之障,止身口意三业之恶,凡佛弟子均应尊重严持戒律。经云:“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可知持戒之重要。
六度之三是忍辱度,修行者之内心能安忍外所辱之境,为学佛护戒之需,忍辱亦分三种:1.耐怨害忍,指对遇到人对我之嗔骂打害种种逆境,能忍而不生嗔恼;对遇恭敬、供养等等顺境,能忍而不生骄逸。2.安受苦忍,指对于自然方面的风雨寒热,病苦老衰,饥渴死亡种种苦痛,能忍而不退道心。3.谛察法忍,指对于佛法无生深理,谛观诸法,缘生性空,能以安住不动。以上三种忍,次第分别为观人、观法、观空而忍。
以能忍故,则可护戒清净,所修善法亦皆可成就。嗔恚为修行的大障碍,能修忍辱度即可去嗔。
六度之四为精进度,心能精纯无杂不懈地努力上进,就是精进度。为修菩提道必须抖擞精神,勤行修断。精进可分三种:1.披甲精进:行菩萨道者,不怕困苦,勇往直前,如战士披铠甲。此重在自行方面。2.摄善精进:大小诸善勤行不倦,不以善小而不为。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此含自他两利。3.利乐精进: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于利益劝化事不疲不厌,是为利乐。此则专重化他。
退转为人之通病,学佛者能行精进,则善法日增,速得成就道业。精进度可去除懈怠之障,《八大人觉经》云:“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释迦世尊以精进故,超越九劫,于弥勒菩萨前先成佛道,历代祖师大德亦复如此,即如近代净宗十三代祖印光大师,一住普陀,居法雨寺三十余载而不出山,故能阅藏三遍、念佛功深而大弘净宗。我等凡夫后学,当勤精进,慎勿放逸!
禅定度为六度之五,梵语禅那,译为静虑,如果能心止一境思维研修,则可得定,故名禅定。禅亦可分三种:1.世间禅,就是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八定。2.出世间禅,如六妙门、十六特胜,观练熏修等,为出世之禅定,修此能出离三界。3.出世间上上禅,即能于一法中,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此为佛之大定。若如净土念佛法门,经上称为无上甚深微妙禅。
精修禅定始则能引发智慧,终可开悟见性。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修禅定的功德。故学佛者修禅定能去散乱之障,平时历境遇缘亦常以定制乱,如是道业必成。净宗学人以一句弥陀直念下去,就能具足禅修诸法,故古德称念佛为无上深妙禅。
六度之最后一度是般若度,译成汉语叫智慧度。但这里称的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才智,智是通达诸法之智,慧是断惑证理之慧,故通常不译,直以音称为般若。般若亦分三种:1.实相般若,即是离一切虚妄相的众生本具之真如实性,这是所证的理体。2.观照般若,是观察照见一切实相真理的智慧,这是能证的实智。3.方便般若,是通达利益他人与证悟真理的方法与手段,这是化用的权智。
佛弟子因修般若,以观照而证实智就可究竟成佛。而以实智而施用权智,则能以种种善巧广度众生。学佛者办一切事均不能任感情冲动,应住菩提、用理智,如此则可去愚痴之障。
能修六度者,则福慧庄严。六度的前四度偏修福,后二度偏重于慧。入定是发慧的前导,般若是修行的最终目的。行菩萨道志在利益众生、圆满佛果,略说则六度尽含。若细分之,则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种种善行,以万行概称之。虽有万行,但不出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万行就是修菩萨乘的方法,菩萨能发菩提大心,普修六度万行,则福德日增、智慧日长,最后福慧两足,圆满佛果。
服务社会是行菩萨道的表征
所有的人,均生活在社会之中,佛教徒也是人,故佛教徒亦是社会的一员,不论是他的生活环境,或者是修道之所需,均不能离开社会。作为一个菩萨道的修持者枣一个菩萨道的理想的实行者,他与社会的关系应比常人更为密切。如果一个学佛的人因信佛、为求解脱而表现出孤独、冷漠、甚至竟与社会的关系疏远了,则可以说他修行的道路走偏了。
我们已经知道修持布施等六度,是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要利益众生,就必须接近众生;四弘誓愿中有“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就必须与众生打成一片,否则就不可能实施你广度众生的行愿。佛教徒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且靠社会以生活,故修利他之行应从热情地帮助人、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做起,这就是菩萨行最现实的方便之门。太虚大师曾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正说明我们作为“人乘”的众生,要修菩萨道就要先把人做好枣完成人格,也说明了行菩萨道必须做服务社会的实际工作,否则怎能说是完成人格呢?太虚大师于晚年更说:“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振兴佛教、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因此,我们可以说服务社会是行菩萨道的表征,愿同修们都能发菩提心,都能悲智双运、各显身手来实现菩萨的行愿。
为佛弟子人人应成为真菩萨行者
信佛、学佛是为了脱生死,为了成佛。为佛弟子不管你修何法门,当遵佛遗教,发扬大乘佛法的真正精神,做个真正的菩萨。学佛绝不是口头上说说就可以的。现在皈依佛门,受菩萨戒的人很多,这是一种好现象,如果受了菩萨戒的人都能真发心、切实地依教奉行,都能理解佛法的根本精神,而让每个佛弟子都能照佛法去做,则佛教对于社会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话又说回来,我们学佛、直至成佛,应当运用戒定慧三学,依“信、解、行、证”的步骤去达到。一个真正的菩萨行者,必须是脚踏实地的务实者。不重实行,空谈大乘的人之作为,是使佛教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这里所说的菩萨行,是佛教大乘理论结合实际行持的菩萨行,学佛者绝不是只尚空谈的“菩萨”,菩萨行的工作很多,太虚大师就说过:“改善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提高一般民众的教育,增加农村的生产,协助工业的发达,兴办救济贫病的医院、教养院等慈善事业。”这些都是菩萨利他之事,也是修行菩萨道者的实际工作。
因此,一个真正的菩萨道行者,应广行利他之事以完成人格,这是属于修福的方面;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在理解佛法的大意后,修慧、明心。此属“闻、思、修”的“思”之阶段,最好依“念佛一行”入一行三昧,以念佛一行融通世间、出世间法。在明心之基础上修理事不二,世间出世间不二,佛与我不二,净土与此土不二之念佛法门。即动静忙闲不忘念佛,打成一片。静时念念系佛,动时(工作中)以佛为榜样,以佛心广行利益众生之事,以一切世间善事为建设人间净土手段,作往生西方净土之资粮,而此二事,二而不二。这在理论上即可破佛与我,净土与此土为二的执着,在事上则可变过去纯欣净厌秽的消极往生为有益于世之积极净土法门。
至老年则可结期闭关一意念佛,以期修成念佛三昧,现前即见弥陀,则往生之胜券可操。
如此修行虽是念佛法门,但其总摄禅、教、律、密之精华,是既仗自力又仗他力,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可仗佛尽快超出生死的好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