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全文网

净土探微-第八章(五)

发布时间:2022-07-11 10:02:39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第五节袾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印光

袾宏(1532-1612年)杭州人,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幼习儒业,十七岁举诸生,以学习著称。邻有一老妪,日日称念佛名,问其所以,老妪告之曰:“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而逝,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为其语所感,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警策。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丧母,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遂决意出家,投西山之无门性天落发,就昭庆之无尘受具足戒。随后北游,谒遍融大师,谕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乃更深感激。后参天奇本瑞之法弥笑岩德宝于柳庵,辞别向东昌之归途上,闻樵鼓声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于隆庆五年(1571年)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幽绝而爱之,卜居山中始修念佛三昧,教化远近,僧俗云集,遂成一大丛林。万历十二年(1584年)编《往生集》,记传古今往生者之事迹。二十年开法于杭州净慈寺,又兴戒坛之制,行自誓受戒之法,于山中及城内外造放生池,作《戒杀放生文》,戒害物命。提倡净土,著《阿弥陀佛经疏》等,痛责禅徒之空腹高心。录永明延寿、高峰妙原等机缘中契紧之语,以示参究之要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一说为万历四十年,为1612年)七月疾笃,仍作《三可惜》、《十可叹》警众,对诸弟子遗诫老实念佛,以八十一岁而寂。世称云栖禅师,又号莲池大师,尊为莲宗第八祖。

莲池大师著作甚多,《阿弥陀佛经疏钞》四卷、《往生集》三卷、《净土疑辩》一卷、《禅关策进》二卷,《梵网经戒疏发隐》五卷、《椤严经摸象记》一卷、《缁门崇行录》一卷、《山房杂录》三卷,《行窗随笔》二卷等。后有王宇泰搜录遗书为三十二卷,题名《云栖法汇》。莲池大师倡禅净同归说,基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说,心即是佛,佛即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等念佛,不过是念诸佛心内之众生,众生心内之诸佛之义。又念佛至一心不乱,念极归于空,即无念之念,名为真念。故终日念佛不乖无念,且念佛即念心,达生体不可得,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炽然求往生,实不离此,此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义,自心即佛,禅宗与净土,其途虽异,归即同一。此系承受延寿大师以来之思想,然以净土同禅为顿教所摄。并就《阿弥陀佛经》一心不乱之说,分事、理,以理一心为达摩直指之禅。主张禅、净二宗同归,即为莲池大师之创意。同时,认为净土往生者必定具足信、愿、行,为净业必须之要件。信者: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必得往生,究竟成佛。《阿弥陀佛经》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即标此信。单信无愿为空信,必须进一步依教求往生。《阿弥陀佛经》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即是指此。单愿无行为虚愿,必定进而常行精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阿弥陀佛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是指此。此三者是净土资粮,若无充分资粮不能前进,求往生者必须具足。净土三资粮为鼎之三足,具一缺二,具二缺一,或三具缺,不得往生。

智旭(1599-1655年),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名际明。字蕅益,号八不道人。少习儒学,以卫道为职事,曾撰辟佛论著数十篇。十七岁时,因读莲池大师《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已非,取所著《辟佛论》烧毁。二十岁时诵《地藏本愿经》,发出世之声。二十三岁时发四十八愿,自名大朗优婆塞;以听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对何故有大觉、何以生起虚空和世界等问题生疑,遂决意出家,体究大事。翌年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度,改名智旭。夏秋间于云栖寺听讲唯识论,疑与《楞严经》之宗旨相矛盾,叩问之,得“性相二宗不许和会”之答,犹不解其意,遂往径山坐禅,豁然而悟性相二宗本无矛盾冲突。二十六岁受菩萨戒,翌年遍阅《律藏》。二十八岁时偶罹病将危,决意求生净土。三十二岁时依道友雪航之请,于龙居寺讲律,后至金陵,深切体察宗门之流弊,自此决意弘律。崇祯三年(1630年)欲注《梵网经》,不知依谁之教旨,遂于佛前作四阄:一贤首、二天台、三慈恩、四自立之宗。拈之,得天台之阄,乃详究天台教理。崇祯四年始,入浙江孝丰(浙江杭县)灵峰寺,崇祯六年建西湖寺,其后历住九华、温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游化。五十六岁时卧病灵峰寺,于十二月仍启建净社,作《发愿文》,撰《西斋净土诗》,另赞补九部之书,名为《净土十要》。稍后病愈,撰著《阅藏知津》、《法海观澜》。十月病再发,口授遗嘱,并制《求生净土偈》。清顺治十二年一月,趺坐绳床,举手向西示寂,世寿五十七岁,戒腊三十有四。

\

蕅益大师为人严峻精到,厌弃名利,固持戒品,弘扬《律藏》,平生以阅藏著述为业。综学法相、禅、律、华严、天台、净土诸宗教义,并主张佛、道、儒三教一致。除佛教诸宗外,亦研究儒学及基督教,其著作范围相当广泛。其禅法承继延寿、梵琦、真可之文字禅,而会归于天台教观。于天台教义亦有独到之见解,在判教方面,安立贯通前后之五时说,于教理主张性具善恶与色心双具、理事两重三千,于观法则沿用山家派之妄心观。于律学方面,注重戒律实践。其禅、教、律学,终皆指归净土,主张禅净合一。并鉴于当时佛教中门户分岐之流弊,力求诸宗调合,主张禅、教、律三学统一。其思想可总结为三学摄归一念,以念佛总摄释迦一代时教。清代以后,台家讲教多以他之经论疏为依据,形成“融合禅、教、律而归入净土”之灵峰派,延续至今。

蕅益大师示寂之后,弟子成时私谥“始日大师”之号,世称灵峰藕益大师,后人奉为莲宗九祖。与憨山、紫柏、莲池合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著有《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句》十卷、《阿弥陀佛经要解》一卷、《金刚经破空论》一卷、《梵网经合注》七卷、《毘尼事义集要》十七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阅藏知津》四十八卷、《周易禅解》十卷、《四书蕅益解》四十馀。其中《阅藏知津》一书为介绍佛教经籍之目录学著作。其弟子成时编辑其遗文为《藕益大师宗论》,共十卷。今人辑为《蕅益大师全集》行世。

行策(1628-1682年),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字截流。其父全昌,精通儒佛,与憨山德清有亲交。德清示寂后三年,全昌梦其杖锡入室,于是生行策。长而父母相继逝世,年二十三投于武林理安寺箬庵通问门下,五载不横卧,彻达法要;住报恩寺,受自庵瑛之劝,而修净土,并就钱塘樵石研究天台学,共修法华三昧,研习教义。清康熙二年(1663年)于杭州法华山之西溪河渚间结庵(莲柎庵),专修净业。康熙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复兴莲社,学者翕然风从。康熙二十一年示寂,世寿五十五岁。著有《金刚经疏记会编》十卷(乃宗密《金刚经疏》与子璇《金刚经纂要刊定记》之会本,成书于康熙三年)、《劝发真信文》、《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宝镜三昧本义》、《椤严经势至圆通章》等。后人尊追为莲宗十祖。

实贤(1686-1734年),江苏常熟人,俗姓时,字思齐,号省庵。世代习儒,夙有出尘之志,自少不茹荤。父早丧,母张氏,知其善根夙县,遂命出家。年七岁,礼清谅庵容选为师,十五岁出家,经典过目不忘。二十四岁受具足戒,严习毘尼,不离衣钵,日仅一食,而胁不帖席者,率以为常。后谒礼绍昙,听讲唯识、楞严、摩诃止观,通达天台、法相等学,绍昙传为灵峰派四世天台正宗。因参念佛者是谁而悟,曰:“吾梦觉矣。”因是机锋迅利,作辩纵横,遂掩关真寂寺。昼阅三藏,夕课西方佛号,如是者三年。后应诸方丛林之请,讲经十馀载,历住鄮山阿育王寺、杭州迁林寺。在阿育王寺瞻礼舍利尝于佛涅盘日,大合缁素,广修供养,燃指佛前,发四八大愿,卒感舍利放光。作《劝发菩提心愿文》,以激励四众,诵者多为泪下,翕然归仰。晚年绝诸外缘,结集莲社,专修净业,人皆称永明(延寿)再来。省庵大师判日课为二十分,十分持名,九分作观,一分礼忏。雍正十一年(1733年)腊月八日告弟子曰:“明年四月,吾其去矣。”预告死期。遂掩关一室,日持佛名号十万声。翌年四月十二日,告众曰:“月朔以来,再见西方三圣,其将往生乎?”即书偈曰:“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第二日,断食敛目危坐,五更具浴更衣,十四将午,面西寂然。送者麕至,忽然张目曰:“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合掌连称佛号,遂逝。世寿四十九岁。

省庵大师著有《净土诗》108首,《西方发愿文注》、《续往生传》一卷、《涅盘忏》、《劝发菩提心文》一卷。以《劝发菩提心文》靡行于世,后人称谪不已。被尊追为莲宗十一祖。

际醒(174l-1810年),河北丰润人,俗姓马。字彻悟、讷堂,号梦东。少攻举业

精通经史。二十二岁时,因病悟人生之无常,遂礼河北三圣庵之荣池出家,翌年于岫云寺受具足戒。先后参谒香界寺之隆一、增寿寺之慧岸、心华寺之遍空、广通寺之粹如、遍习《圆觉》、《法华》、《楞严》、《金刚》、唯识等性相之旨,并嗣粹如之法,得其禅法。粹如迁往住持万寿寺,彻悟大师乃继主广通寺,提倡禅净双修之道。嘉庆五年(1800年)退居红螺山(辽宁)资福寺,专以净土为说,世称红螺彻悟。恒山演讲,劝人念佛,为其所化者一时遍于南北。嘉庆十五年,须大限时至,十二月集众念佛示寂。世寿七十岁,戒腊四十九年。撰有《念佛伽陀》、《彻悟法师语录》等,后世尊追为莲宗十二祖。

印光(1861-1940年),陕西合阳县赵陈村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二十一岁时,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光绪八年(1882年);挂搭湖北竹溪莲华寺。未久,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二十六岁时,赴净土道场红螺山资福寺念佛,自号“继庐山行者”,以明其志。其后,往浙江普陀山居法雨寺二十馀年,朝夕唯阅藏念佛,不求闻达。曾两度闭关,空诸色相。民国元年(1912年),以文稿刊于《佛学丛刊》,署名“常惭愧僧”,名震遐尔。民国七年,为募印《安士全书》而至上海,遂驻锡太平寺。各方投函请益者甚众,印光大师皆慈悲摄受。

印光大师毕生弘扬净土,其行事坚守“不当住持、不收徒众、不登大座”之三大原则;淡泊名利,刻苦俭朴,恒示众人以老实修持之道。年七十,闭关于吴县报恩寺,初欲不见客,后始对大众开示。曾修辑普陀、清淳(五台)、峨眉、九华等四大名山之《志书》。又于吴县复建灵岩山,由真达和尚主其事,为我国净土宗第一道场。民国二十九年,示寂于灵岩山寺,世寿七十九年。荼毘后,得五色舍利花及舍利珠无数。印光大师一生操守弘毅,学行俱优,感化甚广,被誉为民国以来净土第一尊宿,后人编辑有《印光大师文钞》及《印光大师全集》问世。

自庐山慧远结莲社以后,弘扬净土者代不乏人,至唐代道绰、善导诸师的努力,念佛法门更风霏当时,蔚然成宗。入宋以后,法相,三论、华严诸宗受“会昌法难”的影响,纷纷衰竭。唯有不立文字的禅宗与简单易行的净土宗如日中天,遍地开花,禅、净相融而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尤其是净土有“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优势,皈依者日众。然至清末民国初年,教内经籍研究荒芜,用功办道者更是凤毛麟角,戒律道风荡然无存,一时佛教界混乱不堪,念佛法门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直至印光大师应世,树立宗风,才使净土宗得以重兴。是故,后人尊追印光大师为莲宗十三祖。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