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全文网

一行禅师:太阳我的心37能放下才能发现

发布时间:2023-09-25 03:03:11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一行禅师:太阳我的心37能放下才能发现

能放下才能发现

由于我们带着概念去接近真实,所以当我们观察真实的时候,真实往往被改变了形态,现代物理学家理解了这一点。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准备抛弃诸如原因、结果、过去、现在、未来等概念,这些概念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构成了自然科学的基础。但是,要抛弃概念是不容易的。我们认为,要透悟真实而不用概念来武装自己,好比赤手空拳走进战场。科学家的盔甲就是它所获取的知识和思想体系,而要把这些东西放下,是非常困难的。我相信,具有大智慧、敢于放下这种盔甲的科学家,必定是那些具有伟大发现能力的人。

宗教探索者自始自终都受到提醒,为了直接体验真实,他们必须放下所有概念,诸如自与他、生与死、常与无常、有与无。假如真实是不可描述的,那么直接体验真实的工具也必须是空掉了所有概念的心灵。

心生万法

昨天下午,小坦特让她的老师吃惊不小。午饭后她拿了一把扫帚打扫教室,并没有人要求她这样做。以往村里的孩子从来没有人这样做。后来,那天下午放学后,坦特的老师跟着她登上小山,来到我们的小木屋,告诉我这件事情。我告诉她,在我国所有的穷孩子都应该这样做。他们不需要大人吩咐,自己料理家务。

今天是假日,坦特离开了学校。上午,她和我一起散步,我们一起拾松球。她告诉我,大地生长出松球儿,这样我们冬天好用它们来生火取暖。但是,我却告诉她,松球在那儿,是为了长出小松树,而不是用来生火的。对我的解释她并不失望,相反,她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

你或许还会记得我们关于《华严经》和相对论中关于时空观念的对话吧?一旦我们抛弃了绝对时空观念,许多相关观念 它们很久以来成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开始随之崩溃。靴襻理论家(Bootstrap theorists)认为所有的原子微粒,如电子等,都不能够相互独立而存在。粒子与粒子之间,它们确确实实是相互联系的,这些粒子依次都与其它粒子相互联系。没有一个粒子具有独立性。这非常接近于宇宙万物互依、互即、互入的圆融规律。

相对论对我们了解粒子具有重大影响。根据相对论,质量和能量是同一个东西,正如我们所发现的 rain (下雨)在一个句子中既是主语又是动词一样。当我们认识到质量仅仅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时,我们就会逐渐领悟到,粒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它们本身就是四维时空的动态存在。对于当今的科学家而言,一个核粒子,就好比《华严经》中所说的 一粒微尘 或 一毛端 ,同时包含了时间和空间。这些粒子可以被当作 时间粒子 ,好比《华严经》中最短的时间刹那,它不仅包含着过去、现在、未来,而且它还包含着物质和空间。一个粒子再也不能够被视为像一颗大理石或一粒微尘一样的占据一定空间的三维对象。对我们的认识而言,它已经变得更加抽象和难解了。例如,电子可以被称为 动态的四维时空体 (dynamic four-dimensionalbodies in space-time),或者 概率波 (waves of probability)。我们必须记住,诸如 粒子 、 体 和 波 之类的词,不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意思。当代物理学力争超越概念世界,其结果就是,粒子现在被看作是抽象的数学量(从平常的观点来看,它就是无分别的觉知)。

一些科学家宣称,核粒子的性质只不过是他们心灵的创造物,实际上,粒子并没有独立于观察者的心灵之外的所谓性质。这就意味着,在粒子世界中,领悟真实的心灵实际上创造了粒子世界。

观察者与参与者

对今天的物理学家来说,心灵所认识的对象同心灵本身是不能分开的。科学家再也不可能用完全的客观态度来观察事物。他们的心同对象无法割裂开来。约翰 维勒(John Wheeler)建议我们用 参与者 这个字眼来代替 观察者 。因为假如有 观察者 ,主体和客观之间就必然有着严格的界限,但对于 参与者 而言,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就显得模糊不清了,乃至消失,因而直接体验才有可能。这种 参与者 与 观察者 的想法,非常接近禅观修练。当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禅观的时候,根据《四念处经》(The SatipatthanaSutta),我们是在从身体内部来静观身体(观身如身)。这意味着我们没有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一个与自己不相关的客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客体来观察。禅观不是拿心灵的认识对象来进行一番测量和思考,而是直接体验它。这就叫做 无分别想 (Nirvikalpajnana)。

将心与对象割裂开来的分别习惯,在我们身上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致我们只有通过渐渐地禅修,才能清除它。《四念处经》提出四种修观的对象:色、受、心、法。佛陀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子们都修这种观法。这四分法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修习禅观,而不是为了我们分析事物。在这部经中所有物质现象都称被称作 法 (心的对象)

。当然,我们可以观察色和受,甚至心也可以归到 法 的范围,成为观照的对象。在这部经中所有现象,包括物质现象,都被看作法,这一事实清楚地表明,从一开始佛教就反对把心和对象割裂开来的做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