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用慈悲喜舍化解烦恼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4-08-18 03:04:20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我们将所有负面的情绪,都称为“毒”。小乘佛教,会强调对贪嗔痴嫉妒傲慢疑心病等“毒”的远离,可谓是拒不“吸毒”,然后各个击破。贪念不好,就远离贪念;嗔恨不好,就远离嗔恨
。比如,好色贪色的人,就可以修不净观,看到俊男靓女,可以修白骨观。先将心念安住于自身额头的某一点,然后开始观想眼前之人全身溃烂,只现白骨。修成功的人,最后看到的全是一群白骨晃来晃去,有定力,就可以很快恢复出来。没修好的人,因为定力缺乏,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心,就收不回来,有些就疯死掉了。
这和照X光一样,照久了,白骨的形象自然就在眼前了,不单纯是看人,看到植物也要如此想。看到鲜花,想花朵枯萎后,凋零变臭的样子;看到俊男美女,想他衰老、满脸横肉、老人斑、牙齿掉光、死亡腐烂等样子。《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云:“……如是修习,乃至得定。此观成就,一切贪爱自然消亡。”
佛经里还有个故事。一天,有个高僧被迎请去一户人家诵经用斋,他离开的时候,看到那户人家的桌子上放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着茶叶,就想伸手去拿一些,回到寺庙煮茶喝。当手刚刚触碰到茶叶,他觉知到自己破戒了,这是偷盗啊,从此后就不能是出家人了,唯一的方式就是抓到小偷。
于是,他大喊起来:“有小偷啊!快来抓小偷!”
那户人紧紧张张跑过来问:“小偷在哪儿?”
“在这里啊,就在袋子里面。”
“可那不是大师您的手吗?”
“这手现在是小偷,快帮我把它抓住,砍下来。”信众跪在地上,哪里敢砍高僧的手呢?“如果你们不砍我的手,我就会变成小偷,戒律就破了,求求你们帮我砍了吧。”就这样,“手小偷”被抓住砍掉了。
小乘佛教特别重视以戒为师,无论是出家人和在家人,除了不能造作十不善的基础戒律外,大多数是在约束。约束你的身体,你的嘴,你的心,从外向内约束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并透过约束来培养定力,以达到掌控身口意对外的自由循环,我们叫二元循环。
以上是小乘佛教针对贪念等欲望各个击破的例子,但到了大乘佛教就不是这样了。大乘佛教不是针对自己本身的执着来击破,而是用善巧的方法,用无私的心来对治自私的心,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化解生出的贪嗔痴嫉妒傲慢疑心病等“心毒”。就像调配药方的医生,有些药里虽然添加了世俗认为的毒品,但是适度就能救命。我们现在是生长在“毒”中,但能够依靠众生的力量,拯救自己。
花朵如何开得鲜艳?果蔬谷物如何获得丰收?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要感谢看来肮脏的肥料。适当的“毒”,并不可怕。大乘佛教是心的培训,而不仅仅是约束自己,各个击破,死守戒条,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变“毒”为药,变粪为肥的方法——那就是学会发菩提心,依靠众生的力量,通过跟随具德上师闻思修佛法,无私付出,来不断反观自己的缺点毛病,并加以改善。
这种培训会强化我们认知暇满人身难得、世事无常不定、因果真实不虚、轮回悉皆为苦,从而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想要获得究竟的解脱。在此过程中,我们的信心、菩提心会不断增强,会日趋坚定精进行于菩提大道上,敢于面对一切苦难。行菩萨道,佛陀告诉我们,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布施,以此很容易进入修行的六度。所以大乘佛教从布施开始,然后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