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发布时间:2022-06-01 19:33:24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造恶者的下三品往生
释大寂 著(大寂比丘尼)
目录
缘起
(一)下品行者的修行之路
(二)下品行者发菩提心的意义
(三)死后助念难生净土的实例
(四)死后超渡牵涉引渡者与亡者双方面的心态问题
(五)现代念佛有成就的实例
(六)陈老居士往生见闻录
壹、缘起
弥陀四十八愿中最能利益现世众生的大愿,就属十八「下品愿」、十九「上品愿」、二十「中品愿」与四十五「念佛三味愿」(即「定中见佛愿」)。笔者有感于在「中篇」-菩萨修行次第上册所述「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未能将弥陀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最重要、最根本的「大悲本愿」发挥尽致,广利群迷,故将「下品愿」、「中品愿」、「上品愿」,再加入「念佛三味愿」,重新编写。「下品愿」利益众生范畴最广,从一般佛教徒及薄地凡夫乃至造作三恶道罪业的众生,皆在「接引」范围内,故以十六万字具体阐述;「中品愿」属利根器的在家居士所修及一分出家弟子所修。「上品愿」乃是福慧兼具、利根器的出家众所修。「念佛三味愿」更是具有般若智慧、顿根的出家弟子所修。故知此「四愿」,乃是下、中、上三根普被,有必要做「精辟入理」的解说,共五十万余言,做为「大乘净土成佛之道下篇之绪端」,以期普度有缘众生,共修净土,超生佛国,常随佛学,永不退转!后续出书「下篇之二」尚有「菩萨如何庄严净土」及「诸佛净土的研究」等书,以为「下篇之完结」!
大寂比丘尼 志于中县净土精舍
中华民国九十三年(西元二○○四年)元月十日
贰、往生净土修行之路上集﹙正规的下品往生﹚
下品行者的修行之路
一、下品往生愿(上集)
本愿是往生净土的根本大愿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十方世界的众生,听到我成佛的世界及成佛的名号,发出至诚欣乐的信心,想要往生我国。除了造作五逆重罪、诽谤正法、不知忏悔的众生之外,只要十方世界的众生,能够经常诚心称念我的名号,乃至以十念正念之心念佛,就能满其所愿,往生净土。倘若众生诚心称念我成佛的名号,而不能往生净土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原文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十八、十九、二十等三愿是往生净土的根本愿,日僧净宗开山祖师法然更将第十八愿看作四十八愿中的愿王,是净土宗最重要的往生净土大愿。
十方世界的众生,为什么能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了这三个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悲誓愿。因此凡是欲求生净土世界的莲友,都应认识、重视这三个往生净土的根本大愿。
本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造下『地狱重罪』的众生外」,其余一切众生,皆能在「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前题下,一心念佛,乃至十念,往生净土。
此正说明了「本愿」引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平素没有宗教信仰的一般人士,或者有杂教信仰者,乃至犯下五戒、造作鬼道罪业的众生及以瞋嫉心造十恶业中的数种,犯下畜生道罪业的众生,乃至造下「地狱罪业」的众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外),皆是在「本愿」引渡范畴,故该愿以「下品往生愿」为主题,分做数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下品行者的修行之路
(二)下品行者发菩提心的意义
(三)死后助念难生净土的实例
(四)死后超渡牵涉引渡者与亡者双方面的心态问题
(五)现代念佛有成就的实例
(六)陈老居士往生见闻录
(一)下品行者的修行之路
1.为何有人临终念佛能生净土?有人临终念佛不能往生净土?
一般莲友对本愿所说「乃至十念」的意义,有很深的误解,尤其在净土经典中又有每日「十声念佛」(如大阿弥陀经)及临终「十念念佛」的经文出现(如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佛经),以致令莲友「断章取义」,以为「平常散心念佛」没关系,只要临终有「十声念佛」出现,就能往生净土,而大大误解「临终十念」的「念佛深义」。
(1)临终念佛没有往生净土的实例
笔者多年前,就为了证明净土经典所说:「临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具足十念,就能往生净土的经意」,而非常发心的为人助念。现在举几个笔者曾经发心助念的例子,证明「临终十念」并非「泛泛的十声念佛」之意。
实例一
这是十年前助念实例。笔者曾见有十余年专修净土的出家行者,在临终前数日,看见笔者去见他,感伤落泪,但是一经提醒,便能念佛不断。死前善友教令念佛,仍然念佛不辍,最后断气前,莲友还拿着「阿弥陀佛像」令他看见,引导他念佛,而他只念了一个「阿」字就上气不接下气往生了,双眼没有合上。在死后八小时内,有数十位出家师父为其助念,又为其做「三时系念」,结果在七七四十九日里,他的徒弟说:「我感觉师父停留在住处没有走。」而且在其重病时,他的师兄曾见他「神识离体」在其住处游荡。
此一实例,令我对「临终十念」与「临终一念」的经意产生疑惑!
为什么他出家以来「诵阿弥陀经」不断,精进拜佛、念佛十余年,而且他的徒弟说:「我师父已经修到有一点小神通。」却没有在临终时因为念佛而往生净土?并且早在他诊断出是肝癌末期时,就少食念佛直至临终。在这段期间(一、两个月左右),他的徒弟及出家师父不停地前去为他开示,提醒他念佛,为何这么用功念佛的净行者,却没有往生净土?
实例二
笔者曾经为临终人(佛教徒)读诵「弥陀经」,引导她念佛,她也欢喜念佛,第二天再去引导她念佛,她指着床榻前的虚空中说:「早上看见阿弥陀佛现身在床前。」我们听了都很高兴,第三天再去看她,劝她念佛,已经神智不清,若念若不念,死前已经不能言语,有没有「意识念佛」不得而知,有数十位莲友在其临命终时,为其排班助念,结果她在面露慌张、不能言语中死去。她生前虽然自称「见佛」,可能是冤亲债主所变,因为临终「真见应化身佛者」,必然正念分明,一心念佛,不会昏迷而死。为什么临终人在命终之时,逢遇善友为其开示「净土法门」,教令念佛,又有许多莲友助念,而临终人亦发心念佛,却没有往生净土?
实例三
笔者曾经为一位阿巴桑于临终前一、两个星期,发心劝其念佛一个星期,但是并不是时时刻刻皆在其身旁引导她念佛,而是在上午与下午及晚上分时段去引导她念佛。在去教她念佛的数日间,听到她自言自语说:「不要拉我」﹝用台语讲﹚。也对笔者说,她看见阿弥陀佛站在她的面前,死前家属劝令念佛,已经不能言语,点头称是。死后居然托梦给儿女说她现在过得很好,责怪他们为了分财产,发生兄弟阋墙的事,让她十分伤心。(全家为了分财产而争吵的事,外人不知,亡母居然知道,这个梦示,令全家都非常震惊)。
实例四
笔者曾见自称念佛二十余年的阿巴桑,于临终前数日,看见出家师父前去看她,劝她念佛,对出家师父非常恭敬,亦自知念佛,过了数日,时而念佛,时而意识不清,为什么她于二十年间常常念佛不辍,于临命终时,却提不起正念?
实例五
又有一位医师曾经劝导一位女患者念佛,在这位患者死前,仍然引导其念佛,她亦随善友念佛不断,一直念到断气,却不见阿弥陀佛现身接引,为什么?
笔者因为发心为临终人助念,而亲见临终人在「念佛之中」,却没有往生净土,而令笔者对净土经典所说「临终十念」的经文产生很大的疑惑!不得不对「临终十念」重新省思!
(2)临终十念不能往生净土的原因
前述实例五的女医师(现已出家),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当遇有病人临命终时,都会善用这个机会,开导病患念佛。其中开导过一位快要死去的女患者念佛(前述所说)。那位病者拖着严重的气喘,非常吃力的诚心跟着女医师称念佛号。当她快要断气时,突然疑虑的质问医师:「我一直在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不见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呢?」说完话后,医师仍然安慰她不要灰心,不断地鼓励她继续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一直念到这位女患者断气为止。正当女患者断气之时,她的家属刚好赶到,于是立刻将尸体移动,由专人送到冷冻库去…。
这是平素没有信仰、念佛,临终逢遇善知识引导念佛,却在念佛声中,疑虑自己不见阿弥陀佛来接引的实例。这位女患者临终念佛一直到死去,何止念佛十声?(如古德经常有十念念佛或十声念佛往生之谓),不能说没有善根。但是始终在病痛、恐慌、昏乱的心态中挣扎念佛,而不见弥陀现身接引,这也是一般病者临死前必有的心态。
由此可见,一个生平对净土、对弥陀没有认识,烦恼障重,不知念佛的凡夫,想要在临终时仰仗善友提携,助念团助念,提起往生正念,坚固生西的信愿,大多是相当困难的。若不是前世有大善根,今生不种念佛往生的净因,临终又那来正念往生的果报呢?莲友们千万不可生起自己不需要精进念佛,全仗他人助念之力,侥幸往生之想。这类平素不知念佛,而在临终前或死亡后要求助念的例子很多。并不是说助念不好,而是自己平时若有念佛底子,临终助念,才能更为得力。虽然大部份的人平素没有宗教信仰,不知念佛,但是临终若有助念团助念,亦可仰仗众人念佛之力,减少冤亲债主的干扰,让其于心波平静中投生善道。
前述实例二的那位居士,念佛、吃素已经有十余年,临终前见僧众、善友到来,非常欢喜。这就是平素种下吃素、念佛的善因,临终时必然招感莲友齐集助念的善果。但是这位居士在僧众开导净土法义、提醒念佛时,时而神志不清,时而自知念佛。到了临死前,突然呈现昏迷,不知跟着莲友们念佛。为什么平常勤快念佛,反而在临终前呈现昏迷,不知念佛呢?这就要追溯这位居士平素念佛的心态问题。原来这位居士虽然在表相上精进念佛,但是不明弥陀及净土意义,虽然念佛而经常操心家庭人事…,执着心重,散乱心不断,这便反应出现在一般莲友们念佛的心态;如此以散乱心念佛一辈子,怎能寄望临终不昏迷、不颠倒,产生具有信愿往生的十念清净之心呢?由这两个例子更加证明,经典所说的临终「十念念佛」,是建立在一个宿根深厚,平素经常发菩提心,广修福德资粮,以诚信之心处事,经常保持「一心不乱」之心念佛的净行者身上。如此念佛,才能使「净念念佛之心」相续不断,临终绝对逢遇善知识提携念佛,十念正念念佛之心现前,往生净土。
(3)临终开示无效的原因
我们看近代往生集或者近年于临终前,确实有过瑞相显现,往生净土的莲友,大多是在平常念佛时,虽然身处尘劳之中,却能一心向佛,对家庭、人事,提得起,放得下,不被俗事所转,累积坚固的「至诚念佛,求生西方」的净业资粮,而于临终前,预知时至,自动念佛,自在往生的。大体说来,一个平常对宗教没有信仰,对佛法、对净土、对弥陀没有概念的一般人士,单凭临终前开示几句话就能令他将今生所有对世间、家庭、妻儿…的牵挂与贪执完全放舍开来,念佛求往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类的例子笔者遇到过不少),除非他前世有大善根,但是这种人士万千人中难找一个。
例如台北有一个男子,患了血癌,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住在台大医院,一天要花掉八万元的医治费。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由于在人生壮年期死去,对家庭、事业、妻儿…,有非常强烈的执着与难舍之情。虽然在临终前一个月左右,有居士去为他开导净土法门,教他念佛,但是他极其不愿意死,不愿意就这样让病魔吞噬他的青春、他的事业、他的家庭、妻儿…,更遑论就此放下一切,「至诚念佛,求生净土」了。在死前的一两天,善缘可谓不错,有数位居士及出家众一直轮流守在他的身边,开导他念佛,让他明白:现在你的人生已经走到尽头,死亡就在你的面前,既然生命无可挽回,再留恋、执着也是无用,何不就此选择另外一条路走-求生净土,跟着大家念佛,将身心的痛苦,转移到念佛上来,这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始,你先去,以后你的妻儿都会去…(这是一种方便开导)。可是他始终于表情上,呈现我不愿死的倾诉。直到断气后的八个小时,虽然莲友们助念不断,但是于他的神情上,强烈的显示出对世间所拥有的一切,不愿意割舍的哭诉。那种难舍、难分,强烈留恋、执着生命的哀伤神情,无论任何人在场,均会感受到那种无常生命突然崩溃的启示,是那么地无情、绝情,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就这样夺走他短暂宝贵的生命…。结果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他妻子那儿得知,他经常回家探望他的妻儿。对这种生平不知净土、不知念佛,对世间有强烈眷恋、贪执的人,如何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疏导他于临终时提起正念之心念佛呢?像这类生前没有宗教信仰,而家属之中有人信仰佛教,要求助念团开导患者念佛,但患者却对世间贪恋不舍,不肯念佛的例子不少。因此若希望父母家人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就必须在其生前,努力善用机缘,度化其学佛、念佛,在生先种念佛的善因,到了临死前,再请助念团提携念佛,如此才能收到助念的功效。当然近年来,亦有过临终时瑞相显现,往生净土的实例,如慧律法师所着「净土圣贤录易解」(全六册)及「慈云杂志」过去刊登过的张远功居士所译「近代往生录」,可资征信。
(4)临终念佛能生净土与临终念佛不能生净土的原因何在?
再看看「近年往生录」的实例,确实有患者在临终前一、两年因为善友开示净土法门,劝其「精进念佛」不辍,而于临命终时,在念佛声中,见佛来迎,往生净土。(如「陈老居士往生见闻录」一书可资证明)(后续自明)。也有在临终前半年,因为善友为其开示「净土法门」,劝令念佛,而在临命终时正念分明,一心念佛,见佛来迎,瑞相显现往生净土者,(此是近年实例,见纽约所发行的「美佛慧讯」)。为什么有人临命终时念佛,能往生净土?有人临命终时念佛不能往生净土?
从「临终助念」的经验中可以证明:净土经典所说的「临终十念」能生净土,不是「散心念佛」的「十声念佛」,而是具有「信、愿、行」具足的「十念正念」的念佛深义。(信:即是深信确实有清净共业因缘合和的极乐世界的事相显报存在。愿:即是至诚恳切的发愿求生净土世界。行:即是经常念佛,临终前成就一心不乱。此是下品下生的信、愿、行的简单释意)。
绝对没有任何一部净土经典直接说只要「临终十念」就能往生净土,在「临终十念」的经文前,一定有其他「发心修行因缘」,才有后续「乃至十念」的经文出现。(后续自明)
当知临终十念「正念」念佛是果报显现,生前「念佛至一心不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修因。没有生前「念佛至一心专注」的正确修因,何来临终十念正念念佛的果报显现?但是为什么有人念佛数十年,或者十余年…才能成就一心不乱?有人念佛数十年、十余年…,也不能成就一心不乱?有人念佛三年、五年,甚至临终前一年、半年,念佛精进,就能成就「一心不乱」?甚至有人于临命终前七日精进念佛(如弥陀经所说),或者于临命终时前三日万缘放下(后有实例),诵经、念佛不懈,一心求生净土,延续至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就能往生净土?为什么?
这牵涉到念佛者的宿世善根(包括发菩提心、修学戒、定、慧三学,习学净土法义,曾经是否有精进念佛过),与今世再熏习的佛法义理及念佛的知见问题、念佛的心态问题及对净土法义的认识深浅问题,以及日常待人处世的心态问题,以及行、住、坐、卧间的心性修养问题,甚至身体强弱、生病、健康等问题,乃至日常烦恼问题,牵挂因素…凡此种种,皆有相辅相成的影响力!
虽然观无量寿佛经开示: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能生净土。但是在「临终十念」的经文前,还有(前述经文),一定要「前述经文」成立,由善友开示佛法,再劝其念佛,令其宿世善根显发,十念正念念佛现前,才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但是这是「特例中的特例」(后有详解),亿万之人难得其一。可以对一般造恶者方便开示,却不能用于常态的下品往生。正规的下品往生,应当以无量寿经等净土诸经为依据。(后续自明)。
(5)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我们绝对不能奢望,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念佛,就能达到最好的念佛效果。因为那一位临终前数日就能日夜念佛不断,成就一心不乱的行者,很可能不是你,也不是我!为什么?
因为现代人中,有几个人能够寿终正寝,无疾而终?
有几个人能够在临命终时不被重病缠身,折磨而死?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不会陷入昏沉中而死?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不会不由自主的挂心家属安危,家中事务,安心而死?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能够在对家人交待后事后,放心而死?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不会在听到夫妻、儿女、亲人、朋友哭喊其名时,难舍其情?不执着亲情、爱情、友情?能不忧郁而死?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能够在病苦缠身中,犹能做到心胸坦荡而死?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能够在病苦现前时,犹能自知念佛,而不受病情影响?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能够逢遇善知识引导念佛而不受病苦所障?不受亲友阻扰?不受自心挂念俗情影响?
纵然死前身无病苦,然而有许多人今生所造善善恶恶的杂业,或者特别记忆的人、事、物,不论是善、是恶,皆会在临命终前数日,或者死前数小时…或者数分钟,像录放影机(扫瞄机)一样的在其「脑海中」重复播放,或者一扫而过,令其心念不能平静,不由自主!或者令其心绪烦躁,或者恐惧,或者挂念,…或者伤感…或者贪慕…,或者瞋恨…,或者嫉妒…,不能安心而死!
纵然死前身无病苦,但是「宿障现前」,或者今世业障现前,宿障交杂其中,不遇善知识开导,纵然逢遇善友度化,身旁有冤魂干扰,不由自主,不能念佛,仍然在世俗烦恼中死去!
总而言之,临命终时,能够身无病苦,逢遇善友开导,提携念佛,不论是散心念佛,或者诚心念佛,无论有没有往生净土,已经难能可贵!令人赞叹!
因为「临终纵然只是十声念佛」,皆是稀有、难得,如人中芬陀利华!全世界人口中,千万人中难得其一!
再说一般莲友助念,大都是断气后,才去助念,效果已差!纵然于断气前去助念,又大都为病痛缠身,神志不清,或者昏迷不省人世,焉能念佛?
所以临终人只要能念佛,不论多少声、多少句?仗此临终「十声念佛」,已经为其未来世中种下「往生净土」的修因,不可思议!
(6)临终十念是果报现前
正因为「临终正念念佛」的果报难得,所以在生时种下正确的认真念佛修因,是非常重要的。更必须明白,依无量寿经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古译)说:正规的下品下生者的「临终十念」是有其在生时依据「净土正知见」的修因引导其精进念佛,才有「临终十念」的果德产生。而且是不离下品上生者所学习「净土正知见」的内容,只是下品上生者发心修学「净土正知见的内容」比较深入,下品中生与下品下生修学净土正知见及念佛的力用微薄许多,才会区分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与下品下生。
因为「临终十念」,是念佛者「正念」现前,谈到「正念」,当然要追溯到下品下生者在生时修学「八正道」的问题,因为「正念」是果,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是正念的「修因」。正定(念佛三昧,更是延续正念念念间串连的「净念成遍入定」而形成,见下册「念佛三昧愿」)。「临终十念」能去净土,当知这「临终十念」就已经具备了「八正道」的功德力量。(后有说明)
而下品下生者的八正道-即往生净土的功德力量,是延续下品中生、下品上生所修八正道的功德力量而来。所以欲求稳当的﹁下品下生﹂,要依以下「净土诸经」为依据。首先了解「下品行者」需要什么「净土正知见」的资粮,引导念佛,才能下品往生。不可断章取义,以为平常不必认真念佛,只要仗着临终有人助念,便可以往生净土!就因为一般莲友皆大大误解「临终十念」的念佛深义,所以本来万人念佛万人去的净土法门,到现在万千人念佛也难去其一!?
2.下品修行方法
(1)净土诸经对下品往生的说明
现在就依「净土诸经」说明下品往生的修行方法。
甲、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古译)
如经文说:「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求生我剎,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剎,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乙、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古译)
如经文说:「其三辈者(下品行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燃灯、悬缯彩、作佛寺、起佛塔、饭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可复尊极智慧勇猛。」(另阿弥陀三耶三佛经同,不录)。
丙、无量寿经
如经文说:「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丁、大阿弥陀经
如经文说:「其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即同无量寿经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剎之意),命欲终时,亦梦见此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宝宫宇,惟在于地,去佛甚远,功德智慧,又次于中辈生者。」
乍看之下,净土诸经所述下品往生法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依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来做观察,则可以从净土诸经中明显的辨别出来其异同之处。
(2)下品上生
甲、释经意
如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对下品修行法最为严格,可视为下品上生的修行依据。依经上说:「所有众生求生我剎,念佛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及发清净心忆念、受持阿弥陀佛名号,归依阿弥陀佛,供养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即可下品往生。」
其中所述「所有众生求生我剎」的「求生我剎」这句经文,已经包涵认识净土、读诵净土经典、发菩提心以及发「至心信乐」之心求生净土的意义在里面。因为欲求生净土,如果不认识净土的内容,不发心读诵净土经典,这颗求生净土的心,如何能发得真诚?发得坚固?
而只要发心读诵净土经典,便已经包涵「发菩提心」的经义在其中。(后续自明)。
所以欲求下品上生,必须发菩提心(读诵净土经典),终生归依阿弥陀佛(归依弥陀的悲,智之德)。供养阿弥陀佛(不仅供养佛像,以花、香供佛,而且发菩提心义-以「有相菩提心义」供养阿弥陀佛),并且用至诚、恳切、清净求生净土的心,忆念、受持阿弥陀佛圣号,终身不退。即一生发菩提心(读诵净土经典),日日念佛精进不退,而且念佛至一心不乱,因为唯有「念佛至一心专注」,才能称为念佛「坚固」不退转。
换句话说,如果平素已经念佛一心不乱,临终当然能「十声正念念佛」现前,蒙佛接引,往生净土,下品上生。
而此经所说下品上生法同无量寿经所说下品上生法。如无量寿经说:「其下辈者,当发无上菩提之心及发至诚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求生净土。」
乙、下品上生往生实例
兹依「净土圣贤录易解(五)」所述「下品往生」实例,以此证明终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是下品上生者所获得的果位。
如书内说:民国、守念大师。名能修,海州(江苏)金氏的子弟。六岁时丧父,即随着母亲吃素。年十九岁丧母,二十五岁依止云台山海天洞的隆超长老,跪着请求出家,从早晨跪到中午,长老悯念他的诚心,才为他剃发。民国九年,三十四岁,长老命他前往宝华山受具足戒,即将出发前长老嘱咐他说:「一句阿弥陀佛,自利利他,千万不可忘记。」戒期圆满后,朝拜九华山。隔年春天,住在阿育王寺,礼拜佛陀舍利三年,有一天忽然看见金光。当天夜里梦见观世音菩萨授大悲心陀罗尼一卷,自此以后每日持大悲咒八十遍,念佛五万声为固定的功课。
民国十三年,朝普陀山,在当地建筑茅篷,居住了两年。接着住在金山寺,民国二十年打算北上,当时有一位卢西堂居士,与守念法师相契合,请法师等他往生后再北上,守念法师点头答应他。八月,卢西堂无疾,端坐念佛而往生,唯有守念法师在他身旁助念。九月北上,隔年春天,到河南淮安县的湖心寺,住在藏经楼,阅读大藏经达四年之久。民国二十六年(西元一九三七年)春天,被请为定善寺念佛堂及放生庵念佛堂的堂主,两间寺院相距二十余里,时常往来其间,领众念佛,不辞劳苦。民国二十八年,住持地藏寺,全部除去原有的十王会、更生会、仙爹仙奶等外道组织。订立寺规,早晚上殿,每天以六枝香的时间念佛,专门带领僧俗二众精进修行。
民国三十二年(西元一九四三年)秋天,江苏宝应县的万缘庵念佛堂,虔诚地礼请守念法师前往,临行之前告诉昌田法师说:「我将要在十月初六日往生西方,万缘庵虽然坚持要我去,但不久就会归来。」后来果真于十月初二回来,昌田法师看他没有生病,问他为何知道即将往生西方净土?守念法师说:「我有一次入定,看见观世音菩萨放船来接引,故知往生的时候到了。」我问菩萨:「什么时候?往生什么品位?」菩萨答云:「十月初六日辰时(早上七至九点),下品上生。」昌田法师现出悲伤不舍的样子,守念法师说:「诸佛出世,犹示涅槃,来必有去,其道理本来就是如此。对于有缘的道友,要普劝他们往生西方,如此才是正见。」
不久之后,身体即稍微感到不适,每日进食薄粥半碗,面向西方而卧,念佛不停。到了十月初六日,自己起来沐浴,搭袈裟展具,向西方顶礼三拜,然后跏趺端坐,高声地持诵大悲咒七遍而往生。时年五十七岁。(弘化月刊三十五期)(以此实例证知,下品上生者在临终前已能因「其念佛定力成就」,先于「定中见佛」,比下品下生者在「临终梦中见佛」更为殊胜。)
(3)下品中生
甲、释经意
净土诸经中没有明文说明下品中生的经文(除「观无量寿佛经」针对造恶者广开下三品往生外),但是由下品上生的「一向专念」至「下品下生」的「乃至十念」之间做取舍,便知下品中生的念佛程度,应当介于「一向专念」与「乃至十念」之间。也就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下品之人,虽然求生净土,但是没有广做布施功德(不是不做布施功德,而是少做、没有广做。下品上生亦然,少分做布施功德)。如助印佛经、布施烧香、香末、鲜花、油灯(佛前供灯)、布置佛寺(精舍)、供养佛寺、建筑佛寺、佛塔、供养佛像、供养佛、法、僧三宝。
虽然没有能力广做布施、修福,但是在这一生之中,至少于十日十夜之间,真正做到断除爱欲、不贪染、不羡慕世间的荣华富贵、名利、权势……,并且培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慈悲心(即发菩提心意,此即本经所说下品行者「慈心精进」的真实义)。而且在这十日十夜之中,不令生起的菩提心间断,如于十日十夜间,没有间断地读诵无量寿经或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本经、古译,或今译会集本皆可)。因为读诵净土经典,才能依经思义、发愿,随弥陀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才能如本经所说,往生净土后,获得菩提智慧;这正是本经所述十日十夜「慈心精进,一心念佛」-即读诵净土经典,一心忆念阿弥陀佛所深发的无上菩提悲愿及用一颗忆念阿弥陀佛所发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悲本愿的清净心念称佛名号,这才是「十日十夜、慈心精进、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的正确释意。也就是说,就是在念佛时也是「慈心精进,不离佛的菩提悲心」。以此忆佛菩提心、念佛悲愿心的功德,求生净土,才能真正符合「十日十夜慈心精进,一心念佛」的「经意」。
因为经上说,于十日十夜一心念佛的目的是为了-断除爱欲,对世事无所贪慕、慈心精进(启发菩提心)、断除瞋怒心、斋戒清净(持八关斋戒)。故本经所说,于十日十夜间「一心念佛」的意义,不仅是称念佛号而已,尚含有「读诵、忆念、思惟净土经典,随经义观想、发菩提悲愿」的意义在其间,因为「读诵净土经典」,也是观想念佛(一心念佛)的一种。故欲求下品中生者,可于十日十夜间持佛名号、拜佛、绕佛与读诵净土经典相互配合来做。(若不能一次于十日十夜间完全做到诵经、念佛、慈心精进不退,可以于日常生活中,每日自订一小时至二小时用功念佛、诵经,求生净土,终身不退,至晚年每日更延长诵经、念佛的时间,万缘放下,不念俗事,一心发愿求生净土,直至临终前十日,十日十夜诵经、念佛不辍,一心不乱,正念分明,必可下品中生)。
乙、下品中生往生实例
兹依「净土圣贤录易解(四)所述下品往生实例,以此证明「发菩提心十日十夜念佛成就的『经意』」,亦即是平日经常专心念佛,累积无数个日月慈心精进,用功念佛成就的真实意,是下品中生所获得的果位。
如书内说:民国、王贻善。字积轩,法名莲台,浙江绍县人。秉性朴实敦厚,虔诚修习净土行业,家务早已交付给儿子们,心中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如是已经将近三十年。民国十五年七月生病,刚开始不介意。至九月初五日,病情加重,于是嘱咐家人邀请助念团莲友八人,在病床前念佛。王贻善也作金刚持,精神非常清新爽朗,与人应对一如平常。只是说:「此次真的一病不起了,然而我心中绝不怕死,必须劳驾诸位莲友助念,以尽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满足我的心愿了。」
最初于病中两次亲睹观音大士的圣相,大士没有说话。接着又见到,于是哀求菩萨早来接引。观音大士安慰他说:「你可以往生西方净土,然而功行尚浅,往生西方净土之后,还需要加紧用功,时间到了自然来接引你。」后来又梦见青色莲华,非常柔嫩娇小。从此一心持念佛名,更不间断。
初十日,病势转为严重,晚上梦见金色莲华非常大,心中感到很安心。
夜半时分,问了好几次『天亮了没?』而且说:「明日我将往生了,何不邀请莲航居士前来,我想要与他谈话。」次日又以电话相请,于是莲航急忙赶到,当时已经午时,家人正好环绕侍奉着念佛。莲航靠近病床告诉王贻善说:「我特别来助念,你应当一心持念佛名,正念往生。」王贻善听到了,虽不能回答,但是点头数次以表示了解。此时家人已预先为王贻善沐浴,外着法衣而卧。感觉他在密持佛号,没有气喘情形。
过了一会儿,单适之居士到,才开始敲引磬,众人大声一起念佛。经过半小时多,气息渐渐微弱,随即脸上呈现喜悦快乐的样子。这时全家老幼都环绕站立,手中执香一起念佛。有一个九岁的孙子,也右手执香,左手举起手掌,大声助念。又经过半个小时,气息已停止,如入禅定,安详而逝,时年七十四岁。两小时之后,顶门上还是温热的。(俞慧郁钞集)(按这位居士于临终前生病的念佛中见佛,已胜于下品下生者「临终梦中见佛」之兆,又于临终前犹密持佛号,没有气喘,足以证明其平素定力有够,及证明其心念在临终之际依定力持心非常平静,已经超脱凡人断气之前的「肺部大喘之相」,十分难能可贵,至少下品中生)。
(4)下品下生
甲、大阿弥陀经所说「每日十声念佛」的释意
即本愿所说:「发『至心信乐』之心,求生净土,乃至十念,必得下品下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后有详解。)
由本愿可知,下品下生的修行方法,已经比下品中生及下品上生宽容许多。乍看之下,好似下品下生,只是今生有十声念佛,甚至临终有十声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事实上,并非此意,但是下品下生的「一生念佛程度」,确实比较宽松。
如前述大阿弥陀经说:「其下辈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命欲终时,亦梦见此佛,遂得往生。」
由于大阿弥陀经对下品往生大开方便之门,所以后世弘扬净土者,有提倡每日束气念佛十遍(即吸一口气念佛十声,吸十口气,念佛百声),而后念佛次数日愈增进,便能往生净土。
当知大阿弥陀经所说「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之意,亦同于无量寿经所说,「一向专意乃至十念」之意。只是翻译者在「原版梵文」释意取舍上,有「见解上」的不同,而译成「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与「一向专意乃至十念」两种不同版本。
不论是「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或者是「一向专意乃至十念」,皆是以「至心信乐之诚,求生净土」为基础。
也就是说,欲求下品下生者,在最初念佛时:
每日至少用至诚、恳切、求生净土的清净心念佛十声!
每日至少用深信有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接引我往生净土的坚定信心念佛十声!
每日至少用求生净土见佛、闻法、法喜充满的心念佛十声!(即每日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按下品下生非不发菩提心念佛,只是少分发。后有详解)。
当知每日「十声念佛」的原意,已经具备「至心念佛」之意!绝对不是一般人以散乱心泛泛的念佛十声。既然具备「至心念佛」之意,当然每日十声念佛的成果,皆必须与「信、愿、行」的往生净土资粮相应,才能在临命终时,梦中见佛,转生净土。
故知大阿弥陀佛经所说:「每日十声念佛」,只是对初机者广开的方便之门,绝对不是鼓励净行者每日只要念佛十声即可,而是以「每日十声」念佛为入门的开始,慢慢增进念佛,才能在「每日念佛中」,确实与「信、愿、行」的往生三资粮相应。
乙、每日十念法往生净土的实例
从古至今,绝对没有一位净行者,终生只要发心每日「十声念佛」,就能往生净土者!就是「净土法要」一书中所述古时有「每日十声念佛」者,亦是最初之时,「每日以束气法念佛,即每次吸一口气念佛十声,吸十口气念佛一百声」,之后每日念佛次数逐渐增多,于临命终时,才能因其终生发愿求生净土之念佛心念坚固,十念正念现前,往生净土。
依「念佛法要」一书中记述,在宋朝时代,有一位马仲玉居士,合肥人士,父亲马中肃当时驻守杭州,承蒙慈云忏主遵式大师教授净土法门,于是全家从此皈依三宝,信奉佛教。后来马仲玉居士遇到一位叫做广初的僧人,将「天台十疑论」一书赠予他。居士恭阅此书后,非常欢喜,此后便依慈云遵式大师所教「十念回向法」每日奉行之,有二十余年之久。后来与王古往还,日益精进念佛,时常以放生为佛事。历年来驻守淄川、新定,以慈惠为政。虽然在朝为官,但是每日课诵经咒,没有间断过。有一天,荆王夫人梦到他悠游清净的莲花池之中,而且身穿朝服端坐在莲华之上。日后他患了疾病,预知时至,亲自盥沐易衣,端坐念佛而逝。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同时梦到他示梦说:「我已经往生净土。」
之后,他的儿子受到父亲往生净土的感动,亦力行慈云「晨朝十念法」,长达三十余年。后来患了疾病,念佛愈加精进,亦预知时至,见佛及二菩萨接引,结印示寂,香气满室。
古人能以每日「十念法」(事实上束气念法是一百声),长达数十年不间断者,绝对是终生保持一颗「善良、正直、仁慈、宽厚、乐善好施之心不辍,烦恼、杂念不似现今复杂、浊乱」,才能每日依「晨朝十念回向法」念佛,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在精进念佛声中往生净土!
现代人若是每日只发心十声念佛,其余时间胡思乱想,忙事业、忙妻儿、忙娱乐、忙电脑、忙病苦…临终十声念佛念得出来吗?
丙、如何证明每日十声念佛者往生净土?
请注意:大阿弥陀经说:「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之人」,在命欲终时,一定会因为「今世生西因缘已经成熟,成为『定业』感报的现象,而在临命终时的某日「梦中先见佛。」也就是说,依大阿弥陀经所说发心每日十声念佛者,在每日念佛中渐渐一定会「念佛正念成就」,才会在临命终时的睡梦中「正念分明」的「亲见应化身佛现身」预示将要往生的前兆。那就不是终生只有「每日十声」念佛能承办的。因为每日只有「十声念佛」,别的时间「心思散乱」,如何能因「每日十声念佛」而成就「一心不乱」?
故知大阿弥陀经所说:「每日十声念佛」必是接引初机念佛所开示的方便之门。至诚、恳切念佛求生净土者,一定要明白大阿弥陀经所说「临终梦中见佛」是终生「念佛正念成就的果」,平常念佛必须正念现前「一心不乱」是修因。所以绝对不可误解大阿弥陀经所说「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的原意。
丁、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的释意
「一向专念」本是对下品上生而言,但是下品下生也没有脱离「一向专念」的经义。因为若是将「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用于下品下生的修行方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日日想着要去净土世界见佛、闻法的心念胜过其他世俗杂念(此即观想念佛之意)。也就是说,如果你经常都在想着:祈求阿弥陀佛以大悲誓愿接引我往生净土的心念从来没有间断过(此即一向专念之意)。那么你就可以每日十声念佛(持名念佛)!
一种是从每日十声念佛开始修学,慢慢每日增加百声、千声、数千声(一句一句听得清清楚楚,可以用印光大师所说三三四的念法慢慢念,即第一口气念三句佛号,第二口气念三句佛号,第三口气念四句佛号,拨一个念珠,亦即念十句佛号拨一个念珠,念完一千零八十句佛号,拨完一百零八颗念珠,经行绕念时,也是用三三四的念法,此种念佛法,对初学者较容易摄心。)乃至增加万声,一直念到日日想去极乐世界见佛、闻法的心念胜过其他世俗杂念(此即一向专念之意),念佛到此「一向专念」的程度,才能形成今世「生西的定业」。
所以大阿弥陀经所说:「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也可成为「倒装句」,变成「每日十声念佛,一向专念」。这两种释意,才能产生「正念念佛的修因」,临命终时,才会因为正念念佛成就,致使今世生西因缘形成「纯熟定业」,在梦中先见佛,预知来世生处,故不可误解大阿弥陀经所说「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的深意!
戊、再举下品下生往生实例
兹再依净土圣贤录易解(五)所述下品下生实例,以此证明「乃至十念」之意,绝对不是指只有每日「十声念佛」之意。
如书内说:民国、广印心公大师,江苏毗陵县武进人,年幼时聪颖过人,长大后从事技艺的工作,但不是他本来的志向。年二十七岁,感悟到人生如梦似幻,因而发起出家之心,礼拜普陀山普济寺的愿宗老和尚为师,追随佛顶山慧济寺的源浩老和尚受具足戒。随即出外参学,抵达卢山,居住在归宗寺,又移居大雄庵,专心修习禅观,暗中有所契悟。后来应施主的邀请,创建居士林于九江,由禅宗而转入净土,提倡念佛法门,每年夏、冬二季启建弥陀佛七,佛七期间殷勤开示,受其感化者不计其数。后来,因年迈返回普陀山,担任普济寺的住持。
民国十四年春天,即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民国二十八年(西元一九三九年)五月初二日,在上海圆教寺,与倪文卿居士相约会面说:「我生病将死,深深地后悔平日不够用功念佛,恐怕临命终时没有把握。」倪文卿说:「何必过于忧虑呢?」广印大师说:「我得一预兆,似梦非梦,看见一人对我说:『你的病不会好了!』问他:『我能否往生西方?』答说:『纵然往生也不过是下品下生。』梦兆如果是真的,不就是舍报命终了吗?」倪文卿劝他说:「请师父您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广印大师当时答应。初四日,忽然谆谆以勿坏常住的规矩,老实念佛,来告诫徒弟们。后来心无挂碍,正念清楚分明,安详而往生。(一吼堂文集一○三页。印光大师永思集一一二页)(此为由禅宗转修净土宗实例)
己、其他净土经典讲到与第十八愿相关的经文
首先将大正藏里其他版本的净土经典所记与第十八愿相关的往生净土愿,节录出来,与无量寿经相互对应,便能更加清楚的明白「十念往生」的原义。
(甲)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记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说:
「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剎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一直到最后的十念念佛,即具有正念之心的十念至诚恳切深心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作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
(乙)大阿弥陀经卷上记述法藏比丘三十六愿中的第二十九愿说:
「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剎,十声念我名号(十声念佛即具备十念正念赤诚恳切的深心回向念佛,此即同前),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其他相关西方净土的经典所记法藏比丘的成佛行愿,虽然没有十念往生的明显愿文,但是也同样的有三个往生净土的大愿,其中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相关的经文有:
(丙)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十七愿说:
「我作佛时,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与无量寿经「第十七愿」同,但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中已经没有提到渡化「蜎飞蠕动」之类的愿文),诸佛各于弟子众中,叹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皆悉踊跃,来生我国,不尔者,我不作佛。(阿弥陀三耶三佛经译为:「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注:笔者以为此愿应是方便提携畜生念佛,令其种下未来往生净土的修因,非当生念佛能生净土,是「因中说果」之意。因畜类本属昏沉之性,如何能对净土、对佛号「生出慈喜之心」,提起具有仰慕弥陀菩提愿心的明利的十念正念念佛智慧之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呢?人类念佛尚难往生,何况畜生!?)(此类乃结合十七、十八两愿)。
当知地藏经中虽然有地藏菩萨渡化地狱众生生人间或生天上之事,然而要有极其特殊的「众善因缘和合」才能承办(后续自明)。如果说地藏菩萨能到地狱渡众生,那么诸佛菩萨岂不更能用其威德力度脱蜎飞蠕动之类?
当知佛力不是万能,若是众生今生不具备灵明之性、智慧之性,即不具备今生得度因缘,非佛独力能救恶道众生。「往生集」中虽然有鹦鹉念佛的实例,但是不能因为「鹦鹉会念佛」死后烧出舍利,便证明其一定往生净土!试问:鹦鹉在念佛时,是否经常有发出「求生净土,见佛闻法,随佛修行之心」?若有,是否在临终前念佛至一心不乱?若有,当然能生净土。若只是有人教念即随口称念,而不具备「发菩提心,求生净土,见佛闻法,随佛修行的」信愿心,如何能生净土!?
(丁)另悲华经卷三亦记述弥陀成佛大愿其中一愿说:
「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量无边阿僧祇余佛世界,所有众生闻我名者,修诸善本(修诸福德智慧资粮,此即中品行法与一分下品行者所修,后续自明),欲生我界,愿其舍命之后,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诽谤圣人,破坏正法。」(此愿合中品、下品所修)。(如前述数位往生实例,即符合此经所述修诸善本之经意)。
庚、十念往生的正确意义
由以上诸愿和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相互对照,可以明显的得知,第十八愿中所讲的「十念往生」的意义,是建立在「发至诚心,称念佛名,坚定往生」的信愿上。(读者若能将以上诸愿反复省思 ,即知。)
其中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上更明确的指出:「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由此愿文可知,「乃至十念」的十念,是建立在「从发愿求往生起,在赤诚深切称念佛号的同时,将所修集的一切善根(即发成佛悲愿心,又一心称念佛名的功德善根),皆全心全意的回向极乐世界」,如此才能坚固十念往生的资粮。如此终生至诚恳切的念佛,念念不断,必能在临终时,产生具有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成佛悲愿心相应的净业资粮,坚定正念的十念念佛信心现前,往生净土。
辛、观无量寿佛经对临终十念的解释
再从众所周知的观无量寿佛经中,造恶者的下品下生的往生经文,更加清楚的指出,临终十念的信念产生,是建立在「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净土』妙法,教令念佛,即『观无量寿佛经所开示的念佛法义』,而接着在临终痛苦逼迫,不遑「观想念佛」的情况下,再开导临终人至诚恳切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在意识上生起具有坚定往生信愿的十念念佛上。(后有详解)
壬、无量寿经说明十念往生的意义
如前述无量寿经卷下于下辈往生经文中,引伸十八愿的愿文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诸六度波罗蜜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
又说:「若闻深法(听闻净土经典所说净土众生所修甚深法义,后续自明),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从至诚念佛一直称念到最后具有与弥陀悲愿相应的一念正念念佛之心现前),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此同大宝积经卷十八无量寿会解释十八愿文所说:「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由此可知,当一个念佛者,毕生对弥陀净土产生坚定的净信之心,终生念佛不断,必能于临终时,于念念念佛中,生出具有清净正念的净信念佛之诚,就在每一念净信心现前的当下,便能如经典所说「乃至获得一念净信心,发一念正念之心,念无量寿佛,此人命终,必见弥陀,蒙佛接引,下品往生。」
(5)再谈下三品往生
甲、如何区分下三品往生?
问:依上述净土经典所说,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皆要发菩提心念佛至一心不乱,临终十念现前,乃至一念现前,往生净土,如此说来,下三品皆同所修,有何差别?
答:下品上生者终身发菩提心念佛(发菩提心义,后有详解),没有一日懈怠过,其日常发愿求生净土至诚之信愿胜过其他世俗杂念,没有一日退堕过。而且平素念佛日久之后,便能成就一心不乱,直至命终从不懈怠,不似下品中生或下品下生有退有进。此即无量寿经所说「一向专念之意」。(如前述「下品上生守念大师」念佛精进实例即可证明。)
净土诸经中虽然没有明说下品中生的经文,但是由下品上生的「一向专念」至下品下生的「乃至十念」之间做取舍,便知下品中生的念佛程度,是介于「一向专念」与「乃至十念」之间。也就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的:下品中生者至少今世在十日十夜间成就「断除爱欲、对世间之事无所贪慕、慈心精进(启发菩提心)、断除瞋怒心、斋戒清净。」临命终前念佛成就一心不乱,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者,平素发一分菩提心每日十声念佛(如前所述),而后日渐增进念佛,至临命终时念佛成就一心不乱,下品下生。
由此可知,下三品的果位,是因发菩提心念佛的精进程度各有不同,而形成与弥陀悲愿力相应的程度不同及「念佛定力」成就深浅不同,而区分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与下品下生。
乙、综合经典所说再做分辨
(甲)下品上生
综合以上经文可知:
(1)下品上生者,一定要对「净土世界」的人、事、物有相当体认,才能对「净土」生起万分向往,赤诚发愿求生之心,进而日日用数小时以「至诚心精进念佛,日日发至诚心皈依阿弥陀佛,并且日日用花、果、香、灯、烛等供养阿弥陀佛,甚至以所发菩提心义,供养阿弥陀佛,即日日读诵无量寿经,用所发一分菩提悲愿,供养阿弥陀佛,直至临终从来没有退过。」此即「一向专念」净土之意。
(2)下品上生者一定有修福德因缘,只是少修,非不修,因极乐世界乃是广植清净福德因缘众生聚会之处。(就如大宝积经所说:「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净土。」此经所说「所有善根」,即是指培植福德善根因缘之意,亦即是指发菩提心念佛,并且以花、香、果、烛供养阿弥陀佛之意。)
也就是说,下品上生者,一定会发菩提心,日日读诵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譬如可先以读诵无量寿经为主,及日日忆持、观想无量寿经中所说阿弥陀佛所发成佛悲愿有心得后,及对无量寿经法义了然于心后,再一个星期读诵一、两部无量寿经,转以诵持「阿弥陀经」及念佛为主,日日想着早日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此日日想着往生净土世界的「坚定信愿」胜过其他世俗杂念,从来没有退堕过。(此即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意,与大阿弥陀经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剎」之意及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所说:「念吾名号,发至诚心,坚固不退」之意。)
(乙)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者的修行程度,自然是趋于下品上生的修行法与下品下生的修行法之间,亦是以发菩提心,皈依阿弥陀佛、供养阿弥陀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基础,但是念佛修持的程度,在这一生中已经比下品上生者少了许多。依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以在家居士身,至少在这一生当中,有十日间,不昏沉、不颠倒,正念分明的「读诵净土经典,依经思义,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成佛悲愿心,日日不退,并且持八关斋戒(过午不食),不恋世事,而且在一心念佛中观想着无量寿经所说的阿弥陀佛所发接引众生往生净土,见佛闻法,修学成佛之道的大悲誓愿,就在念念念佛中成就「慈心精进」的下品往生资粮。」并且在十日十夜后,仍然于日常生活中经常忆念这颗所发菩提心不退,并且经常称念佛号不退,临命终前念佛成就一心不乱,至少下品中生。
(丙)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者,也要发「一分菩提心」(至少读诵阿弥陀经,因为阿弥陀经已经具备一分发菩提心的经义,后读自明)。唯有读诵、观想净土经典,将自己当做「听法大众」的一员,融入「佛说此经的当下」,才能在读诵「净土经典」的当下,生起「至心信乐」净土的发愿求生之心!绝对不是只有称念佛号而已!也就是说,下品下生者在称念佛号的同时,已经具备一分「菩提心」及具备「至心信乐」求生净土之诚,才能在念佛时的当下与「佛的本愿力相应」!但是下品下生者的念佛程度,是从每日十声念佛起修,再慢慢增进念佛,只要在临终前念佛成就「一心不乱」,便能下品下生!譬如一分莲友就是在临终前数年、一年、半年,才开始读诵阿弥陀经,精进念佛,到临命终时念佛已能入心,心不颠倒,自然能在临终十念念佛下,往生净土。但是现代人在临终时大都为病痛所苦,甚难提起正念念佛,更何况人命无常,任何人都有夭折、猝死或者遭遇横祸或者突然重病缠身的可能,所以就是欲求下品下生,也要在中年时就提早为往生资粮做准备,否则临终前才「临时抱佛脚」,恐怕还是要随业而转吧!
(6)再谈如何证明临终十声念佛往生净土?
问:依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声念佛,皆能往生净土,更何况是没有造作「五逆十恶之人」,每日十声念佛,终身不退,临终十声念佛现前,如何不能往生净土?
答:无论任何「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声念佛,或者是一般人临终十声念佛,如何证明其人一定往生净土?皆要符合「大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往生的瑞相现前」,才能证明其往生净土。
如无量寿经与大阿弥陀经皆说:「下品往生者,至少在临终前数日或者前一日,于神志清晰、正念分明下,会先梦见阿弥陀佛现身预示其往生之处与往生时间」,(如「往生净土见闻录」均叙述:念佛者会在「临终之时」,梦见弥陀或者「观音」预示其往生净土的时间,令行者「预知时至」,而且在弥陀或者观音告知的时间准时迎接行者,往生净土。)故知临终人梦见弥陀,是预知往生时间已至的前兆,亦即说明下品行者一定要等到「临命终时」往生净土的「定业」资粮方会成熟。
观无量寿佛经也说:「下品下生者,会在命终之时,看见一朵金色莲华,显现在他的面前,大放光明,接引他往生净土。」(按「观经」中所说,是针对造作「五逆十恶」的下品下生者的特例而言。)然而正规的下品下生一定要亲见阿弥陀佛化佛现前,手执金色莲华前来接引,才能证明其人往生净土。因为无量寿经及大阿弥陀经皆说:「下品往生者(包括最下下品往生),临终前数日或者前一日(此是临命终时的扼要释意,按观无量寿佛经所指「临命终时」非指将要断气时之谓,后有详释),会在睡梦中梦见彼佛,预示往生时间。而「观经」何以记载在命终之时,只见「莲华显相」,不见梦示的「弥陀」或者「观音」现相接引?当知这是针对「五逆十恶」者的特例而说!不能用于正规的「下品行者」临终「瑞相」的证明。按观经所说「造恶者的下品下生,至少也要能有预知时至,预知将要往生净土的前兆,这才是净土经典所说「预知时至」的正确释意,才能确定临终显现的这朵金色莲华,是要接引他往生净土的。」
因「外道福泽清修深厚者」,或者外道修禅深者,也有亲见身坐莲花转生天上。又正道福德深厚者,或者禅定高深者,亦可在临终之时,自见身坐金色莲花,往生欲界较深层天或者色界禅天(按此莲华不由外来,而是由「清净福德者」的心光中所显相或者由禅行者「心光」、「身光」交相辉映,旋转稳定,汇聚成「光轮」而显发…)。乃至神鬼、欲魔、外道异天亦会变现佛相、佛光或者莲华、莲光接引亡者到不好的地方去,或者接引亡者到与其「相应的世界去」,不一定是净土,而亡者误以为是净土,其实是与欲见天、或者是与福德鬼神相应的世界,而亡者不能分辨。究其原因,乃是在生虽然念佛,但是未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后续自明),以及未以纯正的「净土正见念佛」乃至念佛未至「一心不乱」(见净土诸经及本书所述),而导致与「福德异相相近的业缘衔接」,往生不可预知的「福德世界去」。这就是警示我们,若是在生未以「净土正见引导念佛」,虽然在临终有「光明、有莲花等现相接引」,很可能因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令「福德异相的相似业缘出现」,接引亡者到与在生所修「福德业力」相应的世界去。故念佛者单见「莲华现相接引」,或者单见「光明现相接引」,并不可靠,至少要亲见「观世音菩萨」现相,手持金色莲华接引往生(指最下下品位)。而且行者见佛当下,一定:「正念分明」、「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自知念佛」;并且临终「身相」阴气磁场,因为「化佛光明照身」而转变为「柔软、安祥、庄严、光明」的磁场,令在旁之人见闻、作证。(按弥陀四十八愿其中一愿说:「佛光触身,身心柔软。」便可证明,任何品位往生净土者其临终的色身磁场,一定会转变为清净、光明、柔软之相。)
由此临终「梦见弥陀告知往生时间」与命终断气之前亲见弥陀或者观音现相接引,令旁人见闻,乃至身相阴气磁场已经转换,呈现「柔软、安祥、庄严」的清净磁场,才能证明这位「临终十声念佛」的人往生净土!
因为根据「净土往生实录所载」,临终之前凡是「梦见弥陀或者观音现相告知往生时间的念佛者」大多会告诉身旁之人说:「我梦见阿弥陀佛告诉我某日某时佛会前来接引我往生净土。」到了临终之际,凡是亲见弥陀或者观音现相接引之人,也大多会告诉身旁之人说:「我看到佛相现前接引我往生净土。」并且在尚未往生之际,身相已经散发出异香,色身阴气磁场已转,而证明其确实往生净土。而此亡者色身转为柔软、庄严、出香、现瑞之相,已经超出现代科学常识所知范围。
若是临终之人生平甚少念佛或者平生不曾念佛,临终逢遇善知识开示净土法门,教导其念佛,临命终时纵然能「十声念佛」,至少要有如「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见化佛来迎,身坐光明莲华接引」的「往生瑞相」显相,并且身相阴气磁场已转换为「清凉、柔软、安祥、庄严」的能量,令旁人见、闻,才能证明这位临终人,确实因为「临终十念」往生净土,否则不能因为「临终十念」现前,而证明凡是「临终十念」之人一定都能往生净土。但是临终之人,能念出「十声念佛」,千万人中也难得其一,已经相当难能可贵,值得鼓励!
(7)再举下品下生往生实例
兹再依「净土圣贤录易解(四)」所述,一位女居士临终前三日重病中才皈依、念佛、成就往生的实例,以此证明,纵然临终前才知「念佛」也要在「临终前梦见观世音」或者亲见观世音菩萨现前接引之相,才能证明其确实往生净土。
如书内说:民国、邓女士。名继俶,秉性淳厚谨慎,幼即好学。年十七岁,嫁给扬州卞姓人家,平时侍奉公婆极为孝顺。民国十二年,生产之后感染疾病。民国十三年秋天,归回杭州娘家,请医生调治病情无效,因此卧病在床。其母亲及姐姐,皆信奉佛法很久了,屡次劝导她念佛,而邓女士还在犹豫不决。到了十二月十三日,病情更加严重,因此嘱咐她姐姐代办后事。其姐安慰允诺她,并且又以人生如梦,佛法难闻,三界如火宅,当求出离,劝勉她皈依三宝,求生西方净土。此时邓女士默然有所悟。其姐即说:「今日请大师来说皈依,可以吗?」邓女士说「好!」于是请却非上人为她说皈依。自此之后,家人眷属为她诵经念佛,其丈夫也前来助念。于是立即承蒙三宝加被,过了二日,病势减轻,痛苦渐渐消除,感觉身心轻安。
到了十六日晚上,请姐姐代替她答谢前来念佛的人,接着向仆妇孙妈道谢,交代她明晨早点起来,并且一再地叮咛。之后孙妈出来将邓女士的话告诉家人,众人料想她明晨会往生,此是预知时至,因此众人念诵佛号更加精勤。邓女士也将念珠挂在脖子上,以手数着念珠,随着众人念佛。其姐将五彩色的西方三圣像悬挂于床榻前,叫她观像念佛,邓女士一一地顺从而做。到了临终之时,说:「有金脸黄菩萨到了。」眼睛左右而看,神情非常安祥。一会儿,忽然自己结手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往生。当时有位杨福生童子,看见观世音菩萨与诸圣众,从空中遥遥而来,接引邓女士向西而去。时为民国十三年(西元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七日辰时(早上七时至九时)。(近代往生传)(按「临终梦中见佛」是下品下生往生之兆,而此例并未记载「临终梦中见佛」之兆,但是在临终之际,预知时至,亲见「观音来接」,可见比「临终梦中见佛」的品位更低,但依然是下品下生。)
(8)进入中阴身期间如何超渡?
进一步说,「临终十念」都不一定往生净土,何况是断气后进入「中阴身」间的开示、助念!能往生净土者更如凤毛麟角,难得其一!因为进入「中阴身」间,即是进入「善恶业缘浮沉不定的过渡期间」,「五蕴色身及心识」均已经进入「阴暗、杂乱的磁场中」(指一般人而言),尤其一位生前念佛者,若是「中阴身」已经现前,便证明你生前念佛不得力,在临命终时「散乱心」现前,并且「对情执」尚未完全斩断,才会落入「中阴身」间。一个人若是能「往生净土」,一定要在临终之时,完全超脱「此生身、心为情执羁绊的业感,转换成光明的净土净业」,因为往生净土的「定业纯熟」显相,才能超生净土。否则落入「中阴身」间,在七七四十九日内,一定要有具备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引导亡者看破人生假相、忏悔业障、授幽冥三皈五戒、开示净土法门,导引其念佛,求生净土,彻底借着忏悔、念佛的功德力量,达到念念清净、光明的程度,转变其由阴暗磁场蒙蔽的中阴身,成为清净、光明的「身心」。以此清净、光明的身心,方能彻底与广大清净的佛光相应,此刻才能证明「佛力接引亡者往生与其念佛功德力量相应的清净世界去。」(有关为亡者开示、引导其忏悔、念佛的法事,请参阅笔者所着「临终、中阴身、作七、度亡开示」一书。)
否则阴暗的中阴身心未转,如何与佛光彻底相应?当知「中阴身间」的超渡,是超渡者与亡者双方面互动问题。尤其五浊恶世中,现代众生业障深重,不是单靠诵几部经或者做几坛法事,就能将亡者超生善道的。若是亡者已经宿障现前,沦为鬼类,「定业已成」,没有强而有力又具有正知正见者的「定慧」功德拔荐之力,更是难度!(见「慈悲三昧水忏」中所述「悟达国师与人面疮」的故事即知)。
所以「净土法门」,着重生前的忏悔、念佛。若是拖到临终时或者重病时,才知道学净土、念佛,就太迟了,因为人在重病时心识为病苦所迷,甚难念佛入心!若是拖到临终才知念佛,临终心识更是昏沉、不定,更难专心念佛!一般人生前都不知道学佛,何况临终才为其开示佛法?很难劝化(临终助念经验而言)!更何况落入中阴身间,才为其开示佛法?更何况已经定业现前成为鬼类?虽然开示、引导其念佛效果已差,但是还是要做!因为能够在其中阴身间,为其种下未来学佛、往生净土的善因缘,于此末法乱世之中,已经难能可贵!
若是一般人或者不用功念佛的莲友,断气八时至十二时甚至二十四小时的黄金时间内的开示、助念(意识尚未离体前),也要亡者在生有善根、有善心、有深厚的念佛基础,尤其对世间的人、事、物要看得破、放得下才会有效,或许在「助念因缘」及「自知念佛」得力下,尚有往生净土的机会。纵然不能因此往生净土,然而「有助念因缘」、「有诵经回向」,总比没有助念、诵经因缘来得有福报、有功德回向力加被,因此比较不为冤亲债主变现的鬼魂所扰,来世也会投生至「学佛人家」,得到诵经与念佛功德回向力用的庇护。
由此可知,现代人若想在生不用功念佛的情况下,冀望「临终十念」能生净土,是相当不易的!因为「临终十念」,也要有「瑞相显现」,才能证明其往生净土。而此「临终十念」的瑞相现前(如见阿弥陀佛手持金色莲华来接,因为佛光触身,而使身心呈现安祥、柔软、纯善之相,令旁人见闻),就是「信、愿、行」具足的正念现前之相。而此「十念正念现前」的果报显相,是源自于平生念佛相续不断的「定业」成熟而显报,绝对不是侥幸的。除非你宿世有大善根,曾经熏习深厚的念佛资粮,否则任何欲求下品下生的莲友,皆不可「心存侥幸」,冀望平素不用功念佛,临终经由助念提携,或者祈望临终之时自知念佛,十念现前的人就是自己,千万人之中,难得其一!
更何况现在人念佛,纵然每日念佛数百声、数千声,但是终日情缠难舍,是非不断,在这种杂乱心深重的念佛声中,怎能往生净土呢?
当知「净念相继」的基础,是建立在「闻甚深法(见后释义),欢喜信乐,心无疑惑」,对净土法义的理解、净信上及对弥陀悲愿的坚固信愿上(即具有与一分佛道悲愿及与佛道正见资粮相应的坚固基础上),而产生的声声净信念佛效用中(请见笔者所着「净土探究」一书)。所以念佛者应当记取本愿所释「十念念佛」的正确意义,毕生「发菩提心」(待后说明),终生念佛不断,临终必须能蒙佛接引,至少下品往生。
(9)下品行者要发五种心求生净土
所以任何莲友皆应当遵照无量寿经所说:「平生发无上菩提之心与发见闻深法(后续自明)、欢喜信乐之心及发至诚信乐之心,求生净土。唯有平素经常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才能在临终时『十念现前』,至少下品下生。」
依无量寿经说,无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皆要发五种心求生净土,缺一不可,此五种心即:
(1)发无上菩提之心(后有详解)
(2)发至诚信乐净土之心(后有详解)
(3)发见闻深法、欢喜信乐之心(后有略释)
(4)发一向专意称念无量寿佛之心乃至十念(前已说明)
(5)发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之心
再依发菩提心、见闻深法之义的程度不同与念佛程度不同,而区分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也就是说,「发菩提心」念佛的深浅成果,是决定下品行者获得下品中何种品位的关键所在。以下就来说明下品行者所发菩提心的内容,而要了解下品行者所发菩提心的内容,首先必须认识「发菩提心」意义是什么?
(二)下品行者发菩提心的意义
1.什么是菩提心?
依大智度论卷四十四说:「菩提,就是无上智慧的意思。」今天众生为什么皈依佛教,依止佛法,就是因为佛有超于其他宗教、学说的觉悟与智慧;如从释迦(族姓、能仁)、牟尼(寂静)的字意上便可得知,佛的超智慧的实现,是由身心寂静中而呈现,是融和无尽的定慧与慈悲而显发。众生皈依佛陀,要有发心学习佛陀寂静身心的修养,才能显发觉性的智慧与慈悲的体悟。
往生净土,亲近弥陀的最终目的,亦即是希望像弥陀一样,像诸佛一样的完成开发潜藏于个个众生内心中无上光明的菩提觉性与圆满的慈悲心。不深发菩提心而念佛,便不能与弥陀的无上度生本怀相应,不能上品往生。(按下品往生、中品往生、上品往生皆要发菩提心念佛(见无量寿经),只是上品往生发出的「无上菩提心」,更为圆满与究竟,见中册及下册即知。)
2.佛弟子如何启发最初的菩提心?
(1)先度「内众生」再度「外众生」
而现在的佛弟子对大乘经典的认识、体悟、实践有深浅度不同与主观认知的差异,因此对诸佛所觉悟的「菩提心」(成佛心)的体认、解释、弘扬,也有深浅度及观点不同的差异。而最基本的「菩提心」的释意,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佛弟子如何发心才能称为已经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如果你已经在佛前发出求学诸佛的大智慧与大慈悲去接引众生,往学佛的道路-成佛之道前进、提升,就是已经发出最基本的一分「菩提心」。
佛弟子当然不能在极短暂的十生、千生、万生、千万亿兆京生乃至一劫、十劫、百劫、百千万亿兆京劫中,甚至不能在无量无边的千万亿兆京劫中圆满「无上菩提心」。但是生生世世一点一滴的「启发菩提心」,总有「圆满成佛」的一天。
而有一句偈最能代表佛弟子最初启发的菩提心?即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其中所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上求佛道」;其中所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度「外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是度「内众生」。「按众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之意」,乃人类身心和合而有的生命体,故称「内众生」。
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