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与佛教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4-10-23 03:00:33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内容摘要:“孝道”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化佛教——“中国佛教”的重要内容。佛教为了适应儒家伦理思想,“或者是在译经过程中就以儒家伦理为标准作出增删。或者是在阐发佛理时作出迎合儒家伦理的引申发挥,有时干脆在佛教中加入儒家名教的内容”。笔者拟以“孝道”为切入点,勾勒出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合中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历程。这是佛教主动融合儒家孝道观念的初步尝试,进而开启了佛教中国化进程。无论是《牟子理惑论》,还是孙绰的“佛即周孔,周孔即佛”,抑或是慧远的“世间的孝”和“出世间的孝”均表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孝”为联结点,不断走向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当然,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并非只是佛教单方面地与儒家文化融合的历史,而是佛教与儒家文化互动共融的历史。
关键词:牟子理;中国传统;理惑论;伦理;融合;佛教中国化;传入中国;儒家文化;佛陀;出家
作者简介:
“孝道”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化佛教——“中国佛教”的重要内容。佛教为了适应儒家伦理思想,“或者是在译经过程中就以儒家伦理为标准作出增删;或者是在阐发佛理时作出迎合儒家伦理的引申发挥,有时干脆在佛教中加入儒家名教的内容”。笔者拟以“孝道”为切入点,勾勒出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合中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历程。
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因其独有的出世倾向,与中国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显得格格不入。佛教起初并不特别强调孝道,而是视人生为苦海,不娶妻生子。因此,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便受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排斥和攻击,并被斥为不忠不孝,违礼背德。成书于汉魏之际的《牟子理惑论》是最早体现佛儒之间对孝不同看法的佛教典籍,其内容主要包括:沙门是否应剃发毁服?是否应出家抛妻绝嗣?是否应跪拜父母?对于上述问题,《牟子理惑论》援引《孝经》与孔子言论,说明佛教认同儒家的孝道,只是二者的效果和表现方式各异罢了。例如,在面对有人攻讦佛陀的“以父之财施与远人。国之宝象以赐怨家,妻子自与他人”的“不孝”之行时,《牟子理惑论》反驳道:“须大拏睹世之无常,财货非己宝,故恣意布施,以成大道。父国受其祚,怨家不得入,至于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是不为孝,是不为仁,孰为仁孝哉
!”也就是说,在《牟子理惑论》看来,佛陀的这些行为表面上虽违背儒家的“孝道”,但其结果则使父母兄弟亲人得以成佛。因此,佛陀之行乃是更大的孝,是符合儒家之“孝道”的行为。这是佛教主动融合儒家孝道观念的初步尝试,进而开启了佛教中国化进程。《佛说盂兰盆经》由西晋的竺法护翻译而成,其主人公目连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传说神通第一。然而,目连眼看着母亲变成恶鬼而无能为力,甚至连送碗饭都难以做到。出于对母亲的孝顺,目连听从佛的建议而斋僧。《佛说盂兰盆经》中“皮骨连立”的母亲形象与“大叫”、“悲号涕泣”的孝子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与佛教初传入中国之时弃亲绝嗣、出家为僧的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孝”与佛教的“斋僧”仪式在《佛说盂兰盆经》中实现了联结。《佛说盂兰盆经》的作者将“供养”十方众僧视作“孝”的实践,在他看来,只有靠十方众神之力才可使祖先亡灵得以解脱,才是真正的大“孝”。除此之外,《佛说盂兰盆经》中还强调于每年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供以“离饿鬼苦”,度脱地狱亡灵。而祭祀祖先一直是中国儒家“孝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孝亲”为出发点,以“供养”为仪式,以度脱亡灵为目的的《佛说盂兰盆经》,由于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从而为以其为基础发展出的盂兰盆节在华夏大地的广泛接受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