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佛陀在的时候是没有佛经的!
发布时间:2024-07-06 03:03:20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从生命意义到吃啥喝啥,从黑白对错到针头线脑,有任何问题大家都找佛陀决断。他说法、制规、操心巨细, 所有人唯他马首是瞻, 一切秩序井然。然而在80岁这一年, 他忽然决定涅槃去也。
说走就走,大家凌乱风中……正常人类的反应大抵如此,但有人的地方总不缺二货,佛陀吋代 也不例外。有些二货就想着没有人管,可以为所欲为。
如果按照章程照旧,却没有佛经、佛典之类可以去依据的东西。当时是2500年前的世界,那可是公元前五世纪,大多数国名前都还带着硕大的“古”字。
往远了说,西去7500公里外的欧洲大陆,古希腊快歇菜,古罗马刚雄起。往近了讲,古神州大地正处在春秋战国,诸大佬们撕成一团乱麻,秦始皇帝也还得200多年才能出世收拾残局。
说白了,虽然看着一片生机勃勃,但人类其实才刚挥诨衣袖,告别青锏而迈入铁器时代。是如假包换的--蛮荒远古。
印度自然也不例外,没空调没wifi没电信移动,“文字记事”这种雕虫小技也才刚刚出现不久, 仅应用于低端事务。所以并没有留下什么“文献”之类的东西。
佛陀在世吋一切由他裁决没毛病,可他涅槃后唯一判断标准随之消失,问题就徒然凸显。面对当时诸多蠢蠢欲动的奇行种, 佛陀座下大弟子,钦定接班人迦叶尊者流下瀑布汗……
他决定把“以戒为师”的瞩托贯彻到底,于是开始着手,准备将这些年佛陀所说所做统统梳 理一遍,让正法能够长远流传。
佛陀多年教诲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僧团戒律仪轨和日常言教开示。所以另外两位共同主持会议的, 自然首选:持戒第一优婆离尊者;多闻第一阿难尊者。
结集方式很简单,两位尊者先诵出所记得之事实。然后由大迦叶询问各种相关细节因由。优婆离尊者负责戒律部分,阿难尊者负责讲日常言教部分。
即使有一人,对一字一句有异议,也必须重新斟酌修正,直到大家完全通过,才能作为定稿。
这种一问一答,400多层审核的方式,确保了结集内容的极致准确性。优婆离尊者叙述的“戒律”部分包括了:戒条和仪制。
经大家完全认可后, 与大迦叶合诵而形成律藏最终集成完稿——《八十诵律》。阿可难尊者叙述的“佛陀开示”部分,常见句子“如是我闻”,意思就是当时我是听佛陀这么说的。
并同时记录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人尽量能在正确语境中理解佛开示。经大家完全认可后,与大迦叶合诵而形成经藏最终集成完稿——《尼柯耶》既是后来的《阿含经》
。“律藏” + “经藏”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最早的《大藏经》。
结集出的这些经典,由经师、律师生生记入脑中,并每天互相背诵印证,直到万无一失后,再从此耳相传下去。
随着佛教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各部派对原始经文又有了自己的见解心得诠释,于是逐步形成了各种“论”。原始“律藏”“经藏”再加上后人“轮藏”,就组成了结构完整的:三藏经典。
佛陀涅槃前, 曾交代阿难尊者一事,就是允许出家人适当舍弃一些日常生活上小枝小节的戒律。那么这些戒律又是什么,佛陀并没有讲。
自然而然地,僧团中形成两大鲜场:不重要的细微戒律可以舍弃没有毛病,但是怎么判定啥重要啥不重要呢?
这场关于“舍弃小小戒”的纷争,最终在迦叶尊者极力坚持下,大家达成共识:宁失之于严,勿失之于宽,仍继续遵从佛陀曾一再强调的三条限制。那就是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以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
风波总算就此告一段落。但关于“小小戒”的争端,却终究埋下了分歧的种子。它随时间发酵酝酿,竟愈演愈烈,直接导致了百年之后的第二次经文结集以及佛教部派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