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行的目的,其实就是这三个“了”,你看明白了吗?
发布时间:2024-10-31 03:03:25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要问起学佛修行的目的,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是抱着世俗的观点来看的,为了求财富,求姻缘,求子,求健康等,认为只要有了佛菩萨的保佑,自己便可“高枕无忧”了;还有的人把佛学当成是一种学问,希望通过好好的研读,领略其中的人生大智慧;而只有极少数的人,是抱着真正修行的态度来看待的,他们希望从佛法中找到彻底解脱的方法。
毫无疑问,以上的三种人,发心最好、也最彻底的便是最后一种了。我们不妨理解为学佛修行的三个不同层次,初学者最容易进入的就是第一阶段,以“有所求”的心态,想在佛门中做上一笔生意,捞一笔“好处”。随着学习的渐渐深入,自己的感触也会越来越深,我们也会有新的领悟。其实,学佛修行的目的,总结归纳起来,就是以下的这三个“了”,这里读“liǎo”,一起来学习一下。
1、了缘
佛教认为,所有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随缘而起,又随缘而落。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我们所有的所见、所闻,都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都不是真实存在的。用《金刚经》的一句偈语来说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认为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其实也不过是自己当时的感觉和心境而已。
比如一个人在贫困潦倒之时,会认为拥有豪宅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可是当自己真正拥有之时,却未必会觉得很快乐,就是因为快乐,幸福是一种心境,并非有外界的具体物质所决定。对于同样的一件物质,也不是恒常不变的,譬如一个非常精美的花瓶,前一刻你还在欣赏着它,下一秒可能就被小孩打破了,一去而不复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无常变化,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对于万事万物都不可执着,贪恋,而要随缘,随心的应对。
2、了债
我们常听过一句话叫“无债不来”。儿女是债,夫妻是债,父母兄弟姐妹都是债,我们之所以能在今生相逢,并成为各种各样的关系,都是由于过去欠下的“债”尚未还清而已,才能在今生得以续缘。其实,这里所谓的“债”,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其实就是“业力”。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彻底逃脱“业力”的束缚。即使是已经悟道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在面对外族的入侵,释迦族的毁灭时,也毫无办法。
这就是存在一切事物之中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果”定律。有了之前种下的“因”,遇上了现在的“缘”,于是就自然的产生了当下的“果”,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也是无法逆转的。比如一粒种子,在阳光,空气,水,土壤的作用下,自然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种子是“因”,外界条件是“缘”,长成大树便是“果”。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大树长成之后,再也无法变回最初的那一粒种子。
所以,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你做了什么,遇见了什么,就必须要承受相对应的什么。这个过程是自然的,无需强求,也无法逆转,经历过了,承受过了,也就过去了,犹如“债”还清了一样。
3、了生死
修行的最终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了脱生死。这是至高无上的佛陀以及无数高僧大德对我们的教诲。佛教认为,人的一生不过是一场轮回,做了该做的事,完成了该完成的使命,最终是要离开的。死亡不是结束,而是下一次轮回的开始。如此周而复始,永不停歇。一切众生都是因为“无明”障碍,不停的流转于六道轮回之中。
想要彻底的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就需要通过修行证悟了。《心经》最后的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要我们彻底的度到彼岸,不要再轮回中打转了
。一个真正的学佛修行人,修行的目标就是如此,修行的方法亦是如此。当你有了“了缘,了债,了生死”的观点,自然不会对事物产生执着,妄想和分别,渐渐的进入随缘应对的境界,也即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的境界,从心所欲不是胡作非为,想做什么做什么,而是虽然“从心所欲”,但却“不逾矩”,这时才能真正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达到最终的了脱生死,证悟涅槃的最高层次。
本文由“修善无上”原创独家发布。欢迎关注留言,文中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