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全文网

印度婆罗门教,为了维护地位,形成了新的哲学派别

发布时间:2024-07-03 03:05:32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印度婆罗门教,为了维护地位,形成了新的哲学派别

印度婆罗门教,为了维护地位,形成了新的哲学派别

公元前6世纪,耆那教、佛教等教派兴起,对婆罗门教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这时,婆罗门教思想家为了维护婆罗门教的地位,对教义作了许多新的解释,逐渐形成以《吠陀》和《奥义书》为宗的新哲学派别,即弥曼差派、数论派、胜论派、正理派、瑜伽派和吠檀多派。在印度哲学史上,这六派又称为正统哲学六宗,以与其他非婆罗门教哲学派别相区别。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弥曼差派和数论派,欢迎大家的阅读。

弥曼差派的学说,主要是解释婆罗门教的祭仪。此派的创始人是弥尼(约公元前2世纪)。他撰写的《弥曼差经》,是此派最早的经典。现在流传的《弥曼差经》已非原本,有后人增补的内容。《弥曼差经》的注本较多,如夏伯拉的注释本等。弥曼差派尊奉《吠陀》经典,强调祭祀的重要性。但对神的认识却发生了变化。《吠陀》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梵天神创造出来的。弥曼差派则以为,万物的生存并非出自梵天神,而是由一种叫“极微”的东西演变而来的。弥曼差派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并强调通过祭祀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但它又指出,神的作用要在人们举行祭祀后才能显现出来。

人们祭祀时,会产生一种叫“无前”的力量

。神的作用要通过“无前”才能发挥出来。弥曼差派所谓“极微”,不是超自然力的神灵。而其“无前”说,表现出人的力量高于神的力量的思想。这两种说法,与婆罗门教教义已大相异趣。弥曼差派还提出了一种“声常住论”。这里所谓“声”,主要指《吠陀》的语言和知识。“声常住”,意为《吠陀》的语言和知识先天存在且常住不灭,是唯一的真理。

人们日常生活中正确的语言、思想和行为只是其表现。“声常住论”,旨在论证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说,有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特点。不过,此说以为“声”是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个别东西所体现出的共性。个别的、具体的东西消亡后,作为类的“声”不会消失。如,“牛”这一“声”是常住的,个别的牛死了,但作为牛的声”是不会消失的。

这种思想涉及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表弥曼差派在中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普拉帕格拉、枯马立拉等著现出抽象的哲学思考。弥曼差派在中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普拉帕格拉,枯马立拉等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对神、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更为深刻的论析。

数论派形成的时间比较早。公元前4世纪的哲学家迦毗罗是此派重要的代表。早期数论派的重要著作《六十科论》等均已亡佚。现存最早的是自在黑(约4世纪)的《数论颂》。此书保留了早期数论派学说的许多内容。公元6世纪出现了对《数论颂》注释之书《金七十论》、《道理之光》,等等,也是数论派的重要典籍。

数论派的学说十分重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分析,并提出“因中有果论”。此论以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原因与结果,但不是先有原因后有结果。在原因出现之时,结果已存在于其中了,只不过原因表现得显现,结果则是隐蔽的,两者实际上是统一的。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数论派分析了万物的起源问题。它指出,万物源于一种未显出状态的物质,可称之为“自性”。

自性含有三种成分,即萨埵、罗阔和多磨。萨埵本质为喜,有照明作用;罗阁本质为忧,有冲动作用;多磨本质为迷暗,有抑制作用。这三类成分处于均衡状态时,自性显示不出来。当它们失去平衡,自性就会发生演变,形成为事物。世界上万物的形态、特性表现出的差异正是由这的三种成分的比例不同而决定的。数论派的“自性”论,实际上否定了婆罗门教的梵天创世说。

不过,数论派没有否定精神的作用。它以为,自性的三种成分失去平衡,发生演变,还要与“神我”即灵魂相结合才能形成事物。在数论派看来,事物形成的基础是精神和物质二类东西。数论派发展了奥义书的轮回解脱说。它指出,个体生命在人世流转是痛苦的。

他们的痛苦可分为三类,即依内苦,包括生理之苦和心理之苦;依外苦,包括人、兽、蛇、山崩等引起之苦;依天苦,包括寒、热、雷电等引起之苦。数论派对人生痛苦的解释,旨在论证个体生命摆脱轮回转生的必要性。数论派进而指出,摆脱轮回转生之苦,也就是使自性与灵魂分离,从而使灵魂处于永恒的状态。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信从其学说。数论派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流派有较大的影响。

19世纪印度宗教改革时,有不少思想家吸取了此派的学说。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呢?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的话可不要忘记给我们点赞收藏哦,如果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给我们的建议也欢迎大家发表在评论区,小编都会仔细看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加素念居士共修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