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春惊现达摩岩画像 被评为“十大新发现”
发布时间:2025-01-02 03:00:54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达摩像(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通真岩外景(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继在阳春市春湾镇通真岩北面崖壁上发现过清光绪年间的岩刻 歌台暖响 后,2011年6月在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经过复查,考古专家们在岩刻上方发现了一个隐隐若现的达摩祖师画像。这次达摩画像的发现,为广东地区增添了新的文物种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近日被广东省文物局评选出 十大新发现 之一。
达摩曾在岭南传播佛教
通真岩洞口位于阳春市春湾镇一座石灰岩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两个洞口,洞内可容百人。两个洞口之间是一块大岩壁,达摩祖师画像位于岩壁中线。向下1米处,横着一个宽可容行人的石级,是个天然的供台。岩壁最上端是一堵飘出数米的悬崖,由悬崖、岩壁、供台构成天然神龛的模样。
据考证,通真岩的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像,描绘了达摩 只履西归 的故事。其矿彩颜料已经石化,融入了岩层,十分古老,从史料、矿彩石化状况及绘画风格等,这尊佛祖供像时间应为隋代。达摩祖师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人物与石壁背景融为一体,画像具现梵相,状若罗汉,额头高广,双目炯然,大耳环,身披僧服。锡杖倚肩,锡杖上端长长的飘带系着一只鞋,禅意盎然。只履刻意细描,头部及衣着淡彩。线条简括飘逸,气势非凡。画幅纵横98厘米。画像下端于光绪年间被凿去一块,纵35厘米,横95厘米
。史载,达摩历三年渡海,于梁普通八年(527年)在广州登岸,初居华林寺,驻锡光孝寺,在岭南曾居留过一段时间。相传,出使西域的北魏大臣宋云后来在回国途经葱岭时,遇见达摩祖师,禅杖上挑着一只鞋。问他何去,达摩说: 回归西天 。宋云回到中原后,知道达摩祖师早去世下葬了,群臣不信,于是打开达摩坟墓,发现棺材里只有一只鞋。阳春通真岩摩崖岩画里 只履西归 的典故即出于这个故事。
阳春春湾隋代即建有禅寺
阳春市春湾镇为汉高凉县地,南朝刘宋置龙潭县。梁改龙潭为铜陵县,史载南越王时期赵佗曾在此炼铜。春湾地区古代为两川高凉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南北朝时期,北方内地移民以及北方流民中的游僧多从春湾进入高凉地区,成为这一地区佛教传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基础。这一时期,达摩从广州登陆后在岭南进行佛教传播,促进两川地区佛教的兴起和发展。
据介绍,春湾早在隋代已建有禅寺,曾一度以供奉达摩祖师享有盛名。而西江地区新兴、罗定等县市与阳春一山之隔,也分别在唐初武德二年(619年)、四年(621年)始建佛寺。六祖慧能出生于新兴县,其早年成长明显受到这一地区佛教环境影响。由此可见,春湾是岭南早期佛教重地之一,有着相当独特而久远的佛教背景。
据了解,传世的达摩画像多为宋代以下的作品。现存最早一幅 达摩六祖师像 藏于日本京都高山寺,为宋代作品。古代摩崖岩画达摩像仍属罕见,阳春通真岩的达摩供像状若罗汉,与西域人长相无异,在智慧、庄严中给人以欢喜,教内相传此才是真法相,佛教中人信是真身再造。当地考古专家认为,阳春通真岩的达摩供像绘画颇具魏晋遗风,体现了隋代 瘦骨清像 的时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