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你或许没能想到,“迷信”一词会出自佛学经典
发布时间:2024-01-31 03:02:25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迷信的思想还是会有残留。迷信是一种损害生活健康的思想,迷信让人消极、让人心祈侥幸、让人不思进取。一提起“迷信”,或许不少的人就会联想到“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其实呢,“宗教信仰、宗教活动”跟迷信并不会有必然的联系。宗教信仰是社会化生活中,统一价值取向的人文约定,是道德建设的基石,是传承文化的脉络,是社会活动有序化的一种保证。正统的宗教思想中应该也是反对迷信的,只是迷信者的迷信行为大多会打着宗教的幌子。
由于有人打着宗教的幌子行迷信之事,于是也就有人会给宗教打上“迷信”的标签。所以呢,也会有不少的宗教人士对“迷信”一词特别敏感、讳莫如深,其实大可不必。对“迷信”一词避之而唯恐不及,只能说明对教义信得不够坚定
。正视并厘清“迷信行为”是宗教本该拥有的自洁力。迷信是最能破坏宗教形象的行为。同样对于佛法来说,最能毁坏正法的也是迷信。迷信的根源并不在佛法上,而在听法之人的取舍上。断章取义从迷而信,虽似佛法然非正法,是谓迷信。你或许没能想到吧,“迷信”一词竟会出自佛学经典。《大乘庄严经论》有云:七者有迷信,谓恶信,由颠倒故。
迷信的根源在于颠倒,颠倒的表现为:贪取、贪执。为什么会有颠倒呢?由于没能入佛知见,尚留分别而不圆满。佛法中的颠倒不只是上下颠倒、大小颠倒、动静颠倒、有无颠倒,佛法中的根本颠倒是“我”与“所”的颠倒、是有边与无边的颠倒、是含藏与所含藏的颠倒。佛法中与颠倒相对的是清净,一六义生则为颠倒,六销一亡则归清净。
在佛法中,迷信者,拾取所喜从迷而信。从迷而信的特点就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那是迷信。如果他们知道自己那是迷信也就不会再行迷信了,正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所信的就是正法,所以说是迷信,是从迷而信。而他们之所以会从迷而信,是因为有颠倒所障。
会有哪些让人从迷而信的颠倒之障呢?《大乘庄严经论》有云:障者,相违义。多忘者,于已生信为障;懈怠者,于未生信为障;行迷者,于正受似受信为障,如先所受能受执着故;恶友者,于他力信为障,以倒法令受故;善赢者,于自力信为障;邪忆者,于不迷信为障;放逸者,于现前信为障;少闻者,于听法信为障,不听了义故;闻喜者,于求义信为障,少思惟故;思喜及定慢者,于观察信为障,少修及不细观察故。
这十种相违于清净圆满之障,都会让人从迷而信。迷信的人大概都会有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听不得不同的见解,为什么会听不得呢,貌似是在维护他们所谓的正法,其实他们那是在掩藏自己的不自信。不敢正面不同的见解只能是暴露出对迷信之法的疑虑。即便是他们嘴上不愿意承认,其实迷信的人是最不自信的。因为不圆满的法,必定会有遗漏,有所遗漏就必然会产生疑虑。
所以呢,相对于那些轻易地从迷而信的人来说,那些不轻易相信的人,或许才会是未来最坚定的正信者。因为真正的正法一定是经得起质疑的,而曾经质疑过的人、正在质疑的人,质疑却是他们消除疑虑的过程,只有消除了疑虑,不疑而信才是正信。正所谓“觉了不迷”。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