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凡人如何得到和佛一样的功德?
发布时间:2023-09-14 03:05:35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一个普通的凡人如何得到和佛一样的功德?
佛法是为对治烦恼心而讲的,因而在学佛中,修心至关重要。佛教文化中的诸多方式皆可用来修心,比如大乘佛教中的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而《华严经》中的《净行品》主要讲的是在发愿中修心。
《华严经》中的《净行品》,智首菩萨向文殊菩萨提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这些问题几乎囊括了所有关于佛的福德和智慧,换句话说,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一个普通的凡人如何做就可以得到和佛一样的功德?文殊菩萨的回答颇具智慧。他提供了一百四十一个大愿。这一百四十一个大愿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在家时、睡觉时、起床时、穿衣时、洗漱时、坐禅时等各种情境下应有的念头等,比如“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也包括见到大树、高山、佛塔、宫殿、花圃等我常见的事物时应有的想法等,如“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可以说规定的很全面。
文殊菩萨所推荐的这一百四十一个愿,是为众生所发的愿,是希望所有的众生见到类似的事物或处于类似的情景时都能有这样的念头或想法,这其实也就是修心。我们平时所谓修心多和念头有关,对于多数人而言,心中念头多受业力驱使而自生自灭、随起随落,且常常是一念未平、一念又起,诸念杂糅,使人心难以安宁。而这些对境而起的念头是佛菩萨的心念,即是他们的思考方式,又是他们的思维模式。按照《净行品》来修心,就是矫正我们的“一念”,使我们的思考方式趋近于佛的思考方式,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这样做的话,心理的念头和心灵的结构就会一步步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达到“净行”。
因而,我们应当在发愿中修心。海云法师将此修法称为“文殊三摩地修持法要”。他说:“文殊菩萨在这里提出的是一个修行的模式。一般人光是诵这一品经本身就是修法,但在修法的同时,还要懂得起观。虽然在修持法要中尚包括了乞请、加被、赞叹、观空等加持法,但这些只是仪轨,让大家增加信心而已,可有可无,最重要的是能够模拟这个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所以此法若能修成,在许多现象中便能突破现有意识形态的拘束。但是要想超越这个部分,得先做好基础工作,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管是人为的、自然的、宇宙的,或是因缘聚合中所造成的种种挫折与困扰,都要能对境起观,借着外在的境界转换为内在的心境。譬如经文上说,得美食的时候,要‘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在得美食时都能够转换过来,观想‘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可见,这种在“发愿中修心”的法门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方法,可以让我们在普通的生活中促进心境的提升和转变,而不是随着习性去“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