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全文网

一些省思

发布时间:2022-03-12 15:03:47作者:六祖坛经全文网

一些省思

  一些省思(一)

  见于时下诸人于经论中滔滔辨之,于见地上争于更上一层楼。虽说明辨佛理乃入道之初,见地上争于更上一层楼,乃是精进之心。于经论中滔滔辨之,但往往却迷失于浩瀚佛法仗阵中,落于推理而不自知。争于见地上,却流于争奇斗玄之迷雾,流于遂境见相为胜之失。不可不慎!

  今日抄写一则,供大众参考!

  有位弟子总是如实,向师父报告自己的修行进展。第一个月,那位弟子报告“我感受到意识无尽扩展,与宇宙合而为一。”师父只瞥了一眼,就将那份报告扔了。

  下个月,弟子又报告“我已领悟万物皆有佛性。”师父对此,似乎大失所望。

  第三个月,弟子又报告“我在专注中,领悟了一与多的奥秘”这时师父不耐烦地打呵欠。

  第四个月,弟子又报告“世间无出生、存在或死亡,因为无我故”师父看完了,既绝望又束手无策。

  时又过了一年,师父提醒徒弟,该向自已报告修持近况了。这次弟子回报:“如今只是老实过日子,至于修行,谁还在乎呢?”

  师父听完了,不禁喜极而泣,“感谢老天爷,他终于开窍了”

  看完这一则故事,不知你是否,仍像那弟子一至四月间,忘却己心,专注于所谓胜义胜境追求之迷失呢?还是已能如实面对己心,一步一脚印的生活呢?

  再提一例供参考

  以前有位禅师在行脚路途,欢喜接受一杯茗茶供养,感觉非常的好。于是他向主人要了一棵茶树,带回后山种,并学会制造此茶的技巧。

  不久禅师制造出来的茶,远近闻名,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品茗。可是禅师自己老是觉得这茶不对劲,跟以前喝的不同味。

  于是禅师用尽一切方法,研究改进,可是茶还是不对劲。虽是如此,但大家却觉得禅师的茶愈来愈好喝,简直像甘露一般。

  禅师一直纳闷,‘到底我遗漏了些什么?什么地方对劲?’

  终于有天禅师于静思中,壑然领悟了!原来,‘到底我遗漏了些什么?什么地方不对劲?’答案即是---【我要作成跟那杯一样】

  打开心结后,禅师坐下来泡一壶自己种的茶。 发现原来竟然如此美味,比以前喝过的茶,更加甘醇独特。

  注:看完这段故事,不知你有省思?

  你还在为你的修持,达不到上师的标准而苦恼吗?可不要像那位禅师一样,为自己设下一个至高无上藩篱,而舍弃你目前拥有的一切?适时溶入眼前的你,你将会发现,每一刻的你,一切是如此奇特礼富地。为何你要盲目追求,现在不属于你的一切,为此而苦呢?把目光收回来,掌握拥有现在的你---礼富生命,溶入并享受它,你会有意外惊喜,充满法喜。若你能如此,你就再也不去理会那道至高无上藩篱了。

  人常为一个现在达不到的追求,整日愁眉苦脸,无形中路愈走愈窄,愈来愈偏,终究背负着遗憾走完一生,过度追求完美,会让自己更加混乱,终究尝不到完美的滋味。修行如此,生活亦如此。

  现在拥有的一切你却弃之如蔽鞋吗?

  你曾好好享受现在你所拥有的吗?

  还是被自己不务实的追求绑死了?

  忘了吗?现在的你,可以过得很丰富很精彩地,不是吗?

  安止于现在,息诸妄求,放开心完全溶入现状。泡壶一茶,跟自己幽会一番?茶香!心香!还有嘴角的上弦月!

  晚安!是该歇歇脚的时候了!

  一些省思(二)

  在真理的讨论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代表全部。我们只能就自己认知的,做一个忠于自己完全的表达。因为我们的认知只是局部的,这也包括我在内。因此面对一些讨论时,只要忠实表达自己的认知,不用强逼他人认同。若强逼他人认同,纵使是真理,对他人而言,也是一种痛苦的加诸,无以忍受的暴力,不是吗?反而因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心灵不同层次面的面貌。从这当中,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学会去欣赏各种层次的表达,那真是一个丰盛的晚宴。也打开自己视野,弥补自己在菩提道上,碰触不到的死角。于菩提道有了更明确的认知,令自己更趋圆满。共勉之!

  一些省思(三)

  以下片言补充,礼拜一普传上课未提及部份

  常听人云:“依法不依人”,穷究其据乃视佛典为法之依据。但有个问题-----佛经之白纸黑字即是法吗?以佛说之法为依据,是对的,不违[自性]即是[佛说之法],但白纸黑字依迷者之深浅不同,亦有误解之处。戴有色眼镜看任何景物,皆是有色,故金刚经有云:“----若于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有人以佛经未提到,则视为外道之说。何为外道?心外求法,谓之外道。

  法乃无尽藏,世间所有之佛经,仅佛法之凤毛麟角也。传闻尚有些在龙宫尚未取出呢?不管真假与否?执以白纸黑字为据,忘却自心即是一切法源,乃是值得警惕之处。若不明佛旨,正法变邪法,亦是可怖!据文字而推敲,无经由实证契入之说,害人尤甚!毕竟佛经乃纲提,展演于心,心外无别法。真言一字含千理,又岂寸纸能表尽?

  在修行路上,除了面对生活上的形形色色冲击外,在修行上每个人也将求成就及相应,视为一生追求的目标。每个人初学时,心中总有一个素描成道图。这个成道图,包括了成道者的人格特质及身心状态。对于成就的憧憬预设一个立场,这对一个初学者,是一个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一个修行中之人,往往会据己所知之资讯,建立一个成就捷径图腾。但也往往因为认知的不正确,有自我导向于歧途之虞。

\

  修行须先息诸妄念,此追求成就的目标,亦是一种妄念,一种负担。我们不必一方面求自在,一方面却给自己加上一个十字架。如此岂不是背道而驰,愚蠢至极?

  精进之心是必要的,但却不是为自己,加上一些目前不适合的期许。安止于眼前这步,完全溶入并享受目前,如此修行会带来的喜悦的。千万不要,于目前的修持中,边修边寻找,自己预设的成就图腾,是否出现?若你是如此修,那你将永远得不到法喜,永远会在得不到的十字架中,沉重的、低沉下去!如是那样,修行已不是享受了,与世间的名利追求,又有何异呢?

  故提醒大众‘安止于现状,安止当下的修行,勿捡择好坏,一切之呈现,皆是自心风貌,如实面对并溶入,如此法喜必充满’

  继前修行之收放心

  对于修持上有目的追求,乃至在修持当中,潜意识乃放不下追求胜境之心,如此修行必带来压力,以致原本快乐的修持活动,变成了每天必需面对的沉重功课。常有很多人在初发心后,即陷入此种状况,因此而打退堂鼓。乃至有些虽未退心者,亦在每天无胜境及进展的压力下,咬紧牙根硬撑着,以为是自己根器差,用功不过,于是每日发更多的时间去用功。日复一日,终究如同嚼腊,了无趣味。或许有人云:【可能世事牵绊,以致用心未能专一】,那么来个三年或一个月或一星期的闭关,应该可以在悟境胜境上,有所突破。其实以上皆非,其未能深入之原因乃是在修行心态的问题。

  何以故?汝将悟境胜境当成一个目标,在修持当下的你,虽口诵真言,但心却往外冀求殊胜妙境,如此一来,以念起念,念念相互追逐,终致身心疲乏涣散,一无所得而下座。修行应全心投入每个步骤中,照顾好每个程序而不作其他之想,放任心于每个步骤,成为一体,如此即能享受其中的法喜。若不能了解,吾今试举一例,为各位解说:

  从前有位老牧童,天天带着一群牛,到大草原来吃草。有一天老牧童病了,只好叫小牧童带着牛去吃草,小牧童因耽心牛群走失,拚命的把牛围成一圈,一下子把牛赶往那边吃草,一下子把牛赶往这边吃草,就是唯恐走失了牛只。结果一整天下来,那群牛一点也没吃饱,小牧童也累得不行,一直呼吃不消。过了一阵子,老牧童病好了,一看小牧童瘦得不成人形,牛只也瘦了一圈,看得老牧童直摇头。

  隔日老牧童又亲自带着一群牛,到大草原来吃草。只见老牧童舒服的,在阴凉的树下躺着,随兴喝几口酒,悠哉地!看着四散的牛儿,各自悠闲地吃着草,好一幅原野风光,不是吗?没多久时日,牛儿又恢复了以往的丰腴,更茁壮!

  故事完了,不知你的修行是像小牧童,还是像老牧童?汝修行之追求【如那牛】,是像老牧童善牧投入其中,并享受在其中呢?还是,像小牧童整日绷紧神经,一点乐趣也没有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